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 > 财经

增值税减税:我们还有哪些期待?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27日09:41 来源: 澎湃新闻

减税与简税|增值税减税:我们还有哪些期待?

自2018年,中国正式启动增值税减税改革以来,已经推出了一系列的诸多配套减税降费措施,截至目前,最大规模的减税和降费措施都已经实施。增值税降率是最大规模的减税,社保费降率是最期待的降费,此外还包括小微企业减税、企业所得税减税等相关改革。减税降费的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其中一个指标是减少了政府收入。今年4月1日开始的增值税降率,在5月份的数据中开始体现了,首个月就减少了1113亿元的收入。

减税降费进一步扩大的空间非常有限,因为减税已经直接体现为政府收入的减少。与以往历次减税政策不同,此次减税力度和规模非常大,不仅反映在政府收入的增速放缓,甚至还能够直接带来收入绝对规模的下降。从今年前5个月的地方收入来看,部分地方的累积收入已经是负增长了,那说明4月和5月的当期收入是“断崖式”下滑了,部分地区虽然能够保持个位数的增长,但是刨除物价因素之后,实际收入也是负增长。

继续大幅度降低税率或费率是很难的,但通过逐步完善增值税税制,还是能够起到一定的减税效应,并且从现代税收制度的角度来看,这些改革甚至比降低税率更为重要。接下来,我们按照难易程度和时间轴,说说可以期待的增值税改革,这些改革主要是三个目标:中性税制、公平税负和提高征收率。

打通金融业的增值税链条

我们经常说,增值税有较好的“中性”,在2009年之后,中国的增值税还是消费型增值税,这两者叠加在一起,说的就是增值税具有非常良好的转嫁机制,任何一个环节缴纳的增值税税负,都已经提前从下一个环节代收了。从程序上来说,首先是企业实现了销售,其次是企业做到了代收,最后才是企业实现了代缴。

但是,中国现有的增值税税制并不是完美转嫁的,有一些是技术限制,另一些是制度限制,其中以金融业最为典型。在2016年实行“营改增”过程中,金融业纳入了增值税的范围,但是规定金融业的增值税,不得作为下游企业的进项税抵扣。举例来说,A银行向B企业提供了一笔贷款,实现了100万元的利息收入,其中的增值税销项税为5.66万(价内税转为价外税),假设该银行从上游H企业购入设备等的进项税为3万;此时B企业的利息增值税5.66万是不能在其实现销售时进行抵扣,因此B企业不仅承担了A银行2.66万的增值税,还承担了上游H企业的3万增值税。

因此,中国的增值税链条在金融业被“断开”了,这当然是出于税收收入的考虑,如果完全打通了金融业的增值税链条,那么金融业的税收就流失了,特别是考虑到金融业高利润的行业特征,企业所得税实施的又是统一的25%税率,无法对这种利润差异进行税收调节。因此,虽然2016年对金融业实施了“营改增”,本质上反而是平移了之前的营业税制,改革的结果是提高了金融业的利润率(因为可以抵扣进项),但对下游行业没有直接影响。

打通金融业的抵扣链条,具有三重关键作用。首先,从税制完善角度来说,在金融业这个环节割裂抵扣链条,影响的是全产业链,而不仅是金融业自身,因此打通抵扣链条是受益于整个产业链的。其次,能够快速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将金融业纳入进项抵扣,抵扣的部分就是下游企业融资成本的下降幅度。最后,有利于促进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在现有的金融业增值税范围内,金融业内部的很多交易是免税的,但是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的借贷是要交税的,并且还不能抵扣,打通抵扣链条能够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降低资金在金融系统“空转”的情形。

逐步合并增值税税率档次

增值税税率改革至今,税率档次由17%、13%、11%、6%的四档,减少为目前的13%、9%、6%三档,税率并档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每一次税率调整都会牵涉到征收方和缴纳方的成本变化。未来的改革一定会朝向两档税率,其中13%档次下调的空间非常小,因为这会带来税收收入的明显减少,6%档次上调的可能性也很小,因为会造成服务业企业的税负上升;因此,最大的调整方向是取消9%档次,将其并入6%档次,9%档次的行业范围较小,调整税率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影响也相当较小。

税率并档的主要原因,不是企业间税负的不公平。在价税分离的前提下,行业间税负的高低是不会影响企业的经营行为和利润的。税率为17%,那就代收17%的销项税,如果调整到13%,则代收13%的销项税。当然,在现实世界里,价税是互动的,所谓的价外税只是会计记账的规则,不是企业的定价行为。但是,即便如此,经过一段时间的税率适应期之后,行业间的税率差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会逐步稳定,此时的税率不再对价格产生影响,行业间的税负不公也就逐步消除了,此时的税率差异不再直接影响企业的行为。

税率并档的真正原因,是税收中地区间分布的不公平,从而造成了地方政府行为的扭曲。从一个产品的生产流程来看,中间环节的税率差异是不会影响最终产品价格,也不会影响中间企业的利润,甚至可以在中间环节完全免税,只在最终环节收税,也不会有太大差异。但是,从税收收入的角度来看,税率差异带来的影响更为明显,每个环节要缴纳的税收是用销项税减去进项税,试想一下,如果某个环节是高税率的销项税和低税率的进项税,那这个环节的缴税就较多,反之亦然。各环节缴纳的增值税对应了各地方的增值税收入,从地方税收收入激励的角度,各地方会尽可能发展制造业、尽量不发展服务业,这样可以把高税率的销项开给其他地方,从其他地方购入的进项税则更低,由此获得更多的增值税收入。

当然,上级政府也可以通过财政再分配方式对这种差异进项弥补,但是这种方式的协调成本太高,实施难度相对更大。因此,微观企业层面的税负,加总到宏观地区层面的税收之后,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解决方案也就需要同时兼顾微观激励和宏观动机。

从“以票控税”到“以信息控税”

在我的设想中,最好的增值税模式是废除增值税发票,改用信息大数据征税。增值税发票有其时代特征,也必然有其时代约束,在现金交易占主导和信息技术不发达的阶段,“以票控税”能够有效筹集政府收入,但是究其根本,增值税发票也是一个信息收集功能,增长税的抵扣链条就是产品/服务的流向,抵扣链就是产业链。

但是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有太多因素导致抵扣链偏离了产业链。一些是客观经济因素,例如有些合理的购入没有计入销项,有些销售没有计入销项,导致销项减进项的方式与实际的增加值不同。另一些是税收制度的设计,例如有些市场主体不具备增值税开票资格,即使提供了服务或产品,下游企业也无法进行抵扣。现代经济生产活动的一个特征就是高度的分工细化,分工程度越深,这种偏离幅度就越大。

因此,最理想的模式是整合资金流和物流信息,利用企业间的信息流作为征税依据。企业只要有销售,就会反映在资金流上,从技术层面来说,企业很难隐瞒真实的交易,因此可以通过不同信息来源做到“应收尽收”,提高征收率。另一方面,企业发生了产品或服务的购入,同样也反映在资金流上,无论这种购入的销售方是谁,该企业均可以作为进项税抵扣,做到“应扣就扣”。

信息征税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首先是降低了征纳成本,税务机关的征收成本下降,纳税人的成本也下降。其次是税收确定性提高,企业不需要为自己的进项抵扣提供证明,能够完美预期自身的纳税义务。最后是提高了征收率,无论销售对象是其他企业还是个人,均不影响纳税义务。

信息整合就是部门整合,是将金融系统和物流系统的信息同步到税务系统,税务部门利用的是金融系统的信息记录。从技术层面来说,现有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已经逐步达到了信息征税的要求,信息整合的难度要大于信息建设自身。

这些改革看上去难度很大,要么是财政约束太强,要么是技术难度太大,实施的可能性似乎也很小。但是,中国的很多制度调整和改革,一旦开始,也是非常迅速和精准的。大概是两年前,我在一个财税论坛上提出可以加快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退税,当时看起来是不可能实施的,但是却在2019年真的全面推开了。所以,这些值得期待的增值税改革,或许比我们预料中要来得更早一些。

(作者范子英为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范子英

企业 改革 金融业 增值税 税率 【纠错】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01-2018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