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汉口近百岁名楼“怡庐”开始第二次“搬家”:10天要“走”31.8米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07日15:27 来源: 大武汉客户端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0月7日讯(记者冷靖华)为推进武汉市青岛路片历史风貌区保护,位于保护区内的近百岁老文物建筑——贺衡夫怡庐主楼于今年1月向中山大道方向进行了7天约10米的第一次平移;而就在10月5日,时隔9个月后,贺衡夫怡庐主楼平移保护工程转向胜利街方向正式启动第二次平移,长江日报记者现场采访了解到,截至目前,主楼已平移出了1.8米的距离。

动图统筹|陈昌 制作|张莉

贺衡夫怡庐主楼第二次平移工程于9月29日凌晨4点开始进行数据测试。9月29日下午3点,长江日报记者来到工程现场看到,工程人员开始进行试平移;10月5日开始正式平移,预计将用10天左右的时间完成31.8米的整体平移。

记者采访了解到,汉口历史风貌区是武汉城市文化根脉所在,涉及历史建筑多,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贺衡夫怡庐主楼位于该区域内。贺衡夫怡庐主楼的平移由武汉华发长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主导,是华发在青岛路片区参与的历史建筑保护项目之一。

贺衡夫怡庐主楼平移前、后鸟瞰图(武汉华发长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供图),马伊霖制图

为何不在原址上修缮保护?

业内专家指出,对历史建筑而言,平移的审慎程度远大于一般的修缮保护。

那么,华发为何选择平移,而不是在原址上进行修缮保护呢?

华发贺衡夫怡庐平移现场项目负责人介绍,贺衡夫怡庐主楼建筑所处的位置在武汉长江隧道影响线范围内,再加上建筑自身刚度调节能力不强,其沉降将伴随地表沉降有增大的趋势。从建筑长久安全的角度考虑,整体平移有利于保障历史建筑本体长久安全稳固;同时,主楼整体平移后,更有利于改善其与周边既有历史建筑防火间距不够的问题,提升历史建筑消防安全性能。“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才对这个建筑全面加固后整体平移。”

为何整体平移要分两步走?

为何不能一次移到位,需要先后分两次进行平移?

该负责人介绍,贺衡夫怡庐主楼平移的最终选址经过专家的多轮审批以及多维度的综合考量才最终确定,并决定将平移工程分两次进行。

如果第一次就平移到经过专家审批规划后的最佳位置,主楼的位置就会和下面的地下建筑施工位置发生重叠,不利于贺衡夫怡庐主楼的安全。所以,第一次先对楼体进行全面加固,沿建筑轴心向中山大道方向平移约10米,在离地下建筑施工位置更安全的距离后,再在原址上开挖一层约5米的地下室作为车库,缓解历史风貌区内停车难问题。等地下施工完成后,再进行第二次平移工程,将主楼向胜利街方向移动31.8米,移回专家规划的最佳位置处,以实现对建筑的整体搬迁。

“虽然,平移及修缮一座历史建筑比建造一个同等规模的楼房,要多付出数十倍的人力物力,但保留这个建筑原有的历史特征,通过功能再造呈现完整的历史风貌是有历史意义的。我们肩负着这样的时代重任。”武汉华发置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有关报道,2016年3月,位于中山大道长堤街附近的一栋老建筑“汉口义勇消防联合会旧址”也曾进行整体平移。

贺衡夫怡庐主楼平移现场。武汉华发长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供图

第二次平移较第一次平移难度更大

为了这次平移工程,主要负责现场的工程师兰高峰就连今年的国庆假期也顾不上休息,他在工地上已经守了整整8天。

他告诉记者,从9月28日凌晨开始测试数据起,大家就开始对轨道承受的压力、位移等情况进行观察、记录,还要时刻观察楼房的状态,有没有裂缝等情况。为了确保平移的顺利进行,工程人员除了不停地清理轨道上的小石块,还要对混凝土轨道上铺设的钢板涂抹黄油,减少摩擦。“因此次要反向平移,需要重新铺设轨道,目前已铺好了32米的混凝土轨道、10米左右的钢板。”

华发贺衡夫怡庐平移现场项目负责人介绍,此次平移距离较第一次长得多,难度也明显大得多。9月29日凌晨启动试平移时,因周边项目正在施工,在数据测试上就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系数;在平移施工过程中,由于滑道梁与托盘梁之间的空间被新址筏板基础挤压,造成施工难度也有所加大。

“我们一方面通过施工作业面进行调整,对其他工种适当放缓或停止,为平移创造条件,确保主楼的位置与地下桩基础精确定位,同时,局部进行人工清掏,保证平移过程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通过数控监测及动态进行调整。”该负责人介绍。

贺衡夫怡庐的前世今生

贺衡夫怡庐又名竹庄,是近代爱国实业家、汉口市总商会会长贺衡夫为寓意兄弟和睦,于20世纪30年代建成。整栋建筑采用深灰砖砌筑,沿东西方向中线呈对称布置,方正大气,无论是结构、装潢造型还是工程质量,在当时的汉口都堪称一流。

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武汉遭遇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洪水灾害。作为汉口红十字会会长,贺衡夫义不容辞地参与到了救援中来,将自己居住的怡庐提供给数万灾民居住。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响应国家号召,毅然从香港返汉,投入新中国建设,为武汉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李琛】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