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 > 财经

“天中麦客”张大生:带着收割机大军走南闯北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19日11:07 来源: 华西都市报

▲来自河南的收割机团队在四川广汉的农田里收割。

河南驻马店,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的美称。在这里,“吃不愁,穿不愁,开着收割机去旅游”早已成为当地老百姓的一句顺口溜。而“开着收割机去旅游”的人,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天中麦客。

4月,当中原大地上开始忙碌起来,麦客们也收拾行囊准备出发。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奔跑在路上的收割机大军,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前方,等着他们的是风吹日晒。

张大生就是“麦客”一员。出生于1963年的他,20岁参军,25岁单骑走新疆,26岁下海经商。一心想跳出“农门”的他,却又在2002年率先组织农机跨区作业队,回到了“农门”。

十几年来,张大生的农机车队,多次远赴黑龙江、四川、海南、湖北、广西等地从事跨区收割作业,累计跨区收割1000余万亩农作物,打响了“天中麦客收获中国”的品牌。

张大生

低调的理事长

骑一辆电瓶车 办公室不大桌椅有些老旧

“呜——”“呜——”一辆辆汽车呼啸而过,从河南信阳往驻马店的高速公路上,习惯了陡坡、急弯的驾驶员,可能会忍不住打瞌睡,“它太平了,一马平川。”两边是一望无际的麦田,树长得很低,人的视野开始变得宽阔起来。再过一个多月,蔚蓝天空下的绿色海洋,就将涌动金色的麦浪。当微风带来收获的味道,也预示着一群被称为“天中麦客”的人,需要出发了。

交通的发达,在某种程度上,使得这里的农机化作业,开展得风生水起。在麦客们奔赴各地前,记者来到驻马店市确山县。

得知有人来访,张大生让记者等一会儿,说他正在驻马店开个会。

现在,张大生是河南省十大三农新闻人物、驻马店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确山县三源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虽然头衔越来越多,他却把荣誉看得很轻,“我就是个农民,没有摆谱的资格,也不整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初见张大生,他骑着一辆电瓶车,逢人都打招呼。县上的人,几乎都认识他。

他邀请记者来到他的办公室,一间位于二楼的房间。房子不大,近20平方米,左边的墙上,密密麻麻地挂着锦旗,右边则是张大生近年来做好人好事的记录。几张看起来有些老旧的桌椅,是这个房间里最“时尚”的家具。

张大生向记者介绍收割机车队所到之处。

买收割机创业

车子少活路多 手割麦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上个世纪80年代,张大生从部队转业回来,先是单骑走新疆,后是下海经商,“年轻时候就该闯一闯!”这一路上,有人给他买过饭,在他受伤时有人给他疗过伤……一路风风雨雨,一路得到别人的帮助,这让他产生了回乡创业、回报社会的念头。确山县,人口多、耕地多。但每到麦收季节,家家户户都会为麦收犯愁。上个世纪90年代,麦收机械少,而麦收是一件繁重的体力活,抢收不及时会有很大损失。麦子越黄,村民额头上的汗水就会越来越重,他们焦急,万一麦籽落地,没来得及收割,岂不是又会坏了一年的收成?而后,随着几台从外地开来的“新疆二号”收割机出现在中原,“杀”到了农业最发达的家乡地头,张大生突然敏锐地感觉到,农民依靠手割麦的历史,可能真的要一去不复返了。“当时车子很少,活也很多,我的商机就来了!”1997年,他利用手中的闲钱,买了两台这样的收割机。“机器收割比人工来得快多了!”张大生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这个将近60岁的人,至今还在“天中麦客”的队伍里挑大梁,他很乐意将自己的故事讲给别人听。2000年,张大生又向亲戚朋友借了4万元,在确山县城开了一家售卖收割机零配件的门市,“当时看好了一个商机,就是经销收割机,但资金却不足。”对于农民张大生来说,他只要踏踏实实,便可以衣食无忧。但由于他经营收割机产生了良好收益,当地不少村民找到他,询问该如何挣钱,这让他不得不有了更多思考。

张大生和他心爱的收割机。

路路发车队诞生

带着咸菜馒头 200多台车浩浩荡荡上路

此时的张大生,有动力也有压力。靠自己一个人想把收割机事业做大做强,难度不小。要不弄个车队试试?但这在当地,属于“开先河”的事情,谁都不知道前方有没有风险?抱着试一试的念头,张大生利用从前做农机手的经验、经营农机销售的窍门以及贴心周到的售后服务,于2002年三夏期间成立了“路路发跨区作业队”。在这份决心背后,张大生做了很多细致周密的市场调查。他曾开车翻秦岭、过三峡,到四川、陕西、山东、湖北等地考察,“最远的地方去过哈尔滨、漠河”。考察带来了实际效果——市场摆在那里,干!“当时做农机手是很辛苦的,不要看我们出征时多么浩浩荡荡,其实走在路上,基本上都是风餐露宿。”张大生的作业队农机手,几乎都是当地的农民,刚开始经济条件不好时,他们常常都是从家里带着咸菜、馒头和一些衣物就出发了,“路过服务区休息时,根本不敢吃自助餐,更不用说住旅馆了,往往是就地而坐,或就地躺下睡觉,这是常有的事。”刚干了两三年,新的局面摆在了张大生面前——即便当时许多农机手已经开始外出作业,但大家结队出发,到了目的地却一般都是单干,如何保证既有钱挣,又要顾全生活?在这种条件下,2007年,由众多农机手入股的三源农机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张大生任合作社理事长。他成了第一个试水的人。当年,张大生带着36台车,横穿豫、鲁、冀三省,忙碌了一个月。车队回到家,大家一算账,确实要比单干收入高得多。于是,这个雪球越滚越大,他的车队,最多时将近有200多台车上路。“那场面很壮观,当时在全国都是广为传颂。”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7年,在全国小麦跨区收割开镰仪式上,张大生代表全国农机手发言,受到中央电视台以及省市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

张大生保存的历年收割机车队的服务车证。

麦客“经纪人”

每个地方的收割时间 作业时间长短他都有详细记录

做大之后的张大生,不会单纯地让农机手们为他打工,而是在队伍里培育一批懂技术、懂市场、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几乎每一年,张大生都要用完几本厚厚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着农机手们每次出行的时间和路线成本,经过细致计算后,张大生才会给农机手们制定大概的行经路线。得益于他的仔细和认真,农机手队伍走到哪里,都会受到热烈欢迎,“我们的队伍到湖北荆州、监利等地时,当地的农民还真没看到过这么大的机器收水稻,那边主要是8—10马力的机器,我们100多马力的车开过去,他们挺好奇的。”最多的时候,张大生的农机车队有两百多台收割机。如此多数量的农机攥在手中,如何让它们全部运转起来?如何才能取得最好的收益?“天中麦客”需要一个科学的规划。意识到这个问题,一向注重实干的张大生,开始清点自己手上的资源,算算与多少农机局建立了联系,哪个地方开出的收割酬劳更丰厚、成本更划算……张大生也许没意识到,在潜移默化中,他的身上,“农业经纪人”的特性变得越发明显。

每次出征前,他都会将当地的麦播面积、收割时间、车辆引进情况等列出来,并推算出哪个地方的收成好、作业时间长短。慢慢地,他的车队农机手们已经不用担心挣不到钱等问题。

当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有时间从事其他方面工作的时候,单纯的农活已无法满足他们追求的步伐。

市场,需要张大生去当那一座桥,架在农机手和农业服务之间。“那么多人,都指望着你挣钱啊!你不计算周全,谁会跟着你?”张大生心里比谁都清楚,自己如果还是按照以往的农机手路子来办事,早晚会被市场淘汰。市场需要什么,价格如何,农机成本和收益能否成正比等等,都得好好思考。

张大生一直都不担心自己的队伍找不到活路:“最坏情况下,只要出去,我就能让大家赚钱。”

收割机车队北上路线图。

收割链条不断延伸割完小麦割水稻 每年要在外忙碌六七个月

在中国,小麦从南到北渐次成熟,也造就了收割机跨地区作业的独特方式。张大生的作业队,除了每年五月份要收割小麦外,到了8月份,还会兵分三路,一路北上内蒙古收小麦,一路南下汉中平原收水稻,一路又挺进东北收玉米,“服务领域扩大了,我们的服务链条才能拉得更长。”机收时间从原先的一两个月,增加到每年六七个月,机收范围也从单一的小麦,扩大了各种农作物。“刚开始没有计划,农机手们到了当地不熟悉路况和收割情况,吃了不少亏。”多次外出作业的经历,也让张大生摸索出了一套经验:他在车队前方粘贴一个大红的标识牌,上面写着“确山路路发作业队”的出发地和目的地,牌子背面,则注明要在哪个路口下,哪个服务区停留,当地农机局的对接人联系方式等等。这样在路上,农机手们至少心里是有谱的。如今,他的这些标识牌已经层层叠叠累积了上千张。“可别小看了这些牌子的作用!”小心翼翼地拿起柜子里的路牌,张大生如数家珍似地,介绍起他的“宝贝”,从周口到阳谷、从蓟县到昌黎、从许昌到南乐……每一块牌子背后,是张大生为车队早就规划好的未来。

收割机在田间作业。

麦客领头人的承诺跟我干一季最少挣3万

“想发财,跟我来。跟我干,一季最少挣3万!”这是张大生给作业队农机手们的承诺,既响亮又实在。“别人越相信你,那么你就越是有底气。但如果稍有差错,就会重重地跌在地上。”张大生说,自从在“农机圈”稍有名气后,他肩上的任务更重了,“当时有很多人想跟着我干,可是对于一下子庞大起来的团队,我的心里也没底。”早年做农机手的时候,张大生只需要关注自己出去这一趟能挣多少钱,在不亏损的基础上,尽量节约成本。现如今,他的手上有几十名农机手,人一多起来,要考虑的事情就会更加复杂。优势与机遇都摆在那儿。他拥有农机手的经验,有时候车队里的车坏了,他可以帮忙修,还清楚知道哪个地方修车便宜。农机手的活怎么干,干了又如何转移,在当地如何不受委屈等等,作为“车队队长”的张大生,必须要考虑得面面俱到。站在张大生专门用于收藏和陈列的房间里,一张“2018年麦收路线图”格外引人注目。张大生说,这是他去年面对央视采访时,画出的草图。在这张地图上,详细记录着这些年他的农机车队所到之处:黑龙江、山东、四川、海南、湖北、广西……地图上,河南省被突出标记。张大生介绍,正是因为河南地处中原,交通发达,麦收范围,几乎能够辐射全国。

张大生的收割机车队。

天中麦客的大爱人生驱车1400多公里 赴四川灾区支援

2009年,张大生的三源农机专业合作社荣获“河南省农机合作社先进单位”,政府每年补贴给他们3万多元。生意越做越大,张大生开始把目光聚焦到公益事业上。合作社一直坚持免费为当地的老弱病残户提供耕收服务,对缺少资金,又想购买收割机作业的农机手,张大生允许他们赊欠,“你只要相信我,我也相信你,到时候等你挣到钱了,再还我也行。”2013年雅安芦山地震的时候,张大生与他的农机手兄弟们,专程赶往灾区进行救灾。从4月23号到28号,他们驱车1400多公里,从确山县直奔雅安,这也让他跟四川结下了不解之缘。“同胞遇到了难题,咱该帮的就得帮,我不求什么回报,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说起川人坚韧不拔、知恩图报的精神,张大生侃侃而谈,眼睛里不时闪动着激动的泪花。近年来,张大生先后入选“中国好人榜”“河南省十大三农新闻人物”“驻马店好人”“确山县道德模范”等,但他告诉记者,无论墙上挂多少锦旗,无论自己获得多少荣誉,都比不上干一件好事来得更踏实。他说,一刀一镰一车,挥洒的是“天中麦客”的勤劳本色。但于他本人而言,一厘一毫,书写的才是大爱人生。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  记者宋潇杨涛摄影报道


车队 收割机 张大 农机手 麦客 【纠错】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01-2018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