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武汉新闻

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发布总体城市设计蓝本

发布时间:2017-09-27 15:34:58来源:楚天都市报

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倩 通讯员 邬登运 孙克亮

知音故里,中国、法国科技文化的“相遇”。

马鞍山下,山水、城市与人的“相遇”。

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城市设计思路从两个“相遇”展开。

今年上半年,全球39家顶尖机构角逐城市设计方案,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法国夏邦杰建筑设计事务所、苏伊士咨询公司组成的联合体提供的“相遇”蓝本最终胜出。

在今天举行的第四届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上,生态城管委会和设计方联合体完整发布总体城市设计方案。这份方案将成为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的建设导则。

生态城江湖相依、山水相望,田埂纵横、湖塘成群,是传承山水格局的典范。

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宋洁说,提出“自然山水与城市的相遇”设计主题之前做了大量研究。首先深入解读片区知音文化内涵,运用GIS技术剖析现状自然生态资源受到干道交通的割裂影响,然后结合当前中法两国的合作诉求,并融合4家世界级同行的设计方案。最后提出城市与山水的相遇的“五大策略”。

建“雨水花园”

雨天看溪流晴天做公园

生态城地形中间略高,南北两侧略低。设计者沿新天大道主轴线,规划一条生态基底的“分水岭”:北边雨水流向北部什湖,南边雨水流向马鞍山脚湖泊群,再汇入南部后官湖。

方案提出打造“南北雨水花园+四级生态廊道+微循环渗透通道”城市生态体系。

南北雨水花园,是指北部的什湖九荡,南部零星分布的水塘、农田等,这些地带也是城市建设区水系联通汉水、马鞍山及后官湖的关键。

规划北部以什湖九荡为核心,沿汉蔡高速公路布局一条湿地带。南部以水塘、农田等小湿地为缓冲廊道带。一南一北两片雨水花园,成为汉水和城市的“生态海绵体”。

南北雨水花园内分布四级生态廊道:城市海绵系统与生态景观相融合,植入公共空间功能,形成了四级生态廊道及休闲空间体系。

一级生态廊道300米宽,是城市组团发展边界。二级生态廊道200米宽,是组团内部的水过滤廊道,实现区域的水循环、水净化。三级生态廊道宽100米,是生态街区的核心要素,复合学校场地和小广场等。四级生态廊道则是社区的共享花园。

雨水花园内雨天可看溪流水景,晴天变成休闲绿地。在生态环境上,雨水花园是微循环渗透通道:地块内部的生态景观渠,形成自然与城市的柔性过渡。

建功能体系

城中心设“中法双镇”“农旅双环”

设计者用大生态循环的产业发展思路,搭建用地功能骨架。城中形成“东西双心、科技双谷、中法双镇、农旅双环、活力轴带”。

“东西双心”:生态城西部围绕地铁轨道知音站,结合总部引领组团,打造总部经济为特色的新城中心。生态城东部围绕地铁轨道集贤站,以同济健康谷为依托,打造健康产业为特色的新城中心。

“科技双谷”:改造升级凤凰山产业园及什湖西南部村庄,引进法国环境、生态、能源等高科技企业及高等教育机构,打造“生态科技创谷”。依托雷诺汽车厂,引进法国高端制造企业,发展清洁能源汽车研发、智能装备研发等,打造“智能制造科技创谷”。

“中法双镇”:知音文化园及马鞍山北侧湿地(将建成知音公园),打造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知音主题中式水乡——琴贤镇;在后官湖北岸湖湾,打造集生态观光、水上游览于一体的浪漫主题法式小镇——蓝沐镇。

“农旅双环”:结合北部什湖湿地、南部雨水花园和农田分布,设置两条集农业运输、旅游游览、生态垃圾清运为一体的农旅特色路径。

“活力轴带”:新天大道轴线。按照TOD模式,在高铁新汉阳站的辐射带动下,结合新天大道地铁轨道站,形成聚集企业总部、创意SOHO、商务酒店、文化艺术、休闲购物、医疗康体等现代服务业集群。

总体形成“十字双轴、东西双心、南北双园、多廊多组团”空间功能结构。

建交通骨架

保障公交及慢行优先

生态城交通规划规定了严格的绿色出行率指标,城市设计时遵循“公交及慢行优先”的道路优化原则,以“小街区、密路网”为原则,构建100-150米支路网路体系,形成细密纹理的道路网络。

对外交通体系:以“新汉阳站”、“三轨四快”完善对外交通骨架,形成与新汉阳站、武汉主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快捷联系。

公共交通体系:轨道交通11号线向西延伸,串联新天大道以北组团、凤凰产业园至东西湖区;有轨电车线路结合轨道交通线网、共享单车驿站布局公交体系,公交站点300米覆盖率达100%。

道路交通体系:外围边界支路改成慢行道路,增设地块内部共享通道,形成快速路、重要干路、一般干路、重要支路、一般支路、共享通道六种类型的道路体系。

道路断面生态化改造:城市重要干道(新天大道、新天南路、知音湖大道、琴川大道等)断面生态景观化改造,弱化城市干路对自然生态的硬性分割,打造特色示范性林荫大道。

慢行道路体系:慢行绿道以南北两大湿地为核心、生态廊道体系为轴线,城市道路骨架为基础,住区内部共享通道为网络,融入全市绿道体系。

静态交通规划:实施停车需求控制策略,在生态城四个出入口方向、轨道站点周边布局停车场。限制机动车停车场数量,降低住宅停车配建标准。

建共享街区

四级共享混合居住

生态城街区特点是混合居住。包括商住混合、贫富混合等,充分发挥街区的生活共享空间特点。购建“新城中心-社区中心-小区中心-邻里中心”四级共享街区体系。

新城中心:服务于生态城及周边区域,按照设施服务对象及标准,分为“基础类”(行政办公、文体活动、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基本服务设施)、“提升类”(中法文化中心、规划展示馆、中法国际交流基地、国际学校)和“示范类”(展示生态城全球领先的生态技术、文化交流成果,包括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研创中心、新媒体文化中心、生态循环示范馆)三大类公共设施。

社区中心:每个生态社区内配建1个社区中心,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包括学校、文体设施、社区邻里中心等.主要结合三级、四级城市绿廊周边的混合用地进行布局。服务半径约400-600米,服务人口约3万人。

小区中心:每个生态小区配建1个小区中心,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包括幼儿园、便利店、小区邻里中心等。主要结合四级城市绿廊周边的混合用地进行布局。服务半径约200-300米,服务人口约0.7万人。

邻里中心:由开发商配建并免费提供服务设施,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作为社区居民娱乐、交流场所。

塑个性空间

高大道、低内街、强节点、柔边界

生态城空间视线上进行了整体性设计,要求形成“高大道、低内街、强节点、柔边界”的空间景观形态。

选取马鞍山东西双峰、什湖观鸟平台等三大自然型节点,形成生态城整体上的视线廊道和景观门户。

选取地铁轨道知音站、集贤站两大城市型节点建设地标建筑群,也是城市空间的高点。在这基础上,建筑物分别向四周降低、疏散。

建筑高度、建筑体量、开发强度等,分别由新天大道向两侧自然山水、向东西轴线之间递减。建筑物高度逐步降低,建筑物密度逐渐松散。达到设计上要求的“柔化城市与自然的边界”的空间效果,以期实现城市与山水的自然“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