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武汉新闻

嘘寒问暖送到家 武汉“天天敲门组”八年为社区街坊解忧

发布时间:2018-07-11 08:23:20来源:楚天都市报

图为:敲门组成员在走访的路上

□楚天都市报记者周治涛卢成汉实习生孙亚军王宇婧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王永胜通讯员彭亚楠刘丽菲

武汉市青山区工人村街青宜居社区书记桂小妹介绍,该社区有居民5579户、1.6万多人。这里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棚改社区,2010年,回迁居民住上了高楼,一时难以适应现代社区规范化管理,社区环境不容乐观。同时,社区居民老龄化程度为全区最高,还有很多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如何让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一直是街道重点考虑的问题。

在这些难题面前,“天天敲门组”应运而生。发起者之一的胡秋生说,“天天敲门组”能坚持8年,而且越来越壮大、成熟,靠的是居民、社区、街道等共同推动,大家一起创新工作方法,在帮助和被帮助的过程中,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感。

他乐为居民说公道话 敲八层楼解养鸽困扰

今年6月26日,有居民反映,楼顶上晾晒的衣服、被子等,被鸟粪弄脏。

当天,“天天敲门组”成员张银平巡查发现,几只鸽子在一栋居民楼顶盘旋。“难道是最近有人开始养鸽子了?”带着这个疑问,72岁的张银平,从顶楼18楼开始敲门,一家一家询问。当敲到10楼时,一位住户承认,他家有亲戚寄养的7只信鸽。“鸽子弄脏了楼顶晾晒的衣被,居民很有意见,请尽快把鸽子弄走。”张银平说。在他的劝解下,7月2日,鸽子被迁走。

张银平告诉记者,社区居民以前大多住在棚户区,他们搬进新社区、住上高楼后,很多人一时改不了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垃圾堆在家门口,暂时不用的家具堆在过道、走廊,养的宠物随地大小便,甚至有人从楼上往窗外扔东西等。这些状况影响了其他居民的生活,如果没人站出来说句公道话,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张银平表示,劝解不文明行为,既解决了居民的困扰,自己作为社区的一分子,也是受益者,何乐而不为?

她照顾失明孤老六年 以身作则成子女榜样

今年60岁的李红梅,也是“天天敲门组”的成员。6年前,住在青宜居社区16栋的九旬独居老人熊汉香,因患老年白内障而失明,生活无法自理。李红梅敲门得知情况后,每天在自己家里做好可口的饭菜,一日三餐,端到老人手上。

老人吃饭时,李红梅也不闲着,打扫卫生、收拾家务、洗洗晒晒……忙得不亦乐乎。天气好的时候,她经常把熊太婆扶到楼下的小游园,让居民们陪她聊天。在她的悉心照顾下,熊太婆很少生病,直到今年2月才安详离世。

说起自己这样做的初衷,李红梅说:“我们都会老,都有动不了的一天。目前我还有能力,要以身作则,成为年轻人的榜样。今天我们这样关爱老人,明天我们的子女、街坊,也会这样关爱我们。”

据了解,李红梅的子女,对她也十分孝顺。她患有高血压,女儿经常心疼地劝她注意休息,不要太累。

照顾重病妻子的同时 他肩负老伙伴的期望

每天,胡秋生除了带着几名年轻的网格员敲门走访,还要抽空回家照顾老伴。

胡秋生介绍,他和老伴都患有糖尿病,老伴的听力也大不如以前。老两口每月退休金共4000多元,只够维持日常开销和看病、买药。去年,老伴做了左肺切除手术,目前仍在养病。但胡秋生表示:“这些困难不算什么,只要我还走得动,就会天天去敲门。”

2010年,胡秋生被推选为16号楼楼栋长。他放下在外地的工作,全力投入到社区工作中。8年前,包括他在内的10位居民,组成志愿者团队,不久又加入“天天敲门组”,每天敲门进户,宣传文明健康的社区生活习惯,帮助有困难的居民解决问题。虽然没有任何报酬,大家都是满腔热情,互相鼓励。后来,他的老伙伴们大多因健康原因陆续退出,而胡秋生一直坚持了下来。

23岁的陈昀霄是青宜居社区网格员,也是“天天敲门组”成员。她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敲门组,大家受到胡秋生等老成员的感染,决心把“天天敲门、服务社区”的精神传承下去。

实践总结“敲门18法”敲门组帮扶已成体系

青宜居社区10栋居民龚元珍,今年84岁,做过几次肠道手术,有些挑食。为解决龚婆婆的吃饭问题,3年前,“天天敲门组”成员殷桂秀主动与她“结亲”,担负起照顾龚婆婆的责任,每天为龚婆婆买饭、买菜、打扫房间。

青宜居社区书记桂小妹介绍,“天天敲门组”的一项重要工作方法,就是“邻里结亲法”,敲门组成员各自“认领”一位重点帮扶对象,从吃饭、起居、看病等小事着手,给予关爱帮扶。实践中,“天天敲门组”总结出了行之成效的“敲门18法”:真情感化法、见缝插针法、巧借机遇法、以帮促进法、问计于民法、群众议事法、志愿活动法、文体参与法、邻里结亲法、家庭带动法、“互联网+”法、需求摸排法、政策宣传法、矛盾化解法、小事关爱法、网格互动法、组团服务法、节日送情法。

记者在社区服务大厅前台看到,敲门组的工作记录,有厚厚几大本,记着敲门组成员每天到岗签到时间、工作内容等。胡秋生介绍,“天天敲门组”如今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帮扶体系,依托18个网格,成立了18支“天天敲门组”,成员发展到500多人。社区网格员和党员骨干力量,通过上门入户,将党和政府的温暖及时送到千家万户。

专家观点

社区和谐离不开邻里守望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梅志刚表示,“天天敲门组”通过走进门栋、敲开家门,及时掌握居民的困难、诉求、意见和问题,对空巢、孤独、困难老人等特殊群体做到天天敲门、时时关照,是社区邻里守望、创新社区治理工作的成功典范。

青山区“天天敲门组”的发起成立,首先有自身的特殊背景,如很多居民以前是工厂的工友,下班后是社区的街坊,具有“熟人社区”性质,居民大多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责任心,有助于形成“天天敲门”的氛围。

同时,“天天敲门组”有着普遍的社会意义,其成功经验,对当前社会工作和社区建设具有参考意义和推广价值。首先,邻里守望的理念,充分调动了居民自治的积极性,居民既是志愿者、服务者,也是受益者;其次,它充分补充了社区居委会的服务功能,让广大居民“共建、共治、共享”,使社区关爱最大限度地覆盖到每一位居民;第三,它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形成了党员带头、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

居民热议

敲门好邻居让社区更幸福

社区11栋居民江翠兰(60岁):我不管什么时候出门散步,都能看到“天天敲门组”的红袖章,遇到困难随时可以找他们帮忙。生活在这样的社区,我觉得十分安心。

社区 16栋居民郭玉凤(59岁):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我们都能在社区里、在居民家中看到敲门组成员的身影。谁家遇到困难,哪怕是买菜、吃饭不方便这些小事,他们都会第一时间出手相帮。

社区11栋居民石友芝(69岁):我作为“天天敲门组”的成员,长期活跃在社区里。我觉得,能帮助他人,能为社区和谐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我的生活更有意义。

社区 16栋居民代平安(83岁):很感谢“天天敲门组”对我们这些空巢老人的关心和帮助。他们的服务非常周到,就像亲人一样。要是隔段时间看不到他们,我会十分想念他们。

社区11栋居民李金翠(59岁):跟亲戚、朋友聊天的时候,我常常讲起我们社区的“天天敲门组”,他们可是十分羡慕的!“天天敲门组”对待老人非常细心,就连我们自己都没留意的一些小问题,他们不仅留意了,还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