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政务频道

大型电视政论片《支点 》解说词 第一集鼎足华夏

发布时间:2012-07-17 05:26:40来源:SRC-13

  湖北日报讯

  第一集 鼎足华夏

  序篇

  这位年近九旬的学者,名叫柳长勋。他出生在武汉,定居在台北,周游世界数十年,曾经应联合国总部邀请,研讨世界战略,因为学术视野和成就的独特,后人介绍他的身份为“深度文化分析家、杰出的地缘战略家、政论家”。

  2005年,这位思乡的游子走完了波澜跌宕的89年人生。在他身后,为我们留下的《亚欧狮心》这部著作,站在俯瞰神州、纵横寰宇的视角,描绘了他心目中武汉的将来:

  崛起中的未来的新武汉,“将是亚太地区,特别是东部亚洲大陆的心脏,有如一头雄狮,卧在原野,如果大力建设,将可以万都之都姿态,为人类文明铺远景”。

  亚欧狮心,亚洲之都,这“不是讴歌一个城市,不是偏爱一个城市,而是标定一个点,预设一张未来世纪可能目睹的传真”。“这里将成为陆之枢轴,空之北辰,水之龙宫。武汉不仅要鼎盛繁荣,而且要塑造成文化巅峰城市,世界和平之都”。

  这种让人热血沸腾的分析,挟裹着荆楚大地一贯的豪情;这种对未来气势恢宏的展望,更是勾连着历史长河中湖北先祖鼎足华夏的足迹。

  第一单元 时代命题

  看似柔弱的水,却是人类文明离不开的重要依靠。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长江、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无一不是临水而生。

  北纬30°线,被称为地球的脐带,它贯穿四大文明古国,构筑起地球上最神奇的一条轨道。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世界上最低的马里亚纳海沟都在这条线上,亚洲最大的河流长江、北美洲最大的河流密西西比河都在这一纬度入海。

  古代中国,关于主要河流有“江河淮汉”的概称,其中的两条大河,汉江和长江流经湖北大地,也恰恰在北纬30°交汇。不平凡的两条大河滋润着两岸广袤的大地,支撑起富足的中国腹地,更串联起华夏文明的脊梁和脉络。

  当时间进入21世纪,这片土地被赋予了全新的使命,中部腹地正在成为拉动中国崛起的新动力。

  2005年8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湖北,提出了“真正使湖北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2011年6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再一次来到湖北,再度明确指出:“努力把湖北打造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湖北省委副秘书长 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赵凌云:

  湖北要努力打造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上次讲“成为”,这一次讲“努力打造”,语气不一样。

  湖北省委财经办副主任 梁亚莉:

  整个区域的板块它应当有一个,也必然会形成一个,而且越往后越迫切地需要一个功能更加完善、更加高效的核心增长极。所以,我理解这个重要的战略支点,实际上就是要求湖北要努力打造成为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长极。

  支点是国家赋予湖北的崇高使命,支点寄托着中央对湖北的期望,“努力打造”“重要的战略支点”,更意味着湖北必须扛起的千钧责任。

  究竟是怎样的机缘,让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一关联中国深度发展的历史使命落定荆楚?让我们首先把询问的目光投向这片大地上过往的历史。

  第二单元 辉煌荆楚

  1992年6月,有150多年历史的英国《自然》杂志,封面上出现了来自中国的“郧县人”头骨。这一期刊物中刊登了题为《中国郧县新发现的中更新世人类头骨》的文章,来自东方的古人类发现,吸引了全世界好奇的眼球。

  这里是郧县曲远河口学堂梁子,震惊世界的“郧县人”头骨,就是1989年在这里发现的。郧县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大约80万年至100万年。

  湖北省博物馆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院文清:

  这个时期刚好处于从能人到猿人转化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从人的体格上,尤其从脑容量上已经开始进化,进化得已经超过了能人的一倍,它已经达到了1200多毫升。

  湖北省博物馆常务副馆长 万全文:

  我们现代人的脑容量只有1460毫升,郧县人跟现代人的脑容量已经差不多。另外,在郧县这个地方除了这两个头骨化石之外,我们还发现有距今80万年一直到50万年这个历史阶段的化石。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研究员 刘玉堂:

  郧县人,正处于汉江边上。所以我们就说,江汉地区它可以作为古人类文化的衍化地。

  【湖北大冶】

  郧县人揭开了长江流域文明开发的悠久历史。从地理学上看,长江中下游分布着一片范围广大的富矿带,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青铜冶炼技术的国家之一。

  湖北大冶,这里采矿、冶炼的历史源远流长。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包括地下采区7处,采矿井巷近400条。在如此大面积的开采区域里,矿井设施架构之完善,让人惊叹。经过专家鉴定,这些矿井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一直绵延至汉代,时间跨越了几个世纪。

  湖北省博物馆常务副馆长 万全文:

  在这个地方发现了将近40万吨的炼渣。从炼渣我们来推算,当时在这个地方炼出了将近10万吨的铜。

  依靠这样的简单工具,两千多年之前,工人采矿的深度已达到60多米,为了保证安全,井内还建有通风和排水设施,整套采掘工艺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金属冶炼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里程,冶炼水平高超的湖北,因此成为推动中国文明进程的重要支点。从远古到当代,熊熊的炉火,年复一年,生生不息。各种金属制品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中国各地,支撑起中华文明进步的阶梯。

  在春秋战国时期,祭祀和战争是两件国之大事,都需要大量的青铜器,发达的冶炼技术,成为楚国强盛的重要保障。

  三千多年之前,熊绎受封为楚君,他率领部族从北方长途跋涉来到山高林深的楚地。因为经济落后,国力弱小,周成王盟会诸侯时,熊绎受到了冷遇。于是他发誓要在荆楚创造一片繁荣与强大。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研究员 刘玉堂:

  刚受封的时候,非常弱小,也非常贫穷,国王乘坐的是砍柴那种独轮车、破车子,穿的都是破衣烂衫的麻布衣服,叫“筚路蓝缕”,这种精神是楚国强大的一种动力。

  精神力量强大的楚国,到鼎盛的时期“地方千里,带甲百万”。在这张历史地图上,强盛时期的楚国,地域广阔,领地面积最大时,纵横跨越今天的11个省。

  武汉大学教授 唐明邦:

  七雄当中实际上楚国占了半壁江山,黄河以南它也占了一部分,整个长江流域是楚国的,所以楚国是个最大的国家。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研究员 刘玉堂:

  那么楚国的西北到了哪儿?到了陕西的白河,就是陕西的中南部。楚国的北部到了伏牛山麓,就是现在的郑州这一带。那么楚国的东北到了哪儿?楚国灭了鲁国,东北到了山东的南部。楚国的东部到了哪儿?东部到了海边上,就是现在的浦东。

  武汉大学资深教授 冯天瑜:

  但是,楚国的核心地带、支点应该说是在湖北,就是江汉平原这里,它是最重要的核心地带。

  楚国的强盛之路,写满了征服与兼并。楚国先后统一了南方数十个小国,成为战国时期面积最大的诸侯国,奠定了中国形成大一统格局的重要基础。

  公元前606年,位列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出兵中原。在周王室的边界上,面对周定王派来的使臣,楚庄王自信满满地询问周鼎之大小、轻重。鼎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礼器,楚庄王问鼎,大有取而代之的霸气。这就是后来著名的问鼎中原的传说。直到今天,在湖北方言里,说一个人不服气,湖北人常常脱口而出的还是“不服周”。楚国不服周天子的往事,仍在当代湖北人的口语中鲜活地传承着。

  强大的国力、绚烂的文化,赋予楚国人雄厚豪迈的风韵气度,一种勇为人先、不甘人后、永不服输的昂扬气派。楚国被秦国灭亡之后,这里的人仍然发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响亮誓言。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刘家和:

  秦始皇以后,秦二世在位两年就灭亡了。谁推动的呢?陈胜、吴广。陈胜、吴广什么人?楚人。

  湖北省博物馆常务副馆长 万全文:

  从汉高祖开始,西汉早期的几个皇帝,基本上都是奉行了楚国的历朝制度。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楚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地深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刘家和:

  汉是一个新的楚,是凤凰涅槃以后,浴火重生的楚。它已经不是楚的形式,它是楚的精神,楚的制度,楚的文化,楚的民族融合,这些都在它的中间了。

  魅力独具、影响深远的楚文化,是中国文化版图上的重要一极。在历史上率先成型的楚文化,又散发着怎样的个性魅力呢?

  楚国的音乐水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巅峰。在西方的钢琴发明之前,没有一种乐器可以达到编钟的宽广音域。高山流水,曲调婉转,借助悠悠的琴声,俞伯牙和钟子期在这里达成了人与人相识相知的最高精神境界——知音。

  这是出土于荆州楚墓中的虎座鸟架鼓,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战国时期楚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湖北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 作家 熊召政:

  虎为百兽尊,凤为百鸟王。所以在楚国的艺术里面,更多地展现的是大地上的王者、天空中的王者。

  这隆隆的鼓声曾无数次打破黑夜的寂静,激荡着古楚先民的心灵。透过这铿锵的节奏,悠远而神秘的楚文化,声传四野,回荡在荆楚大地。

  楚国人只崇拜万物生灵中最强的王者,却又能缔造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状态。至刚与至柔,共同在楚国人的心中珍藏,建构起时空无限的想象世界。

  当中国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用瑰丽的想象写出这些辞句的时候,中国文学两千多年的浪漫传统由此从荆楚大地开启。屈原刻骨铭心的爱国意识、忧患意识,也成为后世中国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人格范本。

  中国文化巨人孔子,也曾在这里留下到访的身影。传说这里就是当年孔子派子路问津的地方,因此而得名的问津书院,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支撑中国文化格局、推动历史前进的荆楚栋梁。

  孔子和孟子都是山东人。如果说儒家追寻的仁德与和谐发轫自黄河流域,那么道家向往的自然和创新则更多地从长江流域酝酿。道家的鼻祖老子和庄子都来自楚地,不可避免地带有楚文化的风韵神采。

  儒与道,这两种源发自华夏文明的思想,影响建构了泱泱中华的精神世界。楚国的文化传统,孕育了中国两大思想脉系中重要的一支,至今支撑着华夏文明的精神骨架。

  第三单元 文脉与农脉

  2011年,一本名为《唐诗排行榜》的著作让学界和读者耳目一新,在这份榜单上,位居第一的唐诗是崔颢的《黄鹤楼》。

  而在这位学者的另一本著作《宋词排行榜》上,宋代文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名列榜首。

  武汉大学教授 王兆鹏:

  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代表,宋词是宋代文学的代表。而恰好这两个代表的巅峰之作,都产生在湖北。

  武汉大学教授 陈文新:

  那些不是湖北的作家,一来到湖北这个地方,就能够写出或者就写出了更多的好作品,我想可能有这样的一个原因,就是湖北的山川,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才情,并且能够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某种诗情。

  白云黄鹤,大江东去,恢弘的景色让每一个驻足此地的人思绪万千;日暮乡关,人生如梦,真挚的情感映衬着这里的如画江山。

  不难想象,如果把唐诗宋词中和湖北有关的作品抽出来,这两座文学高峰将会大为失色。

  文化的渊源,历史的机遇,才俊的风流,在景观壮阔的湖北缔造出一个个旷世传奇,华夏人文世界的星空因此变得更加绚丽。

  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诸葛亮一度曾在这里隐居。这个心怀天下的青年书生,胸中却有雄兵百万。在27岁出山之后,为了创建三分天下的功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不朽人格和高超智谋,为他赢得了“智圣”的美誉。

  公元8世纪的唐朝,来自湖北天门的陆羽,研究“茶”这一世界上最古老的饮料,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经》,陆羽因此被誉为“茶圣”。

  公元11世纪,这位从大别山脚下走出来的湖北智者,尝试着用黏土烧制字符进行书籍的排版,后来这种技术被称为活字印刷术。便捷的印刷技术让世界文明的进程提速进入快车道。声名远播的毕昇,被誉为“字圣”。

  16世纪,湖北蕲春的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成功刊印。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读到此书之后,高度评价这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因为药学上的突出贡献,李时珍也被誉为“药圣”。

  诸葛亮,智圣;陆羽,茶圣;毕昇,字圣;李时珍,药圣。在文明史上星光璀璨的这些人物,只是湖北人文荟萃豹之一斑。“惟楚有才”,简短的四个字,概括出这方土地英杰辈出的千古荣耀。

  湖北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 作家 熊召政:

  这一片土地总而言之,每一种人物的状态出现都有一个前提,就是不满于现状,就是《易经·乾卦》爻辞里面的系辞说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兴旺不衰的千年文脉,离不开发达的农业经济作支撑。丰收的喜悦,不仅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丰衣足食,更为他们带来文明积淀的基础和雄视天下的自信。总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的江汉平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粮食的重要主产区之一。早在五百多年之前的明朝中后期,谚语中就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 学部委员 中国史学会会长 张海鹏:

  从明朝就是叫湖广,到清朝也是,康熙年间都是叫湖广。到雍正年间,北京政府才把它分成湖南、湖北两个省,所以“湖广”指的就是湖南、湖北。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研究员 刘玉堂:

  跟这相近的一句话是“苏杭熟、天下足”,后来几乎同时或者稍晚点又出现“湖广熟、天下足”,就是那个时候的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中国至少有两个地方非常适合发展农业。

  的确,湖北出产的粮食和农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中国的粮食安全。

  湖北不仅是重要的产粮基地,更是历代重要的兵源基地和劳动力基地,这些战略要素叠加式地集聚在这片区位显要的土地上。不论是朝代更迭中的动荡,还是外敌入侵时的对抗,在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关口,发生在湖北的各种事件,往往能够影响甚至左右中国的时局。

  第四单元 近代先锋

  1858年12月6日,一支由5艘外国铁皮战船组成的舰队,来到汉口的江面上。为首的指挥官是英国的第八代“额尔金”伯爵——詹姆斯·布鲁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后,这位当年的英国侵华海军司令和全权专使,心思一直在中国的版图上打转。1858年11月8日,他率舰队从上海溯江而上,开始了沿江考察之旅,为进一步瓜分中国实地探访。

  詹姆斯·布鲁斯在汉口附近的江面上抛锚停靠,窥视了武汉三镇全貌。汉口关键的地理位置,发达的商业背景,特别是面向中部广阔腹地的大市场优势,给这个英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精明地预见到,殖民者在这里可以运筹中部,环揽中国。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港航管理局局长 朱晓光:

  但是他为什么选中武汉呢?武汉的辐射能力非常强。武汉的辐射能力取决于谁呢?汉江。

  中国社会科学院 学部委员 中国史学会会长 张海鹏:

  西北是陕西,南面是湖南,北面是河南,包括安徽江西,这一带的商人都是集中到汉口来做生意。所以,他们的对外出口都是通过汉口来加以组织,然后从长江出口出去。

  江汉大学 教授 涂文学:

  洋货通过汉口进到了内地,内地土特产又通过汉口再到上海出口。

  于是,在随后英国要求中国开埠的城市名单中,汉口成为位居中国内陆最深处的一个。从那时起,汉口,它所在的湖北以及中国广袤的中部腹地,都已经身不由己地被拉入到世界市场。

  詹姆斯·布鲁斯窥探汉口半个世纪之后,1907年夏,一位身形矮小、年逾古稀的中国老人登上龟山,他就是当时的湖广总督张之洞。举目远望他督鄂18年的武汉三镇,雄阔的气象尽收眼底,铁厂烟囱林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展示着一丝昂扬上升的神采。在离任前,他写下了这对名联:

  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多从江汉起;

  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

  江汉,是支撑中国发展的支点所在,站在这里,仿佛整个亚欧都近在咫尺。武汉俯控乾坤的重要地理位置,或许正是张之洞钟情于这方土地的一个重要原因。

  身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张之洞深知,中国的强盛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近代世界经济的变革,与工业化的铿锵步伐紧密相伴。

  钢铁是工业的粮食,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呼唤着自己的现代钢铁企业。1894年6月,汉阳铁厂的高炉开炼。规模宏大的汉阳铁厂,一度成为汉阳的地标。这是一张1911年刊登在英国《环球》杂志上的武汉格局图,左边非常显眼的位置,描绘的是汉阳铁厂烟囱林立的情形。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历史学会 副会长马敏:

  汉阳铁厂可以说是当时在亚洲最大的一个钢铁联合企业。和日本那个所谓的最早的钢铁企业八幡制铁所比,汉阳铁厂比它早7年。当时这个厂一建起,日本人很吃惊,他们专门派人来考察学习。欧洲也认为,中国的工业化开始进入轨道了。

  汉阳铁厂的投产引发了西方列强的强烈震撼。有西方媒体为此惊呼:呜呼!中国醒矣。直到1919年鞍山钢铁厂建成投产,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这家铁厂生产了中国90%以上的钢铁。

  汉阳铁厂附近的湖北枪炮厂,是中国近代陆军装备的主要生产基地,“汉阳造”就是在这里生产的。这四幅镌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分别是辛亥首义、南昌起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四个场景。细心的人们发现,在四幅浮雕中,都有一种外形相同的枪械,这就是著名的步枪“汉阳造”。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峥嵘岁月里,“汉阳造”参与了中华大地上变革历史的历次战役,甚至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仍能见到它的身影。

  在汉冶萍公司的熊熊炉火中,近代中国工业化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在汉阳造轰鸣的枪炮声中,中国踏上了追逐强国之梦的道路。也正是从那一刻起,风雨如晦的中国似乎看到了一丝近代崛起的曙光。

  这一连串的工厂名录,全都来自当时的湖北。18年间,张之洞共在湖北兴办了23家实业公司,同期,全国创办的官办和官督商办的近代工厂共约46家,其中上海5家,占总数的10.87%,湖北则占总数的50%。19世纪末,武汉已经一跃成为当时仅次于上海的工商业重镇。

  中国社会科学院 学部委员 中国史学会会长 张海鹏:

  产业工人的数字,是衡量工业进步的一个标志。产业工人的数量,上海在19世纪末是36000人,汉口12000人,广州10000人,天津3000人。所以,从产业的发展这个角度,汉口当时的地位在全国也是第二位的。

  武汉大学资深教授 冯天瑜:

  到民国初年,汉口港的对外贸易额只比上海差一点,都是1亿多两白银。所以清末民初的时候,对武汉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有这样一个描述:驾乎津门,直追沪上。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历史学会 副会长马敏 :

  张之洞在湖北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基本构筑起了一个近代工业体系:重工业、轻工业、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比较完备,而且互相支撑。

  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作家 方方:

  当这些东西综合在一起的时候,它带给了武汉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给老百姓带来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一种生活理念,包括一些价值取向。

  湖北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 作家 熊召政:

  这个人的功劳,放在全国来讲,他是一流的政治家;放在湖北来讲,是继楚庄王之后的,真正让中部崛起的伟大人物。

  滚滚东流的长江,沉默无言的龟山和蛇山,共同见证了近代工业文明的曙光,见证了湖北作为中国近代先锋的铿锵脚步。

  湖北也同时成为观察近代中国的一个窗口。1891年4月19日,俄国皇太子,这位后来被十月革命推翻的皇帝,不远万里来到武汉参观访问。1895年和1898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两次来到武汉。1899年德国亲王亨利也不远万里到武汉参访。他们之所以选择湖北,是因为他们知道,这片土地代表着中国的方向,这里的变革成果支撑着中国直面未来的探索,带动着近代中国前进的脚步。

  第五单元 变革之舵

  在龟山北路的这块重达200多吨的铁疙瘩,据有人考证是1911年汉阳铁厂高炉停产冷却后的废品。

  这一年,燃烧了16年的铁厂高炉熄火了。

  这一年,在武昌城里鸣响的枪炮声中,中国历史从近代转向现代。

  1911年10月11日,距离武昌首义的枪响仅仅过去了一天,远在万里之外的《纽约时报》就披露了革命军在武昌起义的消息。由这场起义开始,历史的巨轮开启了一段新的航程。

  董必武之子 董良羽:

  武汉在当时来说,是中国革命的一个中心。当时动不动就开十几万人的群众集会。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教授 常修泽:

  从中国近代史来看,武汉乃至于整个湖北,它就是一个支点,是一个中国民主革命的支点。

  1926年10月,北伐的国民革命军占领武汉三镇,确定以此为国都并发布命令:以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大区域作为“京兆区”,定名武汉。武汉这一名称首次出现在中国行政区划的版图上。在没有桥梁连接的情况之下,将分居长江两岸的三座城市合为一个城市,是需要相当魄力的决策,也从此奠定了武汉之“大”。

  十年之后,抗日战争爆发,大武汉俯控中国的战略地位,让侵略者垂涎不已,他们扬言,只要占领了武汉,就等于已得中国天下。西方媒体用“烧焦了的地球”这样极端惨烈的词语,来描述1938年爆发的武汉会战。结果,付出抗战以来最多伤亡人数35000人的日军没能速胜,武汉会战也因此成为抗日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的分水岭。

  1947年,一支速度奇快的部队,跨越千里阻隔,来到大别山。指挥部队的是刘伯承和邓小平,千里跃进大别山,充满胆识与气魄,充满创造性的想象力。从此,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拉开了共产党方面战略进攻的大幕。

  在现代中国的历史上,发生在湖北的许多重大事件,都成为重要的历史转折。似乎掌握中国航向的大舵,就设定在中国中部的这个位置。

  武汉大学教授 丁俊萍:

  它可以说是战略策源地之一,也成为我们革命的一个战略支点。它在中国革命的每一个时期,都有些突出的、标志性的事件,都发生了对中国革命产生巨大影响的事情。

  也正是在这一次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之中,湖北一次次发挥着影响时代航向的支点作用。

  这里是位于大别山区的红安县,这个县曾经的名字叫黄安,大革命历史上著名的黄麻起义中,“黄”,指的就是黄安县。1952年国务院决定将黄安更名为红安,新中国以“红”命名褒奖的县,红安是唯一的。

  仅红安一个县,就为新中国贡献了两位国家主席——董必武、李先念,5位国务院副总理,61位开国将军,是中国第一将军县。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都是在这里诞生。中国工农红军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位红安人,每四名烈士中就有一人是红安籍。

  湖北省红安县委宣传部 原副部长 胡耿:

  从1927年到1949年,这22年的革命斗争中,红安有14万优秀儿女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武汉大学教授 丁俊萍:

  湖北有70万英雄儿女为它流血牺牲,有30多位省委书记为它献身。

  70万荆楚子弟,身上共同流淌着楚国先人不服周的倔强基因,积聚着革除积弊、开创新生的力量。数字无情,他们用前仆后继的顽强身影,用热血和生命换来了一个新中国。

  尾声

  1919年6月26日,孙中山写作完成了《建国方略》。在著名的“实业计划”里,他对湖北,对武汉的重要地位发表了目光深远的论断:“是武汉者非仅鄂省一省、中国一国之都会,抑且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枢纽之一。我国欲竞强大地,大武汉建设实其基点。”

  基点,也就是支点。孙中山对这块土地的论断和寄望,继承着历史长河的清晰脉络。从上古时期开辟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到辽阔荆楚的开疆拓土;从人文汇集的厚重、熟足天下的富饶,到勇为先锋、变革时局的锐气,这片土地在过往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涌动着一股支撑中国前行,左右中国航向的力量。

  在新中国同样激荡、沧桑的历史版图上,湖北和武汉,将会迎来怎样的风云际会?又将担当起怎样的时代重任?

  (撰稿:王茂亮 梁家新 朱力军 夏骏 周云磊 谢慧敏 张昌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