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陶忠辉 雷巍巍 通讯员 韩顺东
改革进入深水区,闯险滩、啃硬骨头,如何破题?
去年以来,黄石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直面堵点、痛点、难点,端出十项改革菜单,推动十大重点领域改革落地见效。
问题导向倒逼改革
“你以为工作搞得很好吗?”去年初,朋友的一句话,问得柯志国脸上火辣辣的。柯志国是黄石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工作职责是推进全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朋友的话事出有因:他80岁的老母亲办理高龄津贴时,资料交了一遍又一遍,人来来回回跑了好几趟,津贴硬是办不下来。“有这样窝火的经历,谁都会有怨气。”柯志国自我反省:还是改革不彻底、工作没到位。
不止简政便民制度,掣肘转型发展的系列痛点难点堵点,也让市委市政府一班人坐立不安——
投资、出口拉动力趋小,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趋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突出;人才结构不优,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人才缺口较大;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创新平台数量偏少,平台科技成果产出率不高,产业转型升级支撑有限……转轨高质量发展,改革往哪走?
“高质量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就是我们改革的方向和着力点。”黄石市委负责人说。
啃“硬骨头”聚焦十大领域
18个市级领导既“挂帅”,又“出征”,领衔11个重点改革专题。2018年5月,四大家主要领导自领选题,带领多个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11个专题调研专班,赴湖南株洲,广东东莞、佛山,山东青岛等地学习取经。
一路观摩,一路学习,一路交流,一路思考。
株洲市打造“中国动力谷”,轨道交通、航空、汽车三大动力产业蓬勃发展,九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佛山市推进“百企智能制造工程”和“机器引领”计划,生产性服务业迅猛发展;东莞搭建科技、金融、产业“三融合”平台,创新科技金融信贷产品,惠及1265家企业……
对标先进,寻找差距;学人所长,补己之短。
11个调研组闭门1天轮流发言,掀起头脑风暴,最终达成共识,端出深化科技创新、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金融和投融资、盘活土地资源、人力资源、行政审批、文化旅游体育、生态文明、农业农村、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十大重点领域改革菜单。
一张改革大网在黄石全市铺开——
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三链融合”,加快构建适应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产业创新体系,推动建设创新活力之城;对标武汉自贸区,健全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力建设现代港口城市;深入推进“一网、一门、一次”“先建后验”“证照分离”改革,实施招标投标评定分离制度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雷厉风行落地见效
再见老朋友,柯志国的腰板硬了。去年,人社、民政、卫计、公安等涉民行政审批制度共减少127项,真正实现老百姓办事只跑一次或不跑路。
天玑智谷产业园总经理赵瑞云没想到,项目从一片空地到建成投产,只用了一年时间。黄石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省率先开展“先建后验”改革试点,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2018年以来,黄石先后出台30多项改革制度性文件,并雷厉风行落实落地,体制机制障碍正在一步步破除。
从“多证合一”到“三十七证合一”,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少28项;贸易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受到商务部等9部委肯定;“党建引领·活力村庄”改革、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土壤污染防治示范区建设、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守信激励创新试点、公益诉讼制度改革等一批亮点特色改革项目形成“黄石样本”,为全国相关领域改革提供“黄石经验”……
2018年9月19日,黄石召开“创新活力之城”建设动员大会,正式吹响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集结号;出台服务创新发展“黄金十条”,设立1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每年安排8000万元创新专项资金,设立5000万元市级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11月28日,黄石新港二期项目正式开工,标志着黄石全面进入“长江进行时”,朝着打造现代港口城市目标迈出坚实一步。
时代出题,改革答卷。一项项改革犹如春花竞放,助推黄石高质量发展。2018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8%,创4年来新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去年,黄石首次实现人口从净流出到净流入转变,新增2.2万“新黄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