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武汉新闻

书写大武汉的绿色传奇

发布时间:2016-12-29 17:03:53来源:SRC-389

图为:鸟瞰东湖绿道 (胡九思 摄)

图为:中山大道夜景

图为:东湖绿道成为最佳骑乘之地

图为:绿道之恋

图为:武汉轨道交通6号线园博园北站

  湖北日报讯 引言

  昨日,晴空万里,冬日的阳光洒在武汉人喜庆的脸上。这又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又是一个记录历史,书写辉煌的时刻!

  武汉,又变了!

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环湖道路作为告别机动车道通行历史,全球最长的城中滨水步行绿道向世人敞开胸怀,再次揭开了东湖少女般的美丽姿容。

百年老街,武汉城市标记之一——中山大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雕刻着时代的印痕,似古韵美女,除去浮华,以全新舒缓慢生活的节奏向我们走来。

从汉阳穿过汉口的地下南北大通道,地铁6号线,昨日正式运营,这是武汉新的交通干线,同时也是武汉新的地上绿色画廓,她以区域特点为魂,一站一景,景景有别,构成绿树花海的一串珠链。

作为交通枢纽的天河机场T3航站楼绿化工程,昨日竣工,她以60万平米的水杉林拥抱似凤凰起舞的航站楼,让一驾驾飞舞的机翼轻轻地栖落在绿意盎然的树丛之中。

而这一切的创意都离不开同一个创新团队,是他们,用智慧与汗水,一点点装点着大武汉的面庞,为她梳妆打扮,为她秀施粉黛,传承历史传统,寄托人文理想,创造新的文化,让绿色生态贯穿在大都市血脉流动之中,这就是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

寄情自然山水心景合一

心缘山水,情寄自然,规划以保护生态为本,景观以人与自然合一为宗,每一步每一景,都追求看与被看的和谐与统一,一棵树,一块石,一把椅子,一束光影,都着眼于自然美的极致与升华。

27日,暖阳高照,东湖绿道西门湖光序曲驿站,三五成群的市民、游客聚集于此,边不停拍照,边赞不绝口:太美了。

尊重自然,因地制宜,是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而在东湖绿道等项目中,设计院对工程师、设计师的要求不仅于此。生态优先,功能完善,心景合一,寄情自然,是更高层次的目标。

在东湖绿道工程里,随处可见“把设计轻轻放进绿道”这个生态优先的理念。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副院长杨念东说,东湖绿道是按照“千年之作、传世经典”的要求进行设计建设,充分展现了生态宜居的理念,实现让整个城市静下来、慢下来。全程28.7公里的绿道由湖中道、郊野道、磨山道、湖山道四段主题景观绿道连接而成,串联起东湖多处景区及风景点,春夏秋冬,步换景移,还绿于城,还湖于民。绿道的重生,使得东湖的柔美、秀丽、野趣得以重新展示给世人,是一条畅达之道、舒宜之道、风景之道、文化之道,生活之道。

长堤杉影,长堤从湖中穿行,道路池杉林立,道路两边增加了1.5米至2米宽的人行道,让人们经过这一节点能够慢下来,细细品味东湖之秀美。

曲港听荷,池塘堤岸用桩木加宽加固,形成难得的湿地景观,树影婆娑,倒映湖中,人行堤岸上,天光云影,惬意悠然。

湖山段依南朝西,270°观景的全景广场,设计师们刻意取了一个充满画意的名字——醉夕阳,远眺城市剪影,回望磨山楚天台,夕阳下享受自然光影的神奇之美。

设计院总工程师季冬兰,园林分院院长吴兆宇,负责东湖绿道景观工程。除了对规划设计的综合把控,还在很多细节上精益求精。在确定长椅放置时,和设计团队一起,沿线实地逐个布置,反复斟酌放在哪里合适。长椅上面林荫会不会阻挡行人观景视线?哪个地方观湖角度更佳?座椅离人行道的间距多远合适?不仅亲自试坐看是否舒服,还请路人坐下来试试。所有的选择都是基于一个理念:能够让人们更好地观景,全身心地投入自然,心景合一。

而中山大道座椅的设计主要遵循两个平衡原则。既要经久耐用,又要和环境气氛相融合。对于户外座椅,设计高度为35公分至40公分,就是为了让户外行人更舒适,走累了坐低一点,视野更阔。

大到亭台楼榭的规划,小到一棵树、一束光的利用,设计院的工程师们人人都是艺术家,他们能够用最恰当的设计把自然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铺陈城市动脉绿意柔毯

城市交通线的绿色生态护卫,让流动的城市动脉穿梭在绿树花草之间,形成人流、物流、生态流的交融,动静结合,刚柔相济,钢筋水泥林中保持着对心肺的呵护。

地铁6号线被称为绿色交通线,改造后的中山大道被称为十里绿廊,T3航站楼外景观“杉映天河”引发新时期新乡愁。

6号线景观设计根据十三五“绿满江城,花开三镇”的理念,提出以花为媒,点亮各个站点。它跨越汉江,连接汉阳、汉口两镇,一线畅游沌口经济开发区、汉阳区、口区、江汉区和东西湖区,整条线路总长35.95公里,设站27座,伴随而来的是总面积约36万平方米的绿化景观,绿化规模为目前武汉地铁各线路景观之最。

园林分院副院长张勇,是6号线项目负责人。在这些花卉景观设计选择时,他和团队煞费苦心。经过反复探勘讨论,最后决定结合地缘文化,通过三种特色景观类型、三大特色主题区段设计,多种特色花卉植物搭配运用,形成一站一景、四季繁花的地铁地面特色景观。

第一段为东风公司站—马鹦路站。根据该区域外企、合资企业比较多的特点,植物景观以樱花为主要特色,选择了云南早樱、日本晚樱、东京樱花等不同品种,以延长观花期。春来花开,灿若云霞,美不胜收,自成一道城市风景。

第二段为琴台站—唐家墩站,该区间位于历史街区及城市中心区域。在植物配置上分级设计,地被常绿色叶植物与宿根花卉巧妙搭配,以二乔玉兰、紫荆、花石榴等为主,体现精致靓丽的城市风貌,并以疏朗简洁的种植风格呼应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方式。

第三段为石桥站—金银湖公园站,该区间是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城区过渡段,设计上以疏朗宜人的植物空间布局为主,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植物选择上以中观植物为主,人们可近距离观赏植物景观,植物造景,层次丰富,让人流和植物流交融互动,形成自然、生态、浪漫的景观风貌。

中山大道是一个沉淀了百年历史的街道。规划分院院长刘凯敏是中山大道项目景观负责人,和团队反复论证研讨,最后把方案确定为结合区段特点,分段美化。

东段历史建筑较为集中,作为“古典文艺风貌段”,着重打造老汉口慢生活文化区,凸显宁静、悠闲的邻里街区。为塑造一栋一景的场景,在狭小的街道空间中,结合“树墙间距”、“管线条件”等见缝插针地设计景观。

中段新老交替,街巷纵横,是武汉市传统的核心商圈。景观绿化追求城林交融,营造自由、浪漫的市民天堂氛围,以梧桐树为绿化骨架,为市民提供夏日浓荫和冬日暖阳,柔化城市街景。

西段作为“现代简约风貌”的时尚街区,形成宽阔的人行道,营造成整齐、明朗的“梧桐林荫大道”。在选择法国梧桐时,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干径20厘米,分支点高于4米、形态一致。

“十里绿廊,百栋老屋,千株大树,万朵鲜花”,百年历史的中山大道,通过景观、建筑的改造,焕发出了老街区的新活力。

传承历史文化深邃血脉

生态为根,文化为魂,留住历史的点滴印痕,挑拨心底的淡淡乡愁,雕琢当今的时代创意,开拓未来的回味思绪,虚化的文化内涵倾洒于实体的外化景观。

中山大道历史渊源,最早可追溯到明成化年间(1470年),承载着500年汉正街的历史,标志着近代商贸的发源地。全长4.7公里,至西向东,历史从明清走到现在,中山大道见证了昔日的风云际会,它的一砖一瓦垒砌出中国近现代城市轮廓,铸就了这条大道的品质。

历史挑拨着设计者心底的淡淡乡愁。设计团队确立“十里绿廊,百年情怀”的主题,景观上以“一带三段多点”为结构,强调“街道空间、商业、历史文化”的多样性,让蕴含“百年情怀”的中山大道,再现历史韵味。

浓浓的树荫下,口袋公园让市民有了休息、纳凉的场所,在这条大街上,我们可以寻老字号、走老巷子、进老房子、看博物馆、逛书店、赏楚风汉韵、偶遇艺术大师,记得住乡愁……

城市小品,唤醒历史岁月。在长青广场前面,有一圈有刻度、符号以及文字的花坛。地面上的这些景观符号写着“子丑寅卯……”“北京前门站、郑州站……”等繁体字。环顾四周,老式邮筒、人力车夫雕塑等特色建筑,无不体现了老汉口的韵味。这是设计师挖掘提炼独有的历史文化——大智门火车站旧址,用别具一格的城市小品,为市民精心打造一座迷你街头露天博物馆,唤醒百年前“汉口开埠”的繁华岁月。

银杏树阵,烘托历史的庄严。位于汉润里与保元里之间武汉美术馆,前身是金城银行汉口分行。金城银行是当时享誉全国的中资银行,金融辐射功能遍及长江以北,又被称为“北四行”。美术馆前后改变原有的花坛绿地,做成视野通透的广场,烘托老建筑的历史沧桑。绿化设计以“美术馆”为核心,在前广场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手法,并用笔直高大的金色银杏树阵,呼应富有节奏感的墙柱。整洁平坦的绿草坪协调建筑之色彩,在流动的光影中透出历史的沧桑。

绿岛广场,让新与旧完美融合。汉口水塔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破土动工,宣统元年(1909年)竣工,由华山投资,英国工程师穆尔设计监制,在当时是整个汉口的最高建筑。改造后的水塔节点,水塔不再含“羞”遮面,艺术市场绿意盎然。除了突显绿化特色外,设计师还预留了更多灵活多变的场地,以满足市民漫步、简餐、休憩、商业文化展示、公众户外表演等各种需求。新与旧在这里完美融合,相互对话。

都说乡愁难忘,城市何尝又没有乡愁?中山大道的景观、建筑的改造,不仅让这条百年老街恢复历史风貌、延续城市文脉、留住武汉之根,也焕发出新时代的新活力。

塑造责任情怀园林团队

从十几个人的科室发展成为170人的院队,从单一的纸上规划到规划、设计、施工全过程,从小规模的院落园林设计到城市发展的交通格局构架,区域性大规模的生态系统规划,武汉园林人走向了城市建设的大市场,拥有着绿色生态护卫者的责任情怀。

上世纪80年初期,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只是下属于武汉市园林局的一个小小设计室,有十来个人。设计院元老盛聂铭回忆说,当时设计室的设计任务量并不是很大,主要是一些公园内的小型建筑设计和建筑的维护修缮。80年代末期,设计室更名为设计院,独立出来,人员也增加到近30人。此时,设计院设计的中山公园啜茗轩茶室,获得武汉市优秀建筑设计奖。

90年代,设计院引进了一些大学生,吸收了新鲜血液,技术力量增强。因为房地产开发兴起,业务主要扩展到民用住宅建筑。

转折点发生在90年代末,武汉市创建山水园林城市,大大促进了园林行业的发展。此时,设计院增加至上百人,分为五个所,承接的项目上百个,是华中地区最早具有风景园林专项甲级资质的设计院。

2000年洪山广场开建,2001年中山公园改造,2002年解放公园改造、东湖沙滩浴场兴建,一系列的公园园林景观设计,大大拓展了业务范围。

更让人惊喜的是,设计院开始走出国门,曾在法国波尔多、德国杜伊斯堡、日本大芬等城市做“中国园”,推广中国园林文化。

如今的设计院已经在全国具有品牌影响力。该院具有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专项甲级、建筑工程乙级、工程咨询编制及评估等多项设计、项目管理、招投标代理、咨询资质,同时还具有工程建设监理甲级及园林绿化施工二级资质,并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业务领域涵盖城市设计、生态设计、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景观规划)、建筑(园林古建筑)、施工、咨询等各个方面;业务范围大到城市规划、风景区规划、生态公园,小到道路、住宅、小庭院景观等。

该院院长让余敏自豪地说,30多年来,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先后圆满完成设计作品约2000项,获奖过百项。仅最近3年,就荣获国家级表彰7项,省级表彰19项,市级表彰19项。其中,2009年有4项作品荣获“辉煌60年 武汉十大经典工程”,位列全省设计行业第一;2010年有4项作品荣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位列全国设计同行第一;有多项作品如汉口江滩公园、海南三亚海棠湾等,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视察,并获得好评。

既寄情于山水,又留连于街巷;既具有匠人精神,又有艺术家的诗情画意;既是技术的引领者,又是文化的传承者。随着时代的变化,园林人的设计理念也悄悄地、主动地发生着变化,他们从专业埋头做设计到对生态生活的关注,从纯粹的设计人到生态绿地保护者,城市与乡村成为他们施展才华的平台与空间,对绿色生态的保护成为他们坚守的责任与情怀。

撰文:张孺海 易飞 卢高 摄影:苏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