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 > 辟谣

这四种蔬菜真的被“卫生组织”拉黑了吗?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12日10:02 来源: 北京青年报

蔬菜是健康饮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总有一些网络文章对蔬菜发布一些耸人听闻的消息。比如一篇宣称“这4种蔬菜已经被卫生组织拉入致癌名单”的文章。

首先指出,“卫生组织”本来就是一个信口开河的“机构”,类似于“有位名人”。切实存在的卫生组织,比如世界卫生组织或者各国健康卫生机构,没有哪个把文中所说的“这4种蔬菜”拉入“致癌名单”的。

当然,关于这4种蔬菜的安全性确实有一些传说,下面分别来说。

小娃娃菜

不能因为个别商贩的违法操作而因噎废食

这篇文章中提到“有些不法商家为了让娃娃菜保鲜的时间变长,就会用甲醛水泡洗”。

甲醛有害健康,“甲醛泡娃娃菜”是违法操作。“有些不法商家用甲醛泡洗娃娃菜”,只是说明我们要从正规渠道购买合格规范的娃娃菜,而不能因此认为“娃娃菜不能吃”。

实际上,任何食物都存在掺假、造假、有害物质超标的可能。如果因为“市场上的XX食品可能存在问题”,就得出“不能吃XX食品”的结论,那么也就没有任何食品可以吃了。

对于消费者来说,其实没有必要纠结自己买的娃娃菜是不是泡过甲醛。如果能从蔬菜上闻到刺鼻的气味,估计正常人也都不会买;如果闻不到刺鼻性的气味,那么即便“泡过甲醛”,其残留在菜上的也很少——而且甲醛易溶于水,也容易挥发,经过充分的清洗和正常的烹饪,也不会再留下什么了。

蕨菜

致癌风险与摄入量密切相关

近10年来,关于“蕨菜致癌”的争论一直很火热。

实际情况是,蕨菜中有一种物质叫“原蕨苷”,在动物实验中展示了致癌能力。在日本一些大量食用蕨菜的地区,胃癌发生率比很少吃蕨菜的临近地区明显要高。所以,说“蕨菜具有致癌能力”,并不算是谣言。

不过,对于消费者来说,更关注的是“致癌能力有多大”。实际上,通过干燥、浸泡、充分加热等操作之后,虽然原蕨苷不能完全消失,但含量会明显降低。

一种“致癌物”增加的致癌风险,跟致癌物的摄入量密切相关。对于蕨菜这样的野菜,不吃并没有什么损失,但如果实在喜欢,偶尔吃几次“尝尝鲜”未尝不可。

西葫芦

丙烯酰胺在食物中并不罕见

传说的“西葫芦致癌”是来源于2013年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发布的一项报告。在那份报告中,炒熟的西葫芦中丙烯酰胺的含量是360微克/公斤,接近于炸薯条含量。

薯片中几乎全是淀粉,经过了油炸或者高温烘烤,非常有利于丙烯酰胺的产生。

而西葫芦中的含水量高达95%,只有约5%的固体。在煎炒中虽然会失掉一部分水,但含水量还是很高。测出的丙烯酰胺含量竟然跟薯片接近,实在是非常惊人。

其实,那项测试中的炒法也比较极端,是用猛火炒了3分钟和6分钟,跟大家平常的烹饪过程还是不大一样的。即便如此,这个“360微克/公斤”的含量,只是在蔬菜中很高,而在其他食物中并不罕见。

根据世界各国报道的数据,咖啡及其类似制品中的丙烯酰胺平均含量为509微克/公斤,高温加工的土豆制品中平均含量为477微克/公斤,早餐谷物类食品中平均含量为313微克/公斤。

丙烯酰胺与癌症的关系,并不值得过于纠结。世界卫生组织对食品中的丙烯酰胺进行了系统的风险评估,结论是“某些食品中含有的丙烯酰胺可能会成为公共卫生问题”,但没有“拉黑”任何食品,而只是建议公众应该注意膳食平衡,少吃高温油炸和高脂肪的食物。

红凤菜

毒素含量跟毒性风险之间的关系缺乏数据

文中宣称“专家研究出红凤菜中含有一种物质,有专家研究发现这种物质具有很大的伤肝致癌作用”。

这种物质叫做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它是一类在很多植物中都存在的天然毒素,种类超过660种,多达6000种以上的植物中含有它。这类物质具有肝毒性,在动物实验中也展示了致癌性。

红凤菜中含有这类物质,不过其具体含量跟毒性风险之间的关系缺乏数据。跟蕨菜的情况类似,如果实在喜欢,偶尔吃一点可能也问题不大;从“安全优先”“能免则免”的谨慎原则出发,那么少吃或者不吃红凤菜没有什么不好。(文/松鼠云无心)

蔬菜 含量 丙烯酰胺 致癌 蕨菜 【纠错】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01-2018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