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 > 财经

一名养蚕人的“致富经”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04日14:46 来源: 工人日报

从“门外汉”到“土专家”,一个人带动一个村

一名养蚕人的“致富经”

晌午时分,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番响村的连片桑田里郁郁葱葱,王国谦和妻子正忙着准备自家桑苗的肥料。“给桑苗施完肥,3月底桑叶就开始喂养今年第一批蚕了!”得益于当地政府的帮扶政策,自2015年王国谦发展起养蚕产业,如今不仅家里盖起新房,日子越过越好,62岁的他更是带动起全村人,将桑蚕业发展为全村的支柱产业,成为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门外汉”蜕变成“土专家”

养蚕以前,王国谦一家四口仅靠几亩橡胶的微薄收入勉强维持家庭生计,生活过得很是拮据。2015年,他偶然得知附近几个村庄的农户在当地政府号召下开始发展种桑养蚕。“15天能出一张蚕茧,一张能卖1400元左右,这买卖划算!”算了一笔账后,王国谦主动跟帮扶责任人和镇、村干部了解相关情况,并和家人商量把家里近8亩的农田全部改种桑树。

可由于技术不娴熟,蚕又比较娇贵,王国谦的种桑养蚕之路开启得并不算顺利。2016年,眼见有一批养了半个月的蚕种就要收获了,结果蚕宝宝们却因为摄入桑叶上残留的农药而大批死亡。为了避免这种“劳而无功”的情况再次出现,他开始三天两头地跑去附近村庄老养蚕户的蚕房里“取经”,并积极参加县里和镇里组织的养蚕培训班,不断加强养蚕技术。就在这一年,王国谦培育的蚕茧量达1067.7斤,产值逾1.5万元,不仅成为红毛镇远近闻名的“千斤户”之一,更获评为琼中县2016年度“脱贫之星”。

2018年,王国谦培育了1500公斤蚕茧,产值达4万元。为了扩大规模,他还把家里的另外2亩坡地也都种上了桑树,争取今年每批培育1.6张蚕种,让家里的收入逐年增加。“3月中旬,就开始培育今年的第一批鲜茧啦。”王国谦笑言,他培育的蚕茧结茧成活率高、品相好,如今也早已由养蚕“门外汉”成为了村里远近闻名的“土专家”。

带动45户村民发展产业

走进琼中红毛镇番响村,村中三角梅开得正艳,一栋栋独具黎苗特色的红墙黛瓦新房掩映其间。自从村里发展起种桑养蚕产业,村民们便用卖蚕茧换回的报酬陆续盖起新房。

说起村里的变化,大伙儿都说离不开“谦哥”的帮衬。在靠着种桑养蚕尝到甜头后,王国谦开始想着带村民们一起脱贫。

可对于大多数村民来说,种桑养蚕毕竟仍是一项新生事物。为了让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国夫参与种桑养蚕,王国谦便费了好大一番功夫。 “刚开始没经验哪敢养啊?都是谦哥一趟趟上门,不厌其烦地劝我,还带着我去其他乡镇学习种养管理技术。”在王国谦的鼓励下,王国夫将自家的4亩水田种上桑树,如今一年仅靠种桑养蚕收入就达2万元,不仅早早摘了贫困帽,更盖起了新房。

其他村民也开始纷纷表示要加入养蚕队伍,目前番响村和附近南美村45户村民早已将自家的50多亩水田全部种上桑树。“既然政府把我评为‘脱贫之星’,我就得给大伙起到带头作用。”王国谦介绍,随着桑蚕农户越来越多,村民发展桑蚕业的热情越发高涨,如今种桑养蚕早已成了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村里的电视“明星”

王国谦的故事激励了当地不少群众。“国谦现在是电视‘明星’了,他是我们村里人的好榜样。”在番响村,村民们只要聚在一起聊天,都会提起这事儿。

2018年初,王国谦带动村民种桑养蚕的故事,引起海南省脱贫致富电视夜校专家团队的注意,便想让他上电视分享自己的先进事迹。可对于“上电视”这件事,王国谦起初并不乐意。夜校导演组只能开启“电话轰炸模式”,一连40余通电话,耐心给王国谦讲解录制节目的过程,教他怎么把自己的故事说出来。“你在村里教人养蚕只能帮助村里的少数人,如果上了电视,你的故事可以激励更多人。”经过夜校导演组和扶贫干部的一番劝导,这才让王国谦彻底放下了顾虑。

2018年7月9日,王国谦登上省脱贫致富电视夜校的讲台,向全省人民分享了自己脱贫路上的心得。“听了他的故事很受启发,谦哥真是我们村的骄傲。”番响村的乡亲们纷纷竖起大拇指为他点赞。

吴雪君

村民 养蚕 王国谦 种桑 番响 【纠错】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01-2018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