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于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关于港澳特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问题,引发外界普遍关注。海外网就此采访了三位港澳问题专家予以解读。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图源:新华网)
海外网3月5日电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于3月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关于港澳特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表述,引发外界普遍关注。海外网就此采访了三位港澳问题专家予以解读。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港澳问题时指出,“我们要继续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行政长官依法施政。支持港澳抓住共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更好发挥自身优势,全面深化与内地互利合作。我们坚信,香港、澳门一定能与祖国内地同发展共进步、一定能保持长期繁荣稳定。”
田飞龙:“动力引擎”不再单独依靠港澳自身优势
针对今年报告中涉及港澳部分的内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国两制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田飞龙向海外网表示,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恰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之后,二者共同构成了研判港澳新时代发展主导性方向的国家政策依据。
田飞龙说,国家继续赋予港澳作为国家改革开放“动力引擎”的作用,只是这种作用不再单纯依赖港澳自身的传统优势,而是强化了港澳与内地的协调创新与共同发展。这是由内地经济体的快速现代化和国际化带来的,也是由新时代港澳经济相对国家整体的份额与角色所决定的。
田飞龙注意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前后三次提及“粤港澳大湾区”。他认为,这表明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已经成为中央港澳工作的主导性政策。国家立足“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及粤港澳大湾区在其中的战略支撑作用,优先考量和赋予港澳参与这一国家级战略的角色和空间,这是国家坚定“一国两制”方针,维护港澳繁荣稳定的一贯立场及战略性举措。
他进一步指出,报告以作为国家战略的“粤港澳大湾区”定位港澳,以发展主义逻辑引领港澳,以法治主义方法治理港澳,正确回应和回答了新时代港澳及“一国两制”向何处去及如何展开的重大实践命题。大湾区使得港澳居民不再是任何意义上的“外人”,而是“自己人”,是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一员。
李晓兵: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形成良性互动新格局
南开大学台港澳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晓兵就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和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是我国在推动区域发展新格局的进程中精彩一笔。区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方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纲要的出台释放出强烈的信号,加快形成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对于港澳特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李晓兵指出,这是港澳面向世界的着力点和抓手,既是特区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支持和参与,也能充分发挥港澳作为世界国际化枢纽城市和区域经济、贸易、文化、交通中心的作用。
同时,他认为,共建“一带一路”也有利于港澳两地加速自身的转型,香港可以加速发展国际科技创新产业,澳门可以在“一个中心、一个平台”建设上形成突破,同时打造成为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在李晓兵看来,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是对于港澳特区在区域发展的角色中的精准定位,也是港澳特区自身的优势和发展潜力之所在。港澳特区在人力资源、国际渠道、制度平台、社会活力、文化辐射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优势,具备与内地联动发展成为引领世界产业发展方向和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生活区域的基础条件,对于国家持续改革开放可以继续发挥创新引领和积极促进的作用。
朱家健:港澳定位明确,与大湾区成命运共同体
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朱家健也给出了自己的观察。他表示,港澳特区在粤港澳大湾区定位明确,分工有序,前路光明。港澳同胞要好好把握历史机遇,积极融入大湾区,发展自身学业、事业或创业,主动寻找机会,与大湾区成为命运共同体,贡献所长,一起前进。
朱家健说,港澳特区近水楼台,可掌握先机,参与和见证大湾区的孕育成长。与此同时,港澳特区是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一员,港澳同胞更应借“一国两制”之东风,亦以大湾区“主场”之利,结合自身优势,参与国家战略发展。(海外网 徐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