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武汉新闻

留住百万大学生 武汉释放最强诚意

发布时间:2017-10-28 11:53:07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文/记者胡弦 通讯员武招才 图/记者倪娜

留汉大学毕业生在黄陂区领到公寓钥匙。

4月23日,武汉航空港发展集团举办的“航发擎动你未来”活动,300多个岗位吸引近2000名高校毕业生。

16日,大学毕业生在青山政务中心户政窗口办理落户。

放眼全球,各国对人才的争夺,越来越激烈。

环视国内,无论东南沿海发达省份,还是内陆欠发达地区,纷纷出台聚才新政。

从国家层面看,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从地区来看,人才是实现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要素。

今年以来,奋进中的武汉,站在拼搏赶超、复兴大武汉的历史时空新方位,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频频释放留住大学毕业生、吸引人才的最强诚意。

10月11日,武汉再出留汉大学毕业生落户、住房、薪酬保障新政——凭毕业证就可落户、购房租房“打八折”、硕士研究生年薪不得低于6万元……这是4个月内,武汉第二次“升级”留汉政策。门槛之低、效率之高、求贤之诚,全国瞩目。

留住大学生要“刻意人为”——

从最关切问题做起

当今,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人才始终是最宝贵要素之一。

党和国家反复强调,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要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湖北是科教大省,武汉是大学之城,丰富的大学生资源,是值得挖掘的宝藏。但多年来,武汉培养的大学生外流严重。

数据显示,2013年留汉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为10.4万人,2014年为10.8万人,2015年为12.6万人,2016年为15万人。留汉人数虽逐年增加,但与武汉89所大学、130万在校大学生相比,很不成比例,大量毕业生“孔雀东南飞”。

不仅如此,留汉就业创业的大学生质量也有待提高。以2016届武汉高校毕业生为例,本科及以上毕业生留汉比例不足一半,985、211院校毕业生选择留汉的不到30%。

“以华中科技大学向华为输送人才为例,民间都说,华为是华科的‘东家’,华科是华为的‘娘家’。”武汉市招才局“双创”协调推进部部长石柏林说。

山水形胜、九省通衢的大武汉,为何留住的大学生比例不高?

很显然,与武汉的薪酬、城市发展等诸多因素相关。而大量人才外流的后果是,许多落户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

改变现状,大武汉迎难而上,抢抓先机。

当下,多项国家改革新政聚焦武汉,武汉迎来难得赶超发展机遇。为留住人才,新一届武汉市委提出,把招才引智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打造“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活力之城”,力争5年内将100万大学生留在武汉。

“留住大学生,要采取非常之举,切实解决大学生最关切的薪酬、落户、住房等问题。”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说,留住大学生,武汉不能“顺其自然”,一定要“刻意人为”。

全国首设指导性最低年薪——

与大学生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沿海城市薪酬高于内陆城市,与9个副省级城市和中部省会城市薪酬水平相比,武汉高校毕业生实际薪酬水平竞争力也不强,总体薪酬有待提升。

为此,武汉全国首创、出台大学毕业生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其中,专科生4万元,本科生5万元,硕士研究生6万元,博士研究生8万元。据预计,三分之一左右高校毕业生的薪酬待遇将由此提高。

“出台最低年薪标准,非常有必要。”武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招才局副局长孙志军认为,这一举措能让大学生看到,武汉对他们薪酬的关注,能让他们知道,武汉市委、市政府和大学生的心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大学毕业生的收入提高了,会不会对企业经营造成压力?武汉市工商联主席、卓尔控股董事长阎志认为,为大学毕业生提薪,不是增加成本,而是体现企业和城市对知识、对人价值的充分尊重。

湖北鼎龙控股公司董事长朱双全直言,没有高薪就留不住优秀人才,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的出台,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倒逼产业升级,让企业通过主动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

武汉市总商会副会长、小蓝鲸投资公司董事长刘国梁直接开出“价码”:旗下3家公司均招收大学毕业生,待遇与沿海企业持平,其中最高职位是董事长助理和总经理助理。

零门槛接纳新“武汉人”——

体现城市胸怀和担当

10月16日,留汉新政“升级版”宣布后的第一个工作日,硚口区政务中心爆满,大厅里挤满了来落户的人群。

人群中,咸宁人李亮(化名)最为着急,因为再过一天,他将迎来40岁生日,即将超过新政规定的落户年限。

李亮在汉打拼10多年,但因学历、购房面积不够,达不到落户条件,因此一拖再拖。落户新政一出,李亮欢呼雀跃,赶在生日前,他终于成为了武汉人。“这是武汉给我的最好的生日礼物。”

6月,武汉发布“留汉九条”,从安居落户、促进就业、支持创业、高效服务四个方面支持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针对大学毕业生办理落户手续繁琐问题,提出毕业3年内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凭毕业证、创业就业证明即可落户。

“留汉九条”出台百日,月均新增大学毕业生落户1万名。

4个月后,落户武汉再降门槛,不再与就业创业挂钩,也不需要开多余证明:留汉大学毕业生年龄不满40周岁,凭毕业证即可申请登记为武汉市常住户口;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受年龄限制。

16日上午,短短10分钟,31岁的内蒙古包头人王艳在青山区政务服务中心拿到《准予迁入证明》,成为“升级版”新政出台后落户成功的第一人。而在以前,她只能选择做一名“汉漂”。

不仅落户“零门槛”,迁出户口更是“全自由”。如果大学毕业生需要离开武汉,不设置任何户籍迁移障碍。石柏林介绍,武汉有责任、有条件实施更自由宽松的户籍迁移制度,使人才资源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合理顺畅流动,树立友好、包容的城市气质,增强武汉对人才的吸引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表示,武汉零门槛接纳新“武汉人”,体现了城市的胸怀和担当。一个大学毕业生,为一个城市的繁荣发展,奉献最宝贵的年华和智慧,这个城市应该感谢他、并接受他。

购房租房“打八折”——

让留汉毕业生安居

面对北上广深日益高涨的房价,许多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去向时,犹豫难决。

“如果我们不占领制度制高点,就无法在日益白热化的人才竞争中抢到人才。”孙志军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房子问题不解决,很难抓住留汉毕业生的心。

根据新政,留汉就业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可“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安居房、以低于市场价20%租到租赁房(如合租可低于市场价30%)”。

孙志军解释,这一政策不是政府买单,更不是简单的补助补贴,需要通过创新推进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运用金融、土地、投资、减费等多种举措,向改革和市场要效益。

孙志军说,未来五年,武汉将建设和筹集250万平方米以上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其中安居房85万平方米,以6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同时将启动建设“长江青年城”,打造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样本。

此外,采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房地产企业减负,提供中长期优惠贷款利率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使房地产企业多让利。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开发和销售模式,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定制化的住房产品,集约利用空间,降低建安成本,真正实现“政府少收费、企业少赢利、大学毕业生少花钱”。

湖北房地产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李国政表示,由于土地、金融、税费等多环节成本的降低,武汉大学毕业生购房优惠政策具有现实可行性,如果相应的金融政策进一步细化,住房贷款利率优惠等,直接可以降低购房成本;在住房后期环节,相应配套优惠政策也可以节省税费成本,大学毕业生购房可直接受益。

湖北大学在校生魏医苗说:“武汉市的做法让大学毕业生看到希望,买房租房的优惠很接地气,我会因为这些政策,选择留在武汉打拼。”

留下青年生力军——

武汉创新发展活力迸发

留汉新政的推出,为武汉创新发展打开全新大门。

今年1至8月,大学毕业生在汉新落户5.2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311%。落户毕业生学历结构优化,近三个月博士、硕士研究生占落户总量的18.4%。其中,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产业承接就业大学毕业生占比超过三成,科技金融和商业服务领域承接就业大学毕业生占比超过四成。

创新人才聚集,可以引领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发展、优化人口结构。

今年上半年,武汉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和新材料等三大领域完成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89.8%。服务业占经济比重达54.9%,服务业主导经济增长的特征更加明显。

大学生是城市的希望、城市的未来,留住百万大学生,是为赢得第二次人口红利下好“先手棋”。

武汉科技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大三学生叶显伟是浙江台州人,他说:“武汉作为世界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之一,推出的这几项新政,让我感到武汉正用最大的诚意留住有梦想的年轻人。”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认为,高端人才是点石成金的人,他们留下来就是生力军。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说,武汉把大学生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刻意为之”的战略,将对城市发展影响深远。

通过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武汉正努力为大学毕业生解决最关心的难题,持续打造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活力之城”,从而推动产业和城市共同走上创新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