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武汉新闻

新周刊:在武汉,所有鸭子都是矮大紧

发布时间:2018-07-17 15:50:28来源:新周刊

武汉人喜欢吃鸭脖喜欢到了什么程度?

作为九省通衢,南来北往的人源源不断来到武汉,每一列飞驰而过的列车、每一架翩然降落的航班,都无可避免地被熏上一身卤鸭脖味儿。

鸭脖这原本不起眼的小吃,倒给了“不服周”的武汉人在美食界扬眉吐气的底气。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只要一提起做鸭,多半会想到那座“没有一只鸭子能活着走出来”的六朝古都南京。

烤鸭、板鸭、盐水鸭,可能连南京本地人都没数清楚过,一只鸭子在他们这地界儿上到底有多少种死法。

而在歪果仁眼里,北京烤鸭才是正经的中华味道。

 

烟火气的武汉,诞生了很多烟火气的美食,鸭脖就是其中之一。/汉正街,《长江日报》

 

不过当我们的视线顺长江而上,来到中国第一朋克城市武汉,就会发现武汉人对鸭子的爱深情而专一,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盯着鸭脖子不放。

没有北京和南京的花式吃法,就那么一根又咸又麻又辣的鸭脖,硬是成了武汉三镇的标志。

作为九省通衢,南来北往的人源源不断来到武汉,每一列飞驰而过的列车、每一架翩然降落的航班,都无可避免地被熏上一身卤鸭脖味儿。

近几年,这一段黑黢黢的鸭脖子更是有走向全国的趋势,原本不起眼的小吃,倒给了不服周的武汉人在美食界扬眉吐气的底气。

 

不经意间,鸭脖红了。

 

武汉人的精气神,全在这根鸭脖上了

——————————

鸭脖到底有什么好吃呢?骨多肉少,用筷子吃太耗功夫,用手抓着吃又实在不雅。

好好一只鸭子,随便烤一烤就有香酥的鸭皮鸭肉鸭骨可吃,随便炖一炖就有鸭汤可喝,为什么非要和脖子过不去呢?

可是武汉人,偏偏品咂出其中的滋味。

2013年,武汉人刘教授凭着方言神曲《嘬鸭脖》在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走红,而这首歌道出了武汉人食用鸭脖的精髓:一个“嘬”字。

武汉人一年,要嘬掉多少鸭脖。

鸭脖子本身味道寡淡,可是经过红辣椒、花椒、大料等几十种香料卤制后却化腐朽为神奇。

剁成数截的鸭脖大小刚好,能在口中自由转动,再加上鸭脖肉层次分明,颇有嚼劲,吃鸭脖成为一种口舌的乐趣。

熟练的武汉人吃鸭脖都是不屑于用手的,只需让舌头和牙齿出力,鸭脖在嘴里游走几个来回便被啃得干干净净。

鸭肉吃净还不算完,正宗的老饕还得悠悠然吸吮骨节中浓郁的骨髓,入口时的鸭脖肥厚鲜亮,吐出来的骨头瘦削惨白。

唯有在武汉人的嘴里,鸭脖的主人鸭子,才实现了它最大的鸭生价值。

按照老一辈人的说法,鸭脖是活肉。 鸭子整天寻吃觅食,纤长的头颈一伸一缩,肌肉纤维锻炼得非常有韧性。鸭肝鸭肠之类的,一口下去满嘴都是肉,很容易腻。而鸭翅、鸭掌骨肉容易分离,吃起来就少了许多趣味。

对武汉人来说,鸭脖才是鸭中精华。

只有鸭脖骨肉相连,任你啃嚼吸嘬也不能在片刻间尝尽它的美味。

鸭脖子能够被武汉人选中,并逐渐和小龙虾并列为各大体育赛事、爱情剧集、综艺选秀的下酒菜,或许和它廉价、美味又耐嚼而不至于一口吃光的特质有关。

在中国的美食江湖里,武汉向来拿不出精致的菜肴,但这座两江交汇、三镇相接的城市,本身也不是一个以精致著称的地方。

过早在武汉人是大事,但捧着热干面、三鲜豆皮还有新崛起的鸭脖,他们习惯来去如风,边走边吃。

类似鸭脖这样充满市井、江湖、烟火气息的食物,连同长江两岸氤氲的水汽、来往的人流,交织成武汉的城市气质。

在街头过早的武汉人。

鸭脖子没有历史

——————————

众所周知,在格外看重传承的中国,一种食物如果没有一百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很难闯出名头。

为了证明自家美食血统纯正、源远流长,编故事成了美食界的风尚。 要么是草根出身的刘邦、朱元璋,要么是热衷公款吃喝的康熙、乾隆,谁不是各种民间小吃的代言人?

说到武汉,武昌鱼有伟人亲笔题写的诗词,热干面是作为城市注脚一般的存在,只有既不名贵又不传奇的鸭脖,是靠着人民群众的口碑一步一步上位的。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武汉的鸭子端上桌,个个还是脖颈修长——那时候的武汉人是不吃鸭脖的, 跟南京人一样,吃来吃去顶多就是鸭四件,一对鸭翅加一对鸭腿。

更何况在改革开放前十几年,武汉嗅到开放富裕的风气晚了那么一点,吃鸭子对一个家庭还是一件奢侈事,还没人想过把鸭脖单独拆下来,堆放在街边卖。

 

和鸭脖一样,今天武汉的地标黄鹤楼,也是一座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仿古建筑。/黄鹤楼景区官网

 

根据作家池莉的回忆,那时候的武汉,即使是在最市井最热闹的吉庆老街,做卤味也不赚钱。只在极窄的巷子深处才能找到一两间卤味门面 ,铺子边靠着一只汽油桶改造成炉子,架一口铁锅,放八角桂皮花椒卤一些猪蹄、顺风、口条,偶尔有三两只鸡鸭。

像鸭脖这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部位,都属于卖不出去的下脚料,算不得正经吃食。得等到忙完一天生意打烊了,店主人自己从锅里把边角余料挑出来,拿着小竹凳当街坐下,一边乘凉一边就着小酒,在江城的闷热里把它消灭干净。

 

喧闹的武汉吉庆街。

 

池莉将类似的场景写进小说《生活秀》中,在书中池莉虚构了一个叫来双扬的武汉女人,她在吉庆街开了一家专门卖鸭脖的小铺子。

双手涂着红色指甲油的女人利落地将鸭脖斩成几段,然后款款地吸着香烟。妩媚、泼辣又不失精明—— 世上如果真有《龙门客栈》里的金镶玉那样的女人,一定要问问她,是不是从武汉来。

随着小说改编成电影,随着一度沉寂的江城两岸再度热闹起来,随着时光流转,吃鸭子变成一件寻常事,武汉鸭脖从幽深的小巷里走了出来,一路小跑冲向全国,还冲进了港交所。

 

镜头下的武汉总是水汽迷蒙。/电影《万箭穿心》

 

鸭脖是故乡的味道

——————————

2016年,随着几家以鸭脖闻名的食品企业先后提交上市申请,人们才猛然发现,不起眼的卤味鸭脖俨然成了中国小吃界的大佬,能够与洋快餐分庭抗礼。

无论是地铁站还是火车站,购物商场还是24小时便利店,有人流量的地方,就有灯火通明的鸭脖柜台。

这些纵横驰骋、堪称卤味领域BAT的品牌,或多或少都与武汉有些关联,而能把下脚料变成城市招牌式的上市公司,武汉人民也是功不可没。

 

曾经著名的鸭脖一条街。

 

作为中国的人口输出大省,湖北人走南闯北,也把嘬鸭脖的嗜好散布四方。挑出颈骨间一丝一丝的肉,拼凑起来,也是好大一口快活。

有“食品原教旨主义者”喜欢挑肥拣瘦,动不动就给食物扣上不正宗的大帽子,但爱嘬鸭脖子的武汉人似乎不太计较这些。

麻辣鲜香,经得起百般咀嚼的鸭脖,就是平淡日子里的一点调剂,又说什么正宗不正宗呢?

无论是在外省人来人往的机场火车站,还是在武汉热气腾腾的汉正街、户部巷,只要能嘬上一根鸭脖,湖北人便找到了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