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韩庆祥:新时代改革的逻辑

发布时间:2018-11-24 16:28:44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一级教授 韩庆祥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纪念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从新的历史方位或新时代来理解和把握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就必然提出这样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改革会呈现出什么样的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改革怎样既一脉相承同时又与时俱进?

“重点性改革”与“全面性改革”

1978年我国开启的改革,是在我国“欠发展”的历史方位中进行的。在这一历史方位所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革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的重点领域在经济,这可谓“重点性改革”。比如,那时的改革所强调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主题,明确指出,我们党所进一步推进的改革是“全面”改革。党的十八大以后,改革全方位地展开了:在经济领域,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政治领域,强调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在文化领域,强调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强国;在社会领域,积极推进社会治理;在生态领域,强调推进生态保护的制度、体制改革;在军事领域,强调全面从严治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在外交领域,强调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党的建设领域,既强调党领导一切,又强调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的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

“治标性改革”与“治本性改革”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完善和加强党的领导。这种改革既没有现成的公式可以照搬,也没有既成的模式可以遵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还是先从容易改的先改。这样,可以为日后的“深化改革”积累丰富的经验和智慧。这种改革,亦可称之为“治标性改革”,治标为治本做准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着力推进的改革,是“深化性”改革,是“啃硬骨头”的改革,是“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改革,它意味着这种改革主要是“治本性改革”。治本,主要体现在所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上,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让“国家治理”更加现代,以消除影响中国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所着力推进的全面从严治党、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军队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一定意义上就是着力于“治本”。

解决“欠发展问题”与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

邓小平曾深刻指出:我国发展起来以后遇到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时候少。1978年之初我国所开启的改革,主要是解决“欠发展问题”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急切地要追赶西方发达国家,以解决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发展落差”问题。要追赶,就会注重发展速度,而最有效、最直接的,就是打破旧体制、旧观念的束缚,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积累社会物质财富,做大“蛋糕”,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由此,当时我们党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主要就是解决“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与人民的需求相关,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关的问题,主要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其实质是“生活得好”;第二类与社会的供给相关,即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相关的问题,既包括高质量发展问题,也包括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等,其实质是“强大起来”;第三类与党的奋斗目标和实现路径相关,既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又包括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其实质,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性优势”和“国家治理效能”,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顺利完成“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后半程”的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两个半程”的论述具有深邃的历史和战略眼光,阐明了建立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一改革新的历史任务和长远战略目标,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方位。

“激发社会创新活力”与“纳入法治化轨道”

改革之初,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就较为注重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开始我们强调要放开搞活,在“放活”的过程中,由于当时的法治和德治没有完全跟进,结果使一些人“放松”了,即放松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改造;“放松”的进一步异变,在一些人那里便走向了“放任”,即有权、有钱就任性;“放任”使一些人走向了极端,就出现了“放纵”或“放肆”。就是说,改革一方面确实激发了社会创新活力,而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法治和德治未完全跟进,却也在一些人那里出现了“放纵”的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后,在系统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进一步激发社会创新活力的同时,还提出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体“两翼”,要求把全面深化改革纳入法治化轨道,使全面深化改革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规可遵,从而避免改革中的“任性”。

“问题倒逼改革”与“顶层设计改革”

许多问题的积累,倒逼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由于许多问题涉及必须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因而可称之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种革命,没有既成的模式可以遵循,只有依靠在实践中摸索和开创。所以,初期特别强调步子要稳,要“摸着石头过河”。

“摸石过河”三十多年了,也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和规律;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阶段,改革需要再出发,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这一阶段的改革,更艰难、更复杂、更具有风险。为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性优势”和“国家治理效能”,进一步增强“改革红利”,一方面要在继续“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对这种改革进行顶层设计,要更加坚持正确的方法论。这就是:既要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根本路径和基本方式作出战略谋划和战略安排,又要遵循改革的科学方法,还要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工作机制、推进方式、时间节点、具体次序等进行合理布局。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深化改革问题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要正确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摸石过河和顶层设计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正确处理好这些辩证关系贯穿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各环节。中央成立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就是要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