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政务频道

认真贯彻实施《湖北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18-06-15 10:00:29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湖北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 崔讲学

2018年5月31日,在中央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刚刚闭幕之际,我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湖北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18年8月1日起实施。《条例》的出台,是省委、省人大、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重要举措。《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省气候资源的管理迈入法治化轨道,是我省气候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全面发展、深入推进的重要里程碑。

一、《条例》站位高远,意义重大

气候资源是指可以被人类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太阳辐射、热量、风、云水、大气成分等自然物质和能量,随着它的广泛开发利用而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条例》是在总结和借鉴外省气候资源保护与开发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省实际,出台的第一部专门规范我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地方性法规。它对于进一步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解决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满足公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造福子孙后代,有着重大意义。《条例》的颁布实施,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资源环境保护决策部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长江大保护”的重大举措。气候资源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生态环境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不仅决定着生态环境的组成、结构、格局和功能,同时也是短时间尺度上生态环境变化的最频繁、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近3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长江中上游,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明确指示,要求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和协调发展带。我省是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也是三峡工程库坝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依法保护气候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条例》的颁布实施,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贯彻绿色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不当的人类活动会导致气候变化,进而影响气候资源。人类活动如果不考虑气候环境及气候资源的承载力,不遵循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盲目或过度开发而不加保护,会造成气候系统失衡,致使生态环境恶化,极端天气气候灾害事件频繁发生,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气候资源虽然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它的承载力也不是无穷的,一旦超出一定的限度必将带来无法修复的恶果,因此,在开发利用的同时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将加强对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管理,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保障机制,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是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途径。《条例》的颁布实施,是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现实需要。我省自然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保护不够和开发利用不足,大量潜力没有得到发挥。而另一方面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和一些不当的开发建设,也使得我省的气候资源环境面临恶化危机。《条例》的颁布施行,明确了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以及企业和公民的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职责义务,将极大地唤醒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意识,对于规范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推动生态立省战略和促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将为做好湖北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二、加强学习宣传,推进《条例》精神落地生根

强化学习宣传《条例》,是保障《条例》更好贯彻执行的重要前提,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从保障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和民生福祉的高度,深刻领会《条例》精神实质,有针对性地开展《条例》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保护和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良好氛围。

一是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广泛开展社会宣传。抓住“6.5”世界环境日、“12.4”法制宣传日、“5.12”防灾减灾日、“3.23”世界气象日等重要时点,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微博、微信等多种载体,采取举办新闻通气会、新闻发布会,发布公益广告、宣传画册,以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报告讲座等通俗易懂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深入开展《条例》学习宣传活动,使这部法规家喻户晓、人人尽知。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渗透力和辐射力,通过宣传《条例》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让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群众理解、支持并积极参与气候资源保护与利用活动,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成为建设“绿色湖北”的主力军。

二是突出“关键少数”,将《条例》作为各级领导班子的重点学习内容。气候资源是最大的公共资源,做好气候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把《条例》同中央关于深化生态环保领域改革系列文件精神的学习结合起来,和省委、省政府巡视整改工作结合起来,切实提高领导干部依法领导和支持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是坚持常抓不懈,把学习贯彻落实《条例》作为一项政治性、战略性、长期性的任务。将《条例》的学习宣传纳入“七五”普法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将落实《条例》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起来,与法律“六进”(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结合起来,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成效,增强全社会对《条例》的认知,提高学习贯彻执行《条例》的自觉性,保障《条例》顺利实施。

四是气象部门要在《条例》宣贯工作中起带头作用。作为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主管部门,全省各级气象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大力做好学习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组织本单位员工进行集体学习,熟练理解《条例》的深刻内涵,逐条掌握制度规定,全面领会条文含义,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三、加强顶层设计和配套制度建设,夯实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基础

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符合新时代长江大保护的总体要求。我们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切实履行各自职责,落实工作任务,及时出台规范性文件,制定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工作机制,细化落实工作任务,夯实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基础。当前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科学划定气候资源保护区域。我省地处长江中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和长江三峡大坝等重要工程区域,必须科学划定气候资源保护区域,为后代留一方净地,保护好生态的多样性。

二是加强气候资源探测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我省已经基本建成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综合气象观测站网,但是仅能基本满足基本气象要素的实时监测,且站点分布不均,与实现我省气候资源的全方位立体探测有较大差距,因此必须加强对气候资源探测基础设施和站网的规划与建设,以满足气候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需要。

三是编制和实施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根据《条例》规定,要组织编制综合气候资源区划及太阳能等专业气候资源区划,并以此为基础,做好保护与开发的顶层设计,编制实施与经济发展的区域规划、专项规划和产业规划相衔接的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

四是严格执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是气候资源保护的基本制度,是从源头保护气候资源,防止经济活动破坏气候资源的重要保证。纳入气候可行性论证目录管理的城乡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利用项目,在开工建设前均应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并在实施过程中和完成后,组织开展气候环境跟踪监测和气候影响后评估。已经实施的建设项目对气候资源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有关部门和建设单位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风力发电项目建设单位,要重视并做好项目建成后的环境修复、恢复等工作。

五是建立减小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工作机制。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按照国家规定和标准规范,合理设置通风廊道,避免或者减轻大气污染物的滞留;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要采取措施减少大气污染,避免或者减轻热岛效应等不利影响;要切实采取生态修复等措施,优化气候环境,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

六是建立科学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工作机制。我省的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分布不均匀,太阳能、风能等的利用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鄂西北等水资源短缺或季节性干旱区域,要充分利用空中云水资源;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及旅游气候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促进旅游休闲产业发展。

四、切实做好《条例》的贯彻实施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条例》宣贯工作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开展。各级气象部门要带头担负起贯彻落实《条例》的主体责任,高度重视《条例》的贯彻实施工作,成立《条例》贯彻落实工作专班,并将《条例》贯彻落实列入重要工作日程,作为当前和今后的一件大事来抓。各相关部门要按照《条例》的相关规定,切实履行相应的责任,把《条例》的各项规定真正落到实处。要切实加强财政保障,将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气象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在同级政府领导下建立联动协调机制,形成各司其职、紧密协作的工作格局。

二是夯实责任,落实任务。要严格依法办事、依法管理,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将《条例》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要抓紧制定与《条例》配套的规范性文件、政策措施和标准规范,及时查处各种违反《条例》的行为。要依法加强检查督办,及时通报督办检查情况,推进《条例》的落实和年度工作任务的完成,并按要求向人大报告《条例》实施情况。

三是切实提高气象服务能力。各级气象部门要认真履行《条例》赋予的职责和义务,按照《条例》要求,完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我省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气象工作服务体系,完善相关制度,提高气候资源探测、气候资源综合调查、气候资源评估、气候资源区划、气候可行性论证等服务能力,发挥气象部门服务“三农”方面的资源优势,为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不断提高服务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