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武汉民谣音乐人:掏心窝子的歌要用最熟的武汉话唱

发布时间:2017-05-07 09:03:29来源:SRC-5173

冯翔与武汉育才行知小学学生上台联合表演《汉阳门花园》歌曲 记者刘斌 摄

记者宋磊 余坦坦 罗斌 通讯员卢锦锋

“冬天腊梅花,夏天石榴花,过路的看风景,住家的卖清茶……”,汉味民谣《汉阳门花园》以怀旧的歌词、亲切的旋律打动众多武汉人的心,令人们觉察,方言歌曲竟可如此暖心。如今,这首歌的作者、武汉音乐人冯翔被网友称为“翔叔”、被文化界叫作“武汉城市名片”。

昨日,冯翔登上由长江日报与武汉市民之家联合主办的市民大讲堂第164期,他用音乐讲述武汉故事,与听众分享对城市和音乐的感悟。

精神病医生想以音乐为病人疗心伤

冯翔今年53岁,他的音乐之路可谓大器晚成。在冯翔看来,他钟情于方言民谣创作与自己喜欢戏曲、曲艺有很大关系。上小学一年级时,在当时位于汉阳门的武昌手工业管理局院子里,当他第一次看到京剧表演《智取威虎山》时,被莫名深深吸引。“当时的武汉人都看得那么认真、投入”。

大学时,冯翔成天接触枯燥的医学教材,内心总想自己找点乐子,为此,他除了泡图书馆,就是听音乐。大四时,冯翔第一次抱起吉他,无师自通,并开始尝试写歌。

大学毕业分配时,冯翔主动要求到武汉精神病医院工作。成为精神病医生后,冯翔感觉,精神病人的最大问题不是医疗,而是关怀。他决定要用音乐给人们疗治心伤。

之后的几年,冯翔尝试过在医院、社区康复机构开音乐治疗室,唱歌给精神病人听,缓解他们的病情,但因种种原因无法继续。

北漂近十年回汉写首“想家家”的歌

“十年冇回家,天天都想家家。”《汉阳门花园》的这句歌词是冯翔的真实人生记录。

上世纪90年代末,应一位在民众乐园开酒水店朋友之邀,冯翔成了“酒吧歌手”,开始白天上班晚上唱歌的生活,还曾一度小有名气。40岁那年,冯翔来到北京,开始北漂生活。“唱歌不是表演,是生活必需。”

在北京,冯翔做过音乐网站、音乐总监、尝试过做音乐舞台剧,甚至还拍了部电影,但他内心依然觉得没有成就感。2014年初,父亲病重,加上对家乡的怀念,在京漂泊近十年后,冯翔与妻子一同回到了武汉。

2014年底,冯翔重拾音乐,继续当“酒吧歌手”,并写歌。此时,他心中萌发一个念头:用武汉方言写首充满记忆的民谣。

冯翔从小由外婆带大,住汉阳门附近,武汉人称外婆为“家家”,写歌的灵感来自“想家家”。他记得当时的汉阳门人不多,很安静,长江大桥下有两个拍照小摊,不时有外地游客前来拍照;两个小花园没有名字,只有腊梅和石榴花,孩子们在里面嬉戏玩耍;外婆经常煨藕汤,等他回来喝。冯翔边回忆,边将这些写进歌中。

用武汉方言写歌感动自己泪流满面

昨日大讲堂上,冯翔与来自武汉育才行知小学的10位小学生,现场弹唱《汉阳门花园》,令不少观众泪光闪烁。冯翔说,《汉阳门花园》写好后,他第一次完整唱完这首歌时,不禁泪流满面,他妻子听完也一样。“这首歌之所以能感动人,原因在于方言的魅力”。

冯翔谱曲遵循“以字行腔”“吐字归音”的原则,以武汉方言的音调决定曲调、韵律,歌曲如同戏曲中的念白,娓娓道来,且汉味十足。为此,冯翔细细斟酌每个字的调子,不断调整、修正,力争原汁原味武汉腔,《汉阳门花园》完成用了一年半时间。与此同时,他还同步进行《黄鹤楼》《六渡桥》等方言民谣的创作。

“方言是属于心的。”冯翔说,音乐重在情感表达,而非传达内容,方言是话外之音、言外之意的最好载体,它能将内心最本真的情感自然流露,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唱歌,最掏心窝子。

互动>>>

现场调查发现年轻人离戏曲越来越远

“未来三年用湖北评书的形式说唱楚剧”

昨日,前来参加市民大讲堂的大多是年轻人,冯翔向他们做了一次互动调查。

“听过楚剧的观众朋友请举个手。”冯翔以不同剧种的接受情况,向现场观众展开举手调查,结果为,听过京剧的人最多;听过越剧、豫剧的人近半数;而听过楚剧、汉剧的仅有三五人。

“武汉曾是戏曲大码头,这个传统要延续。”冯翔说,他儿时记忆中,民众乐园经常同时上演多场戏曲,花一角钱可以进去看一天。当时武汉戏迷口味很杂,除京、汉、楚、越等戏种外,还有吕剧、晋剧、绍剧,都非常受欢迎。但如今,很多年轻人离戏曲越来越远。

冯翔告诉观众,未来三年,他想做三件事,努力让年轻人亲近戏曲:在大学校园鼓励、组织学生用方言写歌,唱出来;用湖北评书的形式,边说边唱楚剧,搭建楚剧表演新平台;开纯粹的戏曲音乐会,将戏曲中最好听的旋律挑出来,演奏给观众听。“只要他们有机会安静地听,一定会爱上戏曲”。 (记者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