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揭开楚国纪南城神秘面纱:宫城面积与北京紫禁城相当

发布时间:2015-11-30 17:10:22来源:SRC-13

  图为:纪南城城垣西北角。

  图为:楚纪南故城保护碑。

  图为:这个“7”字形水沟,就是纪南城环形界沟的西南段。

  图为:南垣水门考古发掘现场。

  图为:纪南城内发现的古水井。

图为:2011年,配合荆州国家大遗址保护片区建设,纪南城考古重启。图为发掘现场。

湖北日报讯 记者海冰 通讯员陈丽新 连红 杨理胜

它曾是中国南方第一都会、“东方的雅典”,如今为何难觅芳容?

历史的尘烟深处,它曾见证怎样的繁盛与干戈?为什么会黯然消失?

关于楚国“郢都”——位于我省荆州的纪南城,有着许多待解的谜团。

1975年冬,全国考古专家云集纪南城,掀起一场考古大会战。时隔40年,本月28日至29日,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再聚荆州,在纪南城最新考古成果的基础上,试图进一步破解纪南城之谜。

发现

走出史籍的南方第一古城

宫城面积与北京紫禁城相当

荆州城北5公里处,有一片貌不惊人的高地,在上世纪50年代,却震惊了中国考古界。

当时,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这里寻访和勘探楚文化遗址,发现了一座古城,其土筑城垣保存较好,城址内外埋葬着丰富的遗存。

这片高地,自三国时就叫纪南城。巧的是,史籍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当时称为“郢都”),其故址在纪山之南,名曰纪南城。

此“纪南”,是否彼“纪南”?专家们反复考证确认:它正是废弃已近2300年的楚郢都——纪南城!

1961年,楚纪南故城被列入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省随后在此设考古工作站。

1975年冬,一场国家级的“考古大会战”在纪南城展开。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7所高校,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文物局文博研究所,以及上海、天津等7个省、市文博部门的专家学者、考古工作者,合力进行了大规模的勘探和发掘,这是楚文化研究的第一个高潮。其后几十年,又在纪南城进行了几轮考古工作。

2011年至今,配合荆州国家大遗址保护片区建设,纪南城考古重启。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进行全面勘探、重点发掘,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和认识。

本次考古领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周国平称,古代都城由“宫城”与“郭城”组成,“宫城”为君而筑,也称内城;“郭城”为民而建,也称外城。在前辈考古成果的基础上,这次考古进一步明确了纪南城核心区域——宫城区的范围,即呈南北向长方形,面积达72万余平方米,与北京故宫紫禁城面积相当。

除宫城区外,纪南城内还有贵族居住区、作坊区等。纪南城的整体规模,考古界早有定论,即面积约16平方公里,是迄今所见我国南方最大的一座古城。

城垣

建城时或遇洪水 界沟独具匠心

“古代都城选址,多居高临水,这点在荆州纪南城上有明显体现。”华中师范大学蔡靖泉教授称,荆州地处江汉平原腹地,长江横贯全市,纪南城更是发现有3条古河道,水路交通便利。此外,纪南城平均海拔约34米,高于今荆州城约10米,有鸟瞰之势。

“纪南城内夯土台基密集,部分台基发现有两期夯土,推测楚人在夯筑第一期台基中,突遭洪灾等意外而被毁,过后加高夯筑了第二期台基,可见,纪南城建城并非一日之功。”周国平称,在夯土台基附近新发现了一批窑场,可推测楚人烧造建筑用瓦是就地取材,以节省运输成本,加快建城速度。

经过两年多勘探,考古工作者在纪南城宫城区还发现了一个完整的环形壕沟,被命名为环形界沟。“环形界沟的发现,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纪南城核心区域的布局”,周国平认为,界沟可能是宫城区夯筑台基取土形成的,界沟有一定深度,推测有容纳降雨及排水的功能。此外,界沟内种植蒲草和芦苇,能起到绿化作用,或可视为早期园林。“界沟的挖建,应是楚国建城工匠独具匠心的作品。”

据最新考古勘探情况,纪南城宫殿区台基明显分为三群,推测分别是宗庙、寝宫、朝堂。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高崇文认为,东周列国都城中,楚郢都纪南城是最符合周礼《考工记》中都城礼制规划的,体现在一门三道的城门建制、功能分区等方面,印证了古代都城的礼制规划。

罕见水门:中国海关的萌芽?

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南城垣古河道入城处发掘出一批木构件,其主体建筑由4排木柱组成,每排木柱10根左右,共组成3个门道。木柱上端皆作尖锥状,底部垫有板材。

这批木构件完整的模样是怎样的?如何与城垣衔接?在河道入城处修这么一座木建筑,又作何用?考古工作者试图解开这些谜。有人提出,“会不会是桥?一排排木柱很像是桥墩!”

“并非这么简单!”在纪南城进行考古工作近20年的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郭德维说,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吴国、越国都有了水军,且发生过多次水战,在河道入城处修此建筑,应是起防御功能的水门。“水门虽只在纪南城考古中有所发现,但文献记载吴国、越国皆有水门。”

“设立水门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为了便于控制、检查、征税。”郭德维称,一件出土青铜符节——“鄂君启节·舟节”充分反映这一点。其铭文显示,楚王为册封的贵族——鄂君铸金节,让他享受许多特权,但对通行船只吨位、具体路线都有限制,还明确规定哪些物资可以免税、哪些必须征税、哪些属禁运之列。“纪南城的水门可以说是中国海关的萌芽。”他说。

目前经考古勘探、试掘已确定的纪南城城门有7座,其中5座陆门、2座水门。郭德维的专著《楚都纪南城复原研究》中,对上述南城垣水门做了详细描述:水门应是三层式建筑,下层为桥梁,中层安放门闸,上层作为瞭望和守城处所。据此研究成果复原的纪南城水门模型,曾在省博物馆楚文化馆长期展示。

繁盛

城内人口估计达30万

楚都纪南城始于何时?存续多久?几十年来,一直是学者争议的话题。

一种说法认为,纪南城春秋早期由楚文王自丹阳迁至,废弃于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公元前278年),因而楚国在纪南城建都达400多年之久,横跨春秋战国。

1975年的“考古大会战”发掘报告,则初步认定纪南城存续于战国时期。近年来学者们对此做了进一步研究,湖北省博物馆馆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依据最新考古材料研究认为,春秋战国之交,楚昭王或惠王迁至纪南城建都,纪南城作为楚国都城存续了200余年。

虽起始年代尚无定论,但多数学者认为,纪南城是楚国鼎盛的标志,也是楚文化繁盛的象征。蔡靖泉称,当时的郢都是一个人口众多、繁华富庶的南方大都会。据考古学家估计,城内的人口达30万人。东汉桓谭在《新论》中说:“楚之郢都,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为朝衣鲜而暮衣敝也。”早上穿新衣服进城,晚上就挤破了,郢都之繁华可窥一斑。

考古材料也能佐证这一点。上世纪长期在纪南城考古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权喜回忆,1975年,他们在纪南城龙桥河西段长约1000米、宽约60米的范围内,就发现有古水井256口。此外,纪南城四周分布着大量楚墓,已发掘的楚墓至少在3000座以上,地下埋藏的更不计其数,“墓葬数量、规模与分布的广泛,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纪南城的规模”。

楚国曾是“世界第一大国”

曾侯乙编钟,陈列于湖北省博物馆,世人皆知。但很多人不知道,这套编钟下层正中悬挂的一件大镈钟,据铭文显示,是楚惠王赠送给曾国的。

杨权喜说,曾国长期作为楚国附庸国,尚有如此震撼的编钟,其国君随葬的文物如此丰富、精美,让人禁不住联想,楚惠王自己的编钟又该是何等规模?宫廷中的陈设又该如何奢华?

目前,纪南城内出土的文物尚不多,然而,其周边楚墓出土的数量巨大的青铜器、玉器、漆木器、陶器、简牍等文物,如精美的战国丝绸、虎座鸟架鼓、包山楚简等瑰宝,已经折射出纪南城内楚人的智慧和楚文化的光辉。

楚文化与西方著名的古希腊文化,几乎处于同一时代。已故著名楚学研究专家张正明认为,二者大致同时登上当时文明的最高峰,东西辉映,可相媲美。荆州纪南城是鼎盛时期的楚文化中心,雅典是古希腊文化中心,因此,有学者把荆州称作“东方的雅典”。

蔡靖泉教授介绍,楚威王时,楚国据有了当时的南半个中国,可谓泱泱大国。公元前323年,楚国攻伐魏国夺取8个城邑。就在同一年,地球之西的亚历山大大帝去世。他凭借武力建立的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随之分崩离析。于是,楚国实际上成了当时世界上疆土最广的第一大国。

废弃

秦、楚好哥俩“翻脸”

一代名都毁于战火劫掠

占地16平方公里的南方第一大城,为何至今仅剩残垣,昔日辉煌难觅?“早在秦国军队攻占郢都时,就对郢都进行了彻底的摧毁,一代名都从此销声匿迹。”蔡靖泉称。

历史风云变幻莫测。其实,在秦、楚历史上,两国关系曾有很长一段“蜜月期”。春秋中期,秦人为对抗晋国,与楚结盟,《左传》记载的秦楚联合军事行动就有多起。这段秦、楚外交的“蜜月期”跨越了十八代,两国互为依托,相得益彰。

1973年,湖北当阳季家湖楚城遗址出土的一件青铜钟,刻有“秦王卑命”“竞坪王之定救秦戎”铭文。经考证,铭文大致意思应是楚军救秦之事,反映了秦、楚当时的良好关系。楚昭王时,吴国来袭,昭王投奔随国,在危急时刻,楚国大臣申包胥从秦国借来援兵,才把吴国赶走。

战国时期,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与楚国成为角逐天下的对手。“横成则秦帝,纵合则楚王”,楚怀王一度被推举为统帅,率合纵六国联军攻伐秦国。然而,楚怀王志大才疏,六国各怀异心,联军逼至函谷关,秦国出兵迎击,楚怀王便无力控制,六国军队作鸟兽散。

此后,秦、楚多有交手,年迈的楚国节节败退,至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兵南下,所向披靡,攻占了纪南城,焚烧宗庙,携走重器,对其进行彻底摧毁。楚顷襄王率余部远徙于陈(今河南淮阳),之后楚都又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

公元前223年,楚为秦所灭,两年后,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

链接

屈原一生与纪南城相连

著名爱国诗人屈原,是楚文化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中国的诗歌之父,一生与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蔡靖泉教授说,按传统说法,屈原是今湖北秭归人,但屈原又自称故乡是郢都,他在不朽诗篇《九章·哀郢》抒写:“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故乡”就是指楚国郢都——纪南城。

屈原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而受楚怀王器重,被任命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同时,屈原承袭家族世职,主管王族子弟教育,被称为“三闾大夫”。后楚怀王听信谗言,将屈原贬谪流放。

《九章·哀郢》中提到,屈原“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郭德维先生认为,屈原被放逐时走的水路,他回顾的龙门应是纪南城的东水门,可通长湖、通长江,过夏首。

流放至江南的屈原,至死未能回到郢都。蔡靖泉认为,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屈原可能闻讯欲赶回守城卫国,却未及赶回,郢都已失陷。国都沦陷,加之个人理想无法实现,屈原在极度悲愤中坚定殉国决心,公元前277年,抱石沉于汨罗江。

高崇文先生认为,楚国虽被秦所灭,但楚国八百年创造的璀璨的楚文化并未泯灭,在秦统一以后,仍继续流传于世。这在纪南城发掘的秦汉墓葬中多有体现,如在秦墓出土的漆器明显有楚文化风格。

本版图片来源: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