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吴文娟
图为:“长江高端智库对话”开幕式现场。
图为:“长江高端智库对话”专家报告现场。
图为:“长江高端智库对话”参会嘉宾。
人间四月,万物并秀。
东湖畔,嘉宾云集,群英荟萃,智慧火花频闪。
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聚焦长江经济带,探寻高质量发展之策。
4月22日,国家、省市智库平台专家学者,长江沿线有关省市领导在内的400余名代表论剑江城,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
为长江而来,深邃思考汇众智
大江奔流,哺育万里江山如画。
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智库的支撑,聚焦“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长江经济带”,“长江高端智库对话”火热展开,观点在碰撞,火花在激荡,集思广益、汇聚众智。
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的位置——“要真正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优先地位,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情况下,更要保持清醒头脑,咬定青山不放松。”国务院三峡办原副主任胡保林为湖北作为点赞,湖北与全国一样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壮士断腕破解“化工围江”,关改搬转化工企业,长江两岸复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生态美景。
树立一盘棋思想——
一江襟带南北、一域支撑全局。整体出发、整体合力、协调发展、有机融合……热词频出,引起广泛共鸣。“着力破除行政壁垒,在现代化的经济体系、社会治理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上要深度联动。”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王振说,现在在行政区之间有很多断头路,包括规划断头路、交通断头路,特别是生态环境治理断头路,必须突破行政区界。
尽快形成生态补偿——
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不仅仅是沿江各地区党委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加快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更多的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到共抓大保护当中来。“长期以来,长江全流域11个省市之间开发与保护不协调、上下游利益诉求不一致等问题突出,要形成生态补偿保护多元化的制度保障,探索出一条上中下游优势互补、资源节约集约、高质量的区域发展新路。”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员李志萌说。
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创新驱动,关键一招。创新首要是体制机制,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要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改革,凝聚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活力。“要推动企业微观层面的创新。”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汪同三说。
共识在形成、共治在凝聚。
“这些专家研究深、水平高,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和指导。”恩施州州长刘芳震说,恩施州处于长江经济带进入湖北的第一站,承担着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又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高质量发展是眼下恩施的重要课题。“长江高端智库对话”正是解决怎么认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怎么处理好长江经济带发展五大关系,许多建议中肯、操作性强。
积小胜为大胜,绘就高质量画卷
湖北,拥有最长长江岸线,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有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探索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做“加法”,在淘汰落后产能上做“减法”,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做“乘法”,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做“除法”,湖北探索与经验,受到与会嘉宾的点赞。
如何绘就更加斑斓的高质量发展画卷?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方创琳建议,突出区域特色,率先启动试点建设“美丽湖北”,湖北位于长江经济带中段的塔腰地带,急需肩负起战略桥墩的重要使命。当前,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正在高层推进,湖北可率先提出差异化评估指标体系。突出湖北地域特色,把湖北建成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板省,把武汉建成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板市。“武汉有着突出的科教和人才优势,在把科教和人才优势转换为创新优势,以创新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上,湖北大有可为。”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武占云曾在武汉读过大学,她认为,如果把科教人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武汉、湖北的发展令人期待。“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技术创新都是在企业,企业要发挥主体担当,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环境保护作贡献。”生态环保部原总工程师彭近新说。“来自全国各地的智库专家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给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对湖北下一步高质量发展、建设长江经济带意义重大。”中铁大桥局董事长刘自明表示,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财富增长、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企业家要去努力奋斗建功。“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火花四溅的思想盛宴,正在给湖北更多启示、更多借鉴。
一张蓝图干到底,湖北,将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劲头,以钉钉子的精神,争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决定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2016年1月5日、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重庆、武汉两次主持召开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成为引领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
在4月22日举行的“长江高端智库对话”开幕式上,四位专家学者发表专家报告,从不同侧面,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国务院三峡办原副主任胡保林:
“以环保定生死”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郭习松
“长江经济带大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也越来越成为我们的共识,但长江经济带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存在。”国务院三峡办原副主任胡保林在报告中表示,长江大保护面临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流域整体性保护不足,地域部门管理分割严重,环境历史欠帐多,存在发展和保护均不足的双重压力。“这要求我们必须要保持定力,坚持战略定位不动摇。”胡保林指出,坚持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科学有序推动长江经济带保护与发展的基本遵循,要真正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的位置,涉及长江的一切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原则,所有发展都要以环保定生死。
胡保林建言,打造绿色长江经济带,要以“三新”(新理念、新思维、新要求)“三世”(在世界范围发挥重要影响力、要与国际前沿对标、要有更广阔的科技视野)“三高度”(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为要求,提高区域建设的门槛和准入政策。“不符合的都应该挡在门槛之外。马桶是金子做的,也不能放到餐桌上。”胡保林打比方说,各地应走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社会和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结合”道路,这方面,湖北有比较好的基础,应争做探索者、先行者。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方创琳:
肩负“战略桥墩”历史使命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雷闯实习生曾敬
中科院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方创琳在专家报告中建议,在长江流域率先启动试点建设“美丽湖北”,打造美丽中国建设样板省。
在方创琳看来,人口、经济总量均占全国四成以上的长江经济带,是国家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轴带、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带。目前,长江经济带城镇密度达44.25个/万平方公里,超出全国城镇密度(20.96个/万平方公里)一倍多,“美丽长江”建设必须以流域一体化为主线,强化“龙头”、重建“龙身”、夯实“龙尾”,尤其是要将武汉培育成中游的战略支撑点,全流域构建“水轴串城”的串珠状城镇体系,破解中游中心城市“拖后腿效应”。同时,以交通一体化为主轴,以产业布局一体化为主导,以生态环保为先导,以江海联动为主出口,形成以带串群的1+2+2城市群格局。
湖北如何在“美丽长江”中有所作为?方创琳认为,湖北位于长江经济带中段的塔腰地带,急需肩负起“战略桥墩”的重要使命,突出区域特色,率先启动试点建设“美丽湖北”,提出差异化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包括绿色发展之美、生态环境之美、文化传承之美、社会和谐之美、体制完善之美“五维一体”的“美丽湖北”建设总纲,把湖北建成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板省,把武汉建成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板市。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汪同三:
创新驱动是“胜负手”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雷闯实习生曾敬
汪同三所作的专家报告观点鲜明:长江经济带是实现我国内外协同发展的三大政策之一,唯有创新驱动,才能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汪同三认为,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化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过程。他将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区域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以特区经济为重点的点状发展阶段(1980年-1988年)、包括“中部崛起”、以区域统筹为重点的板块发展阶段(1999年—2004年)、以培育区域增长极为重点的国家级新区发展阶段(2005年-2012年)、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的区域合作协同发展阶段(2013年-2017年)和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阶段(2017年以来)。
从2013年开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前“自扫门前雪”的区域条块式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环境,中国亟待升级区域发展战略,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央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三大国家战略。
汪同三表示,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必须建立更有效的协调发展机制,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优势互补、区域协同发展。对长江经济带而言,创新驱动是胜负手,是关键的一招。在汪同三看来,创新发展应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来入手。在以企业、院所为主体的微观层面,创新的关键是形成健全有效的市场机制。宏观层次的创新驱动,体现在认识理念、制体机制的创新。比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发挥城市群优势则体现协调发展理念。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
让中小城市也有“饭”吃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郭习松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研究员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理应以更高的坐标定位,率先建成现代化区域和世界级城市群,示范带动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
针对跨区域“断头路”现象,王振结合长三角一会化建设实际,给出三个“深度联动”建议:
一是在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加快现代化体系建设上深度联动。在王振看来,现代化的经济体系、社会治理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三大体系建设,必须突破行政区界。规划断头路、交通断头路,特别是生态环境治理断头路,扩大到整个长江经济带更多,更普遍,在国家积极协调推进的同时,也需要地方先行示范突破。
二是在积极实践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上深度联动。在深化产业、科创、服务市场开放方面,长三角要把自贸区新举措新制度,更快地复制到长江经济带各地,发挥更大的示范带动效应。
三是在探索实践一体化区域合作模式,加快缩小地区差距上深度联动。目前上海、苏州、无锡在城乡一体化上做了一些突破,这对全流域的城乡一体化是个借鉴。
王振指出,围绕三个“联动”,各地宜在三方面有所作为:一是产业链带动,产业要协同布局,要让中小城市有“饭”吃、有好的空间,不要老是承接一些污染的、效益差的项目。二是创新带动,实现成果转化、服务创新一体化。三是乡村带动,以城带乡,以大市场带动各地绿色农产品产销、旅游康养一体化等,特别是在长三角地区,要积极对接其上游的乡村地区,把长江经济带推进得更好。
观点撷英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勇:
打造世界级教育产业集群
“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都属于高校密集型区域,长江经济带的人力、人才资源,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密集区域。”黄勇在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认为,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除了梳理产业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带,还可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通力合作,打造世界级的教育产业集群,使长江经济带真正变成中国的创新示范带。
黄勇以教育资源、学科整合为例建言,对长江经济带沿岸城市的双一流学科、科研基地进行差异化布局。“比如上海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且港口位置优越,物流交通发达,其金融学科、港口物流学科也应该是顶尖级。长江经济带上游,重庆汽车制造业发达,教育资源和学科整合可更多汽车领域倾斜。”
曾在武汉求学多年的黄勇认为,武汉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集成电路方面有着较强的产业基础和人才优势,但高端人才引进、高端学科建设方面仍有待提高。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余序洲:
建成枢纽优势扩大湖北区域辐射力
余序洲对记者坦言,湖北地处中游,区位优势明显。但在物流、大流通方面,目前湖北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完全体现。“仅仅是利用区位优势来提升湖北中部崛起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是远远不够的。”
在他看来,不同于长三角地区主要依赖外部的发展模式,目前湖北的发展属于自给自足,对外关联度不高,因此必须把武汉、湖北打造成全国性的枢纽站。
如何将区位优势转化为枢纽优势?余序洲建议,一是要去争取条件;二是可以利用现有的交通优势,进行资源最优组合。
他认为,强调支点作用更多的是从外吸收资金、人才等等。但这种吸附效应可能会形成周边城市的真空。“以前更多强调吸收,现在要更多的强调辐射。一个城市一枝独秀,没办法支撑长江经济带的发展。”
余序洲建议,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推进优势整合。以鄂州民用机场为例,期待武汉、鄂州、黄石能够围绕大机场,打造中部最大的货运运输基地,让产业链不断扩散,也让周边城市突出各自特色,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彭一苇刘宇)
小资料·智库
智库也称智囊团,思想库,是指由多学科专家组成,在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为决策者出谋划策,提供理论、策略、方法的研究咨询机构。高端智库往往是一个国家最高水平的决策咨询机构,比如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等,均是国际知名智库。
在发达国家,智库的影响力非常大,其研究成果会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上至国家安全和外交战略,下至儿童教育、公共服务,各种政策背后都有智库的身影,决策前听取智库意见,已成为一些国家政府部门、企业的惯例。
本次“长江高端智库对话”聚集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上海社科院等国家高端智库及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著名专家。
(本版图片均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梅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