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作物面积减七成、耗水减四成、生态服务价值提升百分之十四
京郊农业的绿色变奏
位于密云区太师屯镇的人间花海风情园鲜花盛开,游客置身于五彩缤纷的花草中,犹如进入鲜花的海洋。本报记者 吴镝摄
本报记者 张小英
刚过“三夏”,走入京郊顺义,已看不到村民在路边晾晒小麦的场景。潮白河畔、昔日绵绵无际的金色麦田,渐已变成郁郁葱葱的树林、整齐划一的大棚……蓝天白云下,俨然一幅水清林绿、蔬果飘香的都市田园图景。
这是“京东粮仓”顺义的改变,也是整个京郊大地绿色变奏的缩影。在房山、大兴、怀柔、密云……越来越多的农业退出传统种植、养殖,变身生态园林,或是集生产、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园。
数据显示,经过近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自2014年至2018年底,北京粮食播种面积从290万亩调减到85万亩,调减七成;农业年用新水量从7.3亿方下降到4.18亿方,调减43%;农业生态服务价值从9431亿元提高到10769亿元,提升14%。
拥有2100万人口的北京,作为一个健全完善的国际大都市,农业仍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但在土地紧缺和水资源紧缺的“双紧”约束下,京郊大地奏响“变奏曲”,从按部就班地生产五谷,变为提供优质农产品、生态景观、观光休闲的“城市服务器”。
穿过3米多高的杨树林,驶入顺义区龙湾屯镇柳户庄村。村口,有一排温室大棚,简易的木门上写着“分享收获CSA”。将近60亩的田地,有序分布着种植区、办公区、沼气站、配菜车间……
几年前,这里不过是一块普通的农田,一年收成几千元。如今,这里种出来约80个品类的有机蔬菜供应北京千余户家庭,每亩效益最高能达九万元。
为何效益能有如此巨变?记者走入大棚询问,正在上班的村民杨桂玲回答,“菜不催熟,蛋不催产,猪不催长,这叫有机、原生态。”她举着手里刚摘的冬瓜说,“瞅见没?过去一个也就几块钱,这地里长的,一斤十七块!”
“不只菜、肉能卖钱。一到周末,多得是城里的家长带孩子来采摘、学农活儿的,晚上还住在基地的民宿里。嘿!时代真是变了。”杨桂玲告诉记者,像她这样土生土长的村民,农场里有30多人。每年,还有近200个年轻人,在这里接受农场整体管理的课程培训,成为全国各地返乡“新农人”……
京郊大地越来越多的农人在用绿色生态的方式耕种。房山良乡的天福园农场、怀柔区庙城镇的锦会有机农场……他们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品质优良的食物、休闲娱乐的空间,还潜移默化地改善着这片土地的生态环境。据统计,自2014年至2018年底,北京农业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分别调减了20%和10%以上。
京郊农业不仅是首都的“菜篮子”“米袋子”,也是首都的“后花园”。按照北京最新版城市总体规划,京郊大地既是首都面向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门户,也是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点地区。
密云太师屯镇车道峪村,两山夹一沟,山青水秀。村民们祖祖辈辈耕种的庄稼地,改种薰衣草、柳叶马鞭草、鸡冠花等10余种花草。1800亩其貌不扬的田地,摇身一变,成为华北地区种植规模最大的“人间花海”,花开时节,吸引无数游客纷纷前往。
“人间花海”醉了游人,也鼓起村民的钱袋子。“农闲了来景区打工,赚点零花钱。”车道峪村村民冯宝仓告诉记者,“村里很多人,都在景区挣工资。挣了钱,再把自家院子改成民宿,旅游旺季都一屋难求!”
除此之外,房山韩村河镇万亩“天开花海”、延庆千家店镇“千亩葵海”、门头沟区清水镇“清水花谷”、怀柔桥梓镇“口头村花海”……一年四季,各类花海、农业园、水稻田等特色农田生态景观,在京郊大地悄然铺展开来。丰富多彩的现代都市田园,无时无刻不在满足人们眼的需要、肺的需要、心的需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京郊农业正在宜居、宜游、宜乐的新起点上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