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推进民生保障精准化精细化——“新时代湖北讲习所”全媒体访谈之二十五_荆楚网
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要闻

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推进民生保障精准化精细化——“新时代湖北讲习所”全媒体访谈之二十五

发布时间:2018-08-10 07:45:58来源:湖北日报

图为:受邀嘉宾俞远汉(左二)、覃国慈(左三)、祁小刚(右一)接受记者访谈(王红霞接受连线访谈)。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朋 实习生 王梓涵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麟 实习生 苏婷 谭家莉 覃桂华

访谈嘉宾

省社会救助办公室主任 俞远汉

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 覃国慈

武汉市低保中心副主任 祁小刚

阳新县社会救助局局长 王红霞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保障的重要论述摘要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加强全方位就业服务,高度重视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工作,加快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进民生保障精准化精细化。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特别是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民生需求,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要从实际出发,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织密扎牢托底的民生保障网、消除隐患,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秩序安定有序。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强调,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要高度重视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工作,加快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民生保障精准化精细化。

社会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刻度。近年来,我省建立完善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自然灾害受灾人员救助等基本生活救助制度,以及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扶尽扶”,全省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继续领跑中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推进民生保障精准化精细化?7月31日,湖北日报举办第25场“新时代湖北讲习所”全媒体访谈,邀请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省社科院专家和基层社会救助机构负责人深入探讨。

筑牢民生底线,增强人民获得感

主持人:社会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刻度。请问新时代的湖北,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指示精神,着力筑牢民生底线,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俞远汉:兜底线,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第一要义,也是国家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救助作为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制度安排,在脱贫攻坚、民生兜底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特别是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社会救助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维护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为根本,加快社会救助制度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密集出台完善了一系列解民忧、惠民生、暖民心的重大政策措施。

从率先全国以政府规章的形式制定《湖北省社会救助实施办法》,到提请省人大修订《湖北省农村五保供养条例》,再相继印发规范性文件部署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完善临时救助制度,统筹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为困难群众编织了一张保障基本生活的“安全网”。不断加大保障力度,特别是2015年9月,省委、省政府决定,从当年起,每年省级财政安排22亿元补助资金,用于保障全省农村低保、五保对象补助水平的提高。

覃国慈:社会救助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稳定器作用和社会救助的兜底作用,真正筑牢民生底线,才能让困难群众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怎样才能把民生保障的底线兜住兜牢呢?我认为要满足困难群众四个基本生活需求。

住有所居。就是在农村进一步落实农村危房改造和城镇保障性住房政策,帮助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等新建或改建住房;在城镇加大廉租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让困难群众告别危房,搬进新房。

病有所医。就是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重特大疾病救助“五位一体”的救助模式,切实减轻贫困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切实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发生率。

老有所养。针对当前养老床位严重不足、养老设施简陋、养老与医疗脱节等问题,当务之急要深化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为养老机构的设立既加强监管也提供便利。同时,在农村大量建立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中心,在城市推进智慧养老和医养结合,并常态化开展养老院管理服务质量专项行动。

困有所助。切实保障低保人员、五保人员、受灾群众、优抚对象、困境儿童等群体的基本生活,根据他们的生存状态有针对性地及时提供帮助,让他们尽早走出困境。

祁小刚:武汉市牢记总书记嘱托,围绕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高度重视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工作,加快建成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

织密社会救助网,不断完善城乡救助体系,在原有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救助制度基础上,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实施,构筑起覆盖城乡所有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大幅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在中西部省会城市中,武汉低保标准一直保持领先地位。为进一步贯彻习总书记视察湖北时的讲话精神,今年再次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医疗救助标准,将医疗救助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将重点救助对象救助封顶线提高到7万元,并加大门诊救助和临时救助力度,进一步缓解困难群众看病贵问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获得感明显增强。

积极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的有效衔接,将通过其他手段不能脱贫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发挥农村低保兜底保障作用;加大农村低保提标幅度,推进低保制度城乡一体化;将所有革命老区的农村低保对象纳入增发20%保障金范围。

王红霞:目前阳新县已经建立了以低保、五保为基础,以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为补充,住房救助、教育救助、慈善救助等全面发展的救助体系,困难群众得到了切实保障。以农村低保为例,2015年我们的低保保障标准是每人每年2580元,今年提高到5580元,上涨了3000元。在重度救助对象应得的低保金之外,另外增发重点救助金。让贫困群众切实体会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爱,感受到温暖。

推进民生保障精准化精细化

主持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根本体现,更是人民群众的共同企盼和愿望。请结合我省实际,谈谈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深化民生保障改革创新,为困难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俞远汉:社会救助对象是特定的困难群体,困难群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呈多样化。总书记要求推进民生保障精准化精细化,对于社会救助而言更具现实意义。

近年来,省民政厅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多措并举,以精细促精准,着力在对象认定精准、标准管控精准、服务效果精准上久久为功。持续“双向发力”聚焦精准脱贫。坚持效果导向,开展社会保障兜底专项行动。报请省精准脱贫攻坚战指挥部印发《湖北省精准脱贫社会保障兜底专项行动规划(2018-2020年)》,推动社会保障兜底脱贫由“兜了”向“兜准”“兜住”“兜好”转变。

实施“一二三”情倾特困人员。“一”就是一份供养协议。建立供养协议管理制度,25.2万供养对象全部与监护责任人签订供养协议,着重压实特困人员的照料护理责任。“二”就是两项工程。农村福利院“平安工程”。省级财政计划安排补助资金4亿元,推动各地从2017年开始,用4年时间完成农村福利院消防设施、无障碍设施、特护设施等建设。农村福利院“冬暖工程”。2017年,在省政府主要领导重视和支持下,省级财政安排12040万元,按统一标准实施“冬暖工程”,保证了所有集中供养特困人员一年四季都能够在适宜的室内进行活动和娱乐。“三”就是三类照料护理标准。对生活能自理、部分生活能自理、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分别按不同标准发放照料护理补贴。

建立“六项机制”提升服务效能。省、市、县三级全面建立了由政府负责同志牵头、相关部门和单位参加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强化资源统筹、部门联动。建立健全保障标准量化调整机制,按不低于上年度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一定比例调整公布年度城乡低保标准、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确保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省、市、县三级全面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机制,进一步加强了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工作,做到凡申请必核对。建立健全“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全省1234个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共设立了1424个社会救助一门受理窗口,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建立监督检查长效机制,做到救助对象受助信息全公开、各级举报投诉电话全公布、群众投诉举报全回应。

覃国慈: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护线。

精准化救助,要做到救助信息精准化。健全社会救助信息系统,通过救前查询、救后录入、定期反馈,来防止错助、漏助和重复助。审核审批精准化。审核审批环节要逐户核查、定期复审,精准识别救助对象,确保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一户不漏,不符合条件的一户不进。评议及公示精准化。社区要建立社会救助民主评议准入制,通过集体协商、集中会商来确定救助对象,根据救助对象的年龄、健康、就业、收入等因素确定救助类别,评议结果和救助资金发放适时向社会公布。

近年来,救助标准逐年提高,救助资金不断增加,但救助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社会救助不像“送米送油送温暖”那么简单,要提质增效就必须在精细化上下功夫。首先,要精细研判。找准群众的贫困根源到底是因病、因灾还是因残?是缺资金、缺技术还是缺劳力?其次,要精细施策。社会救助的对象千差万别、情况各异,究竟需要授人以鱼,还是需要授人以渔,一定要因地因人因时施策。通常说,“不能用平均数掩盖大多数”,社会救助也是如此,不能只盯着“平均数”,还要看处于“平均数”以下人群的困难有没有得到解决。

祁小刚:推进民生保障精准化精细化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高社会救助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

武汉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以信息化促救助对象精准认定。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双向核查,确保所有救助对象都经过信息比对,确保所有疑似超标对象都能实地核实并处理;以改革创新促精准。2017年底,我市出台了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一改过去的只认定户籍状况、家庭收入和财产,首次在核算家庭收入时,根据家庭成员因病、因残、因学、养老、扶幼等刚性支出进行收入扣减,将更多的支出型贫困家庭纳入救助范围;以建机制促精细。全面建立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协调机制,重点解决一些个案难题,加大救助力度。在街道全面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困难群众一个窗口申请,一个窗口办结,保障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王红霞:推进民生保障精准化精细化,阳新县一方面从责任落实方面,压实县、镇、村的三级责任。县政府出台了社会救助追责问责办法,从民政局、救助局、乡镇政府、乡镇民政办和村委会五个层级列出了追责问责的清单,对照清单,依法行政,对标追责。另一方面是从工作手段上,完善各项制度。建立信息核对制度,对所有在册享受社会救助的对象,每年做到两次全面核对,新增的对象,逢新增必核对,确保对象精准;建立近亲属备案制度,对社会救助经办人员的近亲属、国家企事业单位人员的近亲属单独备案、重点核查,杜绝人情保、关系保问题;动用全县力量组织大规模的年度核查,进一步确保对象精准、保障金额精准。

补齐短板,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请问如何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指示精神,建立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俞远汉:当前,我省正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着力构建覆盖荆楚城乡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我省将直面群众痛点,坚持“社会政策托底”,全力补齐民生短板。大力加强基层经办服务能力。通过推行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切实解决人手不足、经费短缺、方式单一、效率不高等问题,不断满足困难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救助需求,让解决困难群众之急之需的“最后一公里”变得更短一些。

加快农村福利院体制机制“一创新两调整”改革。创新农村福利院照料护理服务机制,调整农村福利院照料护理机构布局和功能结构,提升农村福利院服务管理质量,逐步提高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

开展“救急难”综合试点。进一步完善临时救助针对不同情形的标准体系,建立“救急难”预案管理机制,不断强化临时救助“救急难”功能,探索完善急难个案综合施救的实现路径。

推进农村低保专项治理,重点运用大数据比对核查精准、高效的优势,发挥专项监督检查和暗访督查的作用,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微腐败问题和基层社会救助经办人员的作风问题。

覃国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党中央基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出的重大部署,它意味着社会保障要朝着更高质量发展。

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差异化需求。差异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就帮扶的时效性来说,有的需要救急难,有的需要长期帮扶;就需要帮扶的原因来说,有的是生病,有的是受灾,有的是无就业能力,有的是孤苦无依;就救助内容来说,有的需要扶贫,有的需要扶志,有的需要扶智。救助对象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救助需求肯定也不同,这就需要提供多层次的救助。

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我认为要以保基本、全覆盖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力争多层次、追求可持续、缩小地域差,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契合。

祁小刚:近年来,武汉市政府将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低收入困难对象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

当前,武汉市正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基层经办能力建设,推进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加大基层工作人员培训力度,全面提升社会救助专业化水平。探索建立救助对象需求与慈善救助帮扶资源对接信息平台,畅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渠道,形成政府与社会相互配合、共同发力的社会救助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