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编钟调音大师刘佑年调出国家标准 被称“金耳朵”

发布时间:2015-07-27 09:43:54来源:SRC-220

  全国劳动模范刘佑年敲击编钟听音色

  记者胡雪璇 实习生季科 通讯员郑阅

  辨别音准,普通人能听出哆、来、咪。国内最优秀的行家,被称为“金耳朵”,能听出“哆”与“来”之间的1/20。在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全国劳动模范、58岁的高级工程师刘佑年调出来的编钟,经仪器检测,也能达到这样的准确度,让“金耳朵”为之点赞。

  近日,长江日报记者走进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在采访的两个小时里,机器摩擦钟体的巨大噪音一直没停。“编钟调音就是用砂轮机磨掉钟体内壁多余的材料,把好听的乐音磨出来。”刘佑年说。

  编钟是中国的国宝,古人用陶范法铸造了编钟的外形,它内在音符是工匠用耳朵听出来、用石头磨出的。可遗憾的是,古人没把“怎么磨”这项技术用文字记录,传承后世。

  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在全国掀起一股复制编钟的热潮。1989年,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编钟工作室。1992年,机械制造专业出身的刘佑年走进编钟工作室,开始了编钟调音之路。

  磨的过程,是操作技术问题;磨出来的音准不准、好不好听,是艺术鉴赏问题。一名合格的编钟调音师,既要操作技术过硬,也要有较高的音乐鉴赏力。刘佑年从小爱好音乐,还会拉小提琴,音乐鉴赏这一关算是初步通过。为了提高操作技术,他没少吃苦头。

  每个钟体轻则两三公斤,重则几百公斤,打磨过程中,先要调整好钟体姿态,调音师拿着砂轮机,磨一阵,用机器测量一下,再磨一阵,再用机器测量,直到磨出符合标准的乐音。

  操作车间里,砂轮机摩擦钟体的声音震耳欲聋,铜粉也四处飞散。“走出车间,人的眼圈都是绿色的。铜粉粘在身上,奇痒无比,和汗水混合,皮肤上就长满红疙瘩。”刘佑年说,很多人吃不了苦,中途放弃了,可他凭着对这项工作的喜爱,坚持了下来。

  慢慢的,汉产编钟走向全国,刘佑年的名字在业内打响。在“鸟巢”的对面,有一套高约16米的巨型编钟,由818件青铜钟、磬、铃组成。从奥运会开幕至今,全世界的游客都可以在这里目睹中国青铜编钟的风采。

  刘佑年回忆,项目招标过程中,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秒杀”了其他5家竞争对手。“好消息来得太突然,让人一时都难以接受。后来,奥组委相关领导告诉刘佑年,研究所胜出的三大优势是值得信赖的国企平台、质量业绩的市场口碑及取之有道的合理价格。

  刘佑年在研究、铸造编钟过程中,摸索出了铜、锡、铅三种成分的最佳配方,掌握了钟体大小、钟壁厚薄与音高的严格比例,铸造出不同音高的编钟系列。他设计了独特钟形与复杂的钟腔结构,形成了奇妙的一钟双音。

  2010年,中国第一部青铜打击乐器的国家标准由工信部正式发布。上面仅允许5位个人的署名,刘佑年被排在了第一名。这套标准对青铜打击乐器敲击出乐音的音调、音量、音色、延时等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如今,刘佑年已经离开了编钟调音第一线。“年纪大了,几百斤的东西弄不动了,主要是指导徒弟们工作”。

  刘佑年告诉记者,现在的编钟调音,主要依靠的是调音师的经验,但具体为什么这样调,却没有相应的理论作支撑。他接下来想做的工作,就是对编钟调音的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争取形成一套理论,回答“为什么要这样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