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月2日,秭归郭家坝镇童庄河湖汊,绿水与美丽村庄交相辉映。近两年来,三峡库区秭归县通过实施长江岸线复绿、精准灭荒、废弃矿山和临时占地复绿等综合措施,生态复绿面积2.17万亩。(视界网雷勇王罡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廖志慧
【编者按】
3年前的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发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长江大保护最强音。
身处长江中游,坐拥最长岸线,湖北义无反顾,扛起“湖北之责”。3年来,湖北大题大作,真刀真枪,真抓实干,作答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展现出“湖北作为”。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湖北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三年间》,敬请关注。
从雪山走来,向东海奔去。奔腾的长江,孕育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滋养着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
2016年1月5日,重庆,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发出长江大保护的最强音:“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2018年4月26日,武汉,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总书记再次来到长江岸边,要求正确处理“五个关系”,以“钉钉子”精神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最强音,响彻三周年。这声音,振聋发聩,激荡全国。
坐拥最长长江岸线;身处“中部粮仓”和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湖北使命特殊;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湖北责重如山!
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把握好发展与保护的辩证关系,奏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使湖北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编制绿色发展规划,建立绿色发展指标,“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迅速展开。
长江的模样,悄然而迅速地发生着变化——非法码头消失了,岸线变绿了,山乡更美了,高质量的新经济拔节生长……
严字当头,扛起主体责任
大题,需要大作。
规划先行,湖北谋划生态长江大方略——
“1+5+N”系列规划编制,统领全局。“1”,一个总体规划,《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规划》。“5”,五个支撑性专项规划,包括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现代产业走廊、绿色宜居城镇建设及文化建设。“N”,对已经出台的规划,如湖泊、湿地、饮用水源地保护等,按照新发展理念修改调整。
森林生态修复、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长江大保护九大行动启动;发展绿色产业、构建综合立体绿色交通走廊等十大战略性举措,涉及91个重大项目,总投资1.3万亿元;沿江化工企业污染专项整治、岸线资源管控和生态复绿等十大标志性战役,次第展开。
生态立法,守护青山绿水——
看全省,继《湖泊保护条例》《水污染防治条例》等法规出台后,2016年、2017年,《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和《关于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决定》等湖北地方条例陆续出台;
看地市,《襄阳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条例》《十堰市中心城区山体保护条例》《鄂州市湖泊保护条例》等一批生态法规,为荆山楚水密织了一件“金缕衣”。
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先后制定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21件,作出法规性决定5件,批准市州生态法规20余件,基本形成水、土壤、大气“三位一体”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制度。
湖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2.30%。“四屏三江一区”生态格局,严守湖北生态底线。
制度创新,长江大保护“有名”更“有实”——
中央部署“河长制”,我省落实有力。2017年1月,湖北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实施意见》,针对“千湖之省”省情水情,率先统筹“河长制+湖长制”,实行“河湖长制”。
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名单公布:省委书记蒋超良任第一总河湖长;省长王晓东任总河湖长。清江、沮漳河、府澴河、汉北河等11 条跨市( 州) 的重要河流和梁子湖、洪湖、斧头湖等五大重点湖泊,分别由省委副书记、省委常委、副省长担任河湖长……
2017年11月底,五级37331名河长、湖长已全部进岗履职。3年来,生态补偿试点、省级环保督察等制度机制,构建着保护母亲河的长效机制。
真刀真枪,健全硬约束机制
2018年,湖北推进长江大保护的步伐坚定而紧凑。
5月,生态环保重点工程现场推进会、长江大保护落实河湖长制现场推进会;8月,“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推进现场会;9月,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现场推进会;10月,长江大保护现场办公会……共抓大保护,正以一个个项目、工程等形式,真刀真枪落地。
落实“绿色”发展理念,需要强化“绿色”考核。
《湖北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从资源利用、环境质量、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公众满意程度等7个方面,引导地方重“绿”亲“绿”。今年1月,首次考核排名即将启动,排名靠前的20个城市将获得专项奖补。
在武汉,生态考核与干部绩效挂了钩。2018年1月,武汉公布长江武汉段13个跨区断面水质检测结果,通过预警核算、上下游对比,水质改善的奖励,水质下降的处罚,并与干部绩效挂钩。
环保“一票否决制”,自然资源纳入离任审计,一份终身追责的“负债表”,督促领导干部作答“绿色资产”。在鄂州,一场针对长江大保护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风暴刮起,近两年问责78位相关责任人。
理念之变,必然推动制度重构。
建立长江沿线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长江沿岸1公里范围内禁止新建重化工园区。
绿色金融,引导绿色产业。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超1000亿元。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为254家企业提供18.33亿元风险保障。湖北碳配额二级市场成交量和交易量均占全国三分之一。
打破壁垒,跨区共治。长江中游三省省际会商,联合办理共同建立跨界生态保护与修复机制等13件实事。一批为保护长江生态而组建的环保警察上岗,震慑环保犯罪分子。
一套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正逐渐建立完善。
真抓实干,护一江清水浩荡东流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说千道万,唯有务实行动才能让长江生态万象回春。
2018年12月11日,《湖北日报》刊发了一组名为“江滩蝶变”的照片:同是武昌余家头汽渡码头,前一幅沙码头高耸,后一幅美丽的江滩公园能吐纳、会呼吸,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好去处。
“春风又绿江两岸”的背后,是湖北以雷霆万钧之力铁腕守护“母亲河”的生动实践。
放眼湖北,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打响。实践证明,各地一锤接着一锤敲,就没有解不开的“化工围江”,没有禁不住的“污水排江”。
宜昌至喜长江大桥,桥的每段箱梁两侧都留着一个凹槽,用以防止桥面雨污直接流入长江。为了保护濒临灭绝的中华鲟,大桥还选择了“一跨过江”的方案,这两项增加生态建设成本两亿元。
在武汉,国内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的北湖污水处理厂工地热火朝天。建成后,武汉大东湖核心区的城市污水,将通过长达19.2公里的污水处理深隧直输到此集中处理,尾水水质按国家一级A标准排入长江。
一个个黑臭水体被整治,一堆堆固体废物被清理,一批批环保项目纷纷上马。在荆州,“万人巡堤”转向“万人护绿”;在宜昌,“捕鱼人”变身“护豚人”;越来越多的生产岸线,变成生态岸线。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是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正确把握“五大关系”,用好长江经济带发展“辩证法”,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将铺展在荆楚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