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武汉新闻

汉正街拆迁清末老砖被当街卖 开价十几元到千元(图)

发布时间:2013-01-17 06:31:00来源:SRC-13

记者在汉正街拆迁现场拍到的老砖

记者在汉正街拆迁现场拍到的老砖

  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记者周治涛 实习生戴昌明

  楚天都市报:

  上周,我赶到汉正街一处拆迁工地,拍摄武汉老里弄社区的照片,在工地石砖堆里发现了一些砖块上印刻着文字和符号,如“祥记”“沙湖”“汉新造”“美和”“官厂”“KTY”等字样。正当我准备带一些砖石离开时,却被附近的拆迁人员拦住。

  2011年汉正街开始大规模搬迁,在汉正街拆迁工地上,拆迁人员陆续发现不少青砖上浮现出奇怪字符。这些砖石来历和字符涵义,并未引起他们太大的兴趣,反而是不少人赶来淘宝,让他们看到了商机。在工地上,这些砖石开始被收集起来,像废旧的钢筋水泥一样卖出。

  武汉里份与北京胡同、上海弄堂一样,展示了城市居民社区建筑特色,汉正街是武汉大市场的一个缩影,它的老砖石是否会在不久的将来被损毁消失,成为市民心中的痛?

  读者:湖北大学艺术学院张老师

  昨日上午,根据张老师指示的地点,记者来到位于汉口民意四路对面的汉正街拆迁工地。在延寿巷附近,记者看到几名拆迁人员正在用一辆板车将砖块运出巷口。“这里有老砖么?”面对记者的询问,几名拆迁人员先是一愣,随后一名领头的师傅走到记者面前,“有符号的那种你要么?”这个师傅说着脱下了自己的帽子,用手翻出帽子上一个很大的K字母。

 

  现场所见

  砖石开价十几元到千元不等

  在拆迁民工的带领下,记者昨日在民意四路附近一家废弃的小学内见到了拆迁队负责人刘经理。说明来意后,刘经理带着记者穿过一条布满垃圾的巷子,在一面刚刚被推倒的砖墙后面,他向记者展示了一副青石板雕刻的门柱。“你要的话,给个两千元。”刘经理表示,价格还可以再商议。

  记者随即捡起地上一块印刻有K字符的青砖,询问价格,刘经理笑着表示品相一般的小砖也就一包烟的价格,给个十几元也行。

  据刘经理介绍,目前已经有不少人找他洽谈要购买汉正街老砖石,有的是做园林建筑材料,也有私人收藏。他表示,这些砖瓦原本是要被当成渣土处理掉的,如果能换点钱也不错。

  这些砖石可以被贩卖吗?带着这个疑问记者随后找到了硚口区银丰片区区域房屋征收项目部门一位姓黄的负责人,他表示,拆迁工地已经整体转让拆迁公司管理,拆迁公司有处置权,虽然他不知道这些砖石上字符的涵义,但可以肯定这些砖块并非文物,因此不存在违法贩卖。

 

  记者在汉正街拆迁现场拍到的老砖

  记者在汉正街拆迁现场拍到的老砖

  记者查证

  砖石字符记录武汉建材史实

  昨日,记者带着汉正街砖石照片找到相关专家进行鉴定,据介绍,这些字符与生产厂家有关,反映了清末和民国时期武汉砖石建材市场的状况。但是,它们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珍贵文物。

  武昌区文物局顾问刘文斌是武汉名声显赫的砖瓦收藏家之一,人称“砖痴”。根据记者提供的图片,他很快将砖瓦的生产时间锁定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这些字符既是砖厂的名字也是它们的商标。”刘文斌介绍,其中刻有“官厂”字样的砖就是张之洞时期湖北官办砖厂生产的建材,是武汉最早利用机械制作的砖。

  在参考相关史书和武汉地方志后,刘文斌表示,砖块上的“沙湖”字样是指砖块产自汉南周边一个叫沙湖镇的地方。根据字符可以判定,当时还有众多官办和民办砖厂分布在汉阳、汉口以及汉江沿岸,这标志着当时武汉砖瓦生产规模已经空前庞大。“尽管这些砖石历史并不久远,但它们是当时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标本意义。”刘文斌介绍,这些砖石同时还给当代人一些启发,目前发现的砖块上除了标注生产厂家,有的还标注生产人的名字,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豆腐渣”工程,因为一旦建筑出了问题,人们就能很快发现是哪家砖厂生产了劣质砖瓦。

  专家忧虑

  老砖或再次随时间流失殆尽

  明清时期固若金汤的武汉古城墙,如今已消失殆尽,历史上这些城墙砖石曾被集中拆卸贩卖以至流失损毁。民间砖瓦收藏家、省图书馆副研究员昌庆旭向记者吐露出自己的忧虑:眼下汉正街拆迁过程中,这里的一些武汉老砖石很可能会面临相似的遭遇。

  2011年7月,老湖北省图书馆与省教育学院拆迁时,昌庆旭在工地上发现一块较完整的明代城墙砖。他随后查阅史书了解到,武昌城基本定型于明洪武四年,城周长约二十里,用砖上亿块。到1927年前后,武昌城被拆除,大量的砖瓦被售卖掉,如今仅存的起义门其实是1981年在原址重建,原版的城墙砖所剩无几。“在中山舰博物馆江滩护坡、武昌造船厂厂房、宝通寺临济塔前和昙华林等地,我们都找到过明清时期的武昌古城墙砖,但相比上亿块古城墙砖,这些发现可谓凤毛麟角,上亿块武汉古城墙砖的去向仍然是个谜。”昌庆旭说,由此看来如果现在不对里份的老砖石进行适当保护,后果可想而知。

  民间呼声

  建民俗博物馆或可保护老砖

  一块小砖石,有时也是历史最好的见证。2003年刘文斌在南岸嘴码头得到一块印有英文字母的老砖,一直未能破译其涵义。后来他将照片发到网上,武汉大学一名留学生给出答案,这是日本一个叫品川的地方所产的砖石。史料记载,民国初期武汉向日本出口矿石,进口砖瓦建材,刘文斌的这块砖成为最好的佐证。

  刘文斌表示,目前他收集的战国时期至今的砖石已有数千块,但由于市场价格不高,并未引起业内人士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但是在他看来,每块砖石背后的民俗文化价值不可估量。“偌大的武汉,竟然没有一个像样的民俗博物馆,也难怪这些具有民俗标本价值的砖石在拆迁过程中无家可归。”谈到汉正街老砖石被贩卖的情况,民俗专家刘谦定显得情绪有些激动,他表示,目前在洛阳、天津等很多地方,政府主持建设的民俗博物馆,很好地保存了古建筑、手工艺品等民俗标本,值得武汉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