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讯(记者黄磊通讯员熊欢)近日,武汉市“礼赞新中国,喜迎军运会”城市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四场披露,近年来,武汉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2018年底前,已实现贫困村全部出列。
改革开放后,武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步入国家中心城市行列。但一些革命老区街(乡、镇)所属偏远的湖区、山村,因为基础条件比较薄弱,还有少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2014年,武汉市纳入国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8500人、贫困村271个,主要分布在黄陂、新洲、江夏、蔡甸4个新城区的43个街(乡、镇),属于湖北省插花贫困地区。武汉市委、市政府发挥武汉特大城市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坚持城乡均衡协调发展,坚持开发式扶贫与保障式扶贫相结合,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到2018年底,武汉市完成了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的目标任务,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6%下降到2018年底的趋近于零。
提高了贫困户的生活水平。没有劳动能力或者丧失劳动力的对象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并定期调整保障标准。目前,武汉农村居民每人每月635元的低保标准、1200元的特困供养标准远高于脱贫标准。2018年,武汉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652元,除去兜底保障对象,一般贫困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
壮大了贫困村村集体经济。271个贫困村都成立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2018年,271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4406万元,村均收入达到16.3万元,改变了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状况。
改善了贫困地区人居环境。蔡甸、江夏、黄陂、新洲四个新城区均开通了轨道交通。271个贫困村动力电、公交车、通讯、宽带、广播、电视信号实现村村通,硬化路实现了湾湾通。
提升了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271个贫困村都建有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电商综合服务站、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村民看病就医、买卖商品、存贷资金、办理事务基本可以不出村。
强化了贫困村基层治理能力。武汉选派1059个驻村工作队、3225名驻村干部开展驻村帮扶,一大批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得到培养锻炼。深化实施“红色引擎工程”,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根本好转。
武汉市扶贫办副主任张百香介绍,2016年至今,武汉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共投入70.8亿多元,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扶贫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