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政务频道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专家讲习之十一: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各美其美

发布时间:2018-05-28 09:04:09来源:湖北日报

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各美其美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专家讲习之十一

湖北日报讯 提要

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强调

要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分类推进,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特别要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不搞层层加码,杜绝“形象工程”。

——2018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讲习嘉宾

高启杰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推广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发展与推广、福利经济及创新经济与管理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也不能衰落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视察湖北,对湖北切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殷切期望。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到战略高度,并写入党章,我们应当如何深入理解乡村振兴对于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高启杰: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并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党章,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化、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要致力推动”,强调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也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我们应当看到,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也不能衰落,就是强调城镇化不能畸形发展、甚至以农村的萧条为代价,而要健康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应该并驾齐驱。

以往有一种认识,认为只要城镇化搞好了,大量农民进城了,“三农”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逆城镇化”往往被看作是“开倒车”。习近平总书记对关于城镇化和逆城镇化关系的论述告诉我们,在城镇化过程中,如果片面地强调城镇化,而忽视了农业、农村、农民的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人才帮持,农业的衰落、农村的萧条就难以避免。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重大任务,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7个方面的重大部署,“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摆在第一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源条件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短板,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是关键

记者:实施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在如何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乡村振兴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搞“面子工程”,其背后深层的指向和要求在哪里?

高启杰: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中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各地发展的基础不尽相同,推进乡村振兴必然要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各美其美。在以往的农村发展实践中,“脱离实际、操之过急”“一刀切”“面子工程”的教训是深刻的。毁林开荒、围湖种田、填湖建房等行为,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照搬照抄“样板工程”、“要面子不要里子”的建设,最终损害的是农民利益。乡村振兴不是大干快上、不能破坏农村生态,必须注重乡土味道、体现乡村风情,留住乡村原生态,让农村生态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和展现点,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通过制度与技术创新振兴农村产业,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实现乡村宜居。没有产业的振兴,其他方面的振兴和发展就失去了基础。产业发展也就是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与融合。农业的发展主要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吸引多元化的发展主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需要创新制度,探索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的政策措施。无论是农业还是非农产业的发展与融合,新时期需要有高起点,尤其要避免过去出现的产业雷同、档次不高、无序竞争等现象。

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等都指向乡村宜居,这些必须依靠社会管理创新来实现。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和做法很有借鉴价值。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根据农村社区发展程度确定不同的社会管理方式,另一方面要“以人为本”,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参与平台和利益诉求渠道,通过全民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只有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乡村振兴多元主体参与决策的程度,才能减少决策偏误和实施阻力,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

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生力军

记者:“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视察湖北,特别强调了乡村振兴中农民的主体地位。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如何理解这两方面的要求?

高启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这充分强调了人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五个方面振兴,人才振兴是核心、是基础、是根本保证。

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推进乡村振兴,是为了农民,也要依靠农民。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一方面指乡村振兴干什么,怎么干,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忌简单代替农民选择,防止乡村振兴重物不重人、见物不见人;另一方面指要注重培育农民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把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激发出来,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补齐乡村振兴的人才短板,需要引进和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企业家式的人才。这类人才可以广泛利用社会和市场的力量,特别是充分发挥城市的作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融合,撬动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比如,湖北提出的“三乡工程”,作为当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引导人才、资本、技术向农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牢牢抓住人才振兴这个关键,激活存量,扩大增量,提升质量,为广大乡村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磊 实习生 李沁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