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大运河城市文旅消费论坛在扬州举行。 杨颜慈 摄
中新网南京5月5日电 (崔佳明 杨颜慈)流淌千年的中国大运河在融合时代“流向”何方?如何告别运河旅游的“千河一面”?5日,大运河城市文旅消费论坛在扬州举行,来自中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政企人士纷纷建言如何用新工具精准撬动运河经济,活化千年文脉。
当天,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等部门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进入专题论坛版块。
扬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余珽表示,自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邯沟,大运河由此进入中国历史。岁月流转,大运河渐渐“卸去”沉重的运输负担,变成文化“新名片”。本次论坛旨在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大运河沿线城市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为提高大运河知名度注入强劲力量。
论坛上,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坦言,“尽管大运河文旅发展迅速,但整体来说,对大运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处于较低水平,以运河为主题的部分文化旅游项目显得简单粗放,实质内容和运河相关度低。”
他认为,针对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保护开发利用计划,提炼大运河特色文化IP(IntellectualProperty,译为知识产权),将运河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融合发展优势。“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种青年人的‘语言’,用他们的视角结合VR等技术,去讲述年轻人听得懂的运河故事。”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进一步打造运河文化带,需要加快建设文化体验中心,融合当代文化与科技,探索新商业模式。“对于现在的文化创意产业来说,完整的产业链、丰富的原创性、体验的多元化,越来越重要。我们原来的旅游是景观式的旅游,现在做的是体验性旅游,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从业者而言,谁能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创新的价值,谁就赢在了起跑线上。”
“现在沿河各地在‘文化化’的过程中,对文化的理解与表达仍不免过于直白,以‘商旅为上’为旨归,到处都是商业旅游的统一制式。”著名作家、运河题材长篇新作《北上》作者徐则臣认为,文化带建设绝非只是借着运河的资源,把具有特殊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一段河道简单地做成旅游和商业的基地,而是应该出于对运河整体价值的考量,科学地把运河对本地历史和现实的影响充分体现。
驴妈妈集团副总裁、驴妈妈旅游网轮值CEO黄春香则提出发挥大运河的“网红属性”。“大运河这一IP独特的文化属性,如何在旅游中得以彰显?举例来说,烟花三月下扬州本身就是得天独厚的IP资源。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知识型、文化创意性的资源转换成的IP资源,重新指导产品开发和供给侧改革,让运河得以‘活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