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政务频道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专家讲习之四:“双一流”建设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题中之义

发布时间:2018-06-26 08:06:13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讲习嘉宾

刘献君 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院校研究会会长

提要

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双一流”建设是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的内在要求

记者:“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从1995年11月启动的“211工程”到后来实施的“985工程”,我国一直在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懈努力。新的历史方位之下,提出建设“双一流”大学,有怎样的时代意义?

刘献君: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是我们党一贯的政策。“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这一工作的高度重视。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高等教育同样发展迅速,201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2.70%,标志着我国即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但是,我们的大学发展只有100年左右的历史,大学发展的水平、师资的状况,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能力,离时代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国家重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开启的“双一流”建设,这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理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记者: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该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双一流”建设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刘献君:现在,我国成为在学规模最大的国家,跻身高等教育第一大国。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从现实情况看,高等教育发展与我国新时代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内涵式发展政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逻辑延展。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改革开放40年后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向前推进的必然选择。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增加或充实内涵式的方式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有宏观和微观之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理解。宏观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指在保持高等教育系统规模稳定或小幅增长的背景下,通过调整或优化结构、提高水平和质量的方式,达到高等教育系统结构改善和优化、运行效能提高、办学能力和办学质量提升、充分发挥服务社会功能等目标。微观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指高等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为目的,所采取的加强人才培养条件,提高人才培养成效的举措及所产生的效果。

把“四个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

记者: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大学对青年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如何牢牢抓住“中国特色”,扎根中国大地办好大学?

刘献君: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

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人的培养。人是一个整体,德、智、体、美不可分割,而德是方向、人生发展的关键。大学生既要成才,又要成人,成人是成才的前提,这是古今中外,对教育的基本共识。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培养大学生,要在“爱国、励志、求真、力行”上下功夫。

文化是教育之根。立足中国大地办大学,一定要植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同时,要学习、继承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红色文化。

近10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立足中国国情,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之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立德树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相统一;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方针;坚持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高度重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等等。这些基本经验是高等教育长期实践的结果,也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创造,遵循教育规律,走好自己的路,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在把握新变化中建立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记者:我们看到,现在我国大学硬件条件都有很大改善,有的学校的硬件同世界一流大学比没有太大差别了,在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上,我们还要补上怎样的短板,解决好哪些问题?

刘献君: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高校要把“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基础性工作”切实抓好。这是总书记对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再次强调与深化。“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学校对学生的影响是整体的,潜移默化的。学校要从多方面入手,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生进入这个体系,就进入了一个“成长环境”,才能“茁壮成长”。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等,而贯穿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首先,要适应新时代给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2018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的贺信中指出:“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管理、社会治理、人民生活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新信息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有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因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也要随之改变,以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其次,要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学生的需求、特点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我们要准确认知新时代我国大学生的新特征,并据此改进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大众化,即将进入普及化,00后逐步进入大学。目前,我们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提升教学质量,老师们既要改进供给,又要引导需求。这将是内涵式发展中,高校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再次,要重视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短板和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没有完全落实到学校的行动、制度、文化之中;改革的力度不大,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方案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教师结构、水平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相距甚远;高校的物质空间、制度空间、网络空间、精神空间,都有待进一步创新。只有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艾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