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 > 财经

这位湖北人把“活字”做成生意,明年目标一个亿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15日16:06 来源: 支点财经

刘美松正在靠卖字赚钱。

作为一名作家、诗人,他出售的不是自己的文字作品,而是一个个活字,或由其衍生创作的字文化文创产品。

刘美松给品牌命名为“字在”。他向支点财经坦言,其实自己当下的生活并不那么安逸自在。公司成立6年了,今年必须再上一个台阶,“就连做梦都在想跟字有关的事情”。

不过,在他看来,“国内首个字文化创意品牌”的标签确实在为“字在”赋能。即使是在西西弗书店这种复古、精致的特色书店,“字在”的产品依然占据文创类最优的位置。正是基于此,他给“字在”定下了明年销售额超1亿元的小目标。

与此同时,如潮水般的后来者们,也推着刘美松必须快速奔跑起来。用他的话来说,要让“字在”拥有更大的文化影响力。

看书写诗赚钱的自在

刘美松再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与2010年因“作家赊账走天下试诚信”走红不同,这一次的他被冠以“汉字控”、“字痴”的称呼,并有了新的身份——国内首个活字创意品牌“字在”的创始人。

不论是19岁在学校创办文学社,还是28岁入行印刷业,41岁加入中国作协,“字”在刘美松的生涯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说,还有别的什么对他至关重要,那就是“赚钱”了。

刘美松今年51岁,他出生在湖北咸宁。他只读了中学,年轻时的许多经历,和小说《大江大河》中的杨巡很相似:农闲时,去水泥厂当搬运,到建筑工地做小工,甚至到山上抓蛇卖钱。不到20岁,刘美松已小有积蓄。

1987年,湖北蒲圻市(原赤壁市)工业学校成立,刘美松用全部积蓄缴了学费,成了该校财会专业的第一届学生。

除了“二月雪”文学社社长的身份,他在学校最有名的就是“会赚钱”。寒假,到武汉的鹦鹉磁带厂批发磁带,买台燕舞录音机,在镇上边播边卖。暑假,去汉正街批发布料,再拿到陕西去卖。赚了钱,刘美松就请同学们吃饭,到武汉看樱花。

毕业前夕,刘美松被评为蒲圻市“模范青年”,进入市属企业蒲圻市绣衣厂,捧上供销业务员的“铁”饭碗。

刘美松的骨子里依然透着不安分。1993年,他辞职与人合伙创办一家咨询公司,但很快就因经营不善倒闭,生活陷入窘迫。三伏天,在租住的房子里,怀孕的妻子靠和衣冲凉解暑,他则爬上三楼的房顶求一点凉快。

1995年,刘美松决定南下深圳寻找机会,他的目标是要为妻儿挣到一个家。特别爱看书的他,成为深圳大公印刷厂的一名业务员,每天看书、写诗、赚钱。

1998年,因业务能力出色,刘美松跳槽到深圳文博精品印刷公司担任业务经理,并开始公开发表诗作。2年后,他在深圳买下了第一套房,把家人接到深圳。又过了5年,他成了文博公司的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随后加入广东省作协。

印刷厂业务稳定增长,刘美松也笔耕不辍,成为中国作协的一员。

应该说,在深圳,刘美松生活得很自在。

活字在握却无活路

一次朋友间的聊天让刘美松原本的自在生活开始转折。

2009年,刘美松的好友、深圳《晶报》总编辑胡洪侠向他提出,想用活字印一本书。

活字印刷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电脑排版、激光照排成为印刷业主流,铅活字印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朋友所托被刘美松记在心上。他想起年轻时曾在实习的赤壁老印刷厂找到“刘美松”三个字。他回到赤壁,印刷厂已改为服装厂,厂长说,设备都卖了废铁,铅活字卖给湖南一家铅锌矿厂,熔解做成打鸟的铅弹。

后来屡屡回忆这一幕,刘美松都会用极富艺术色彩的“那一枪仿佛击中了我”来形容当时的心情。

他觉得该做点什么。他四处打听还有铅字的地方,有的是濒临消失的活字印刷厂,有的是小作坊、废品回收站。

原本打算做点抢救性工作,却没想到开始了,就像着魔一样,停不下来。

刘美松在赤壁买了块地,把一车车铅活字、铸字机器买回来堆放在一起,把当地铸字的老手艺人们“养”起来。

先后投入了数千万元后,他成了著名的“活字印刷设备收藏家”,也当上“负翁”。不但花光积蓄,卖了几套房,刘美松还常找朋友借钱,剩下的一套住房也被抵押了。

在刘美松看来,靠负债去抢救保护活字,并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手握活字,挣钱的路却还是“死”的。他依然没想明白后面的路究竟该怎么走。

2013年春节前,刘美松受朋友之邀赴台湾地区游玩,偶然遇上高雄举行“好汉玩字节”,他如获至宝,流连忘返。

玩字节通过趣味创作的方式解构汉字,各展区都以“好字”系列命名,如“好字动”、“好字在”、“好字绘”、“好字游”等。

“当我看到‘字在’二字时,瞬间就被抓住了,突然领悟到这就是我后半生要做的事”,刘美松说。

回到家的第二天,他就着手注册“字在”品牌。这一年,深圳市字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刘美松将之定位为,以“收藏、转换、传播、分享活字”为宗旨,研发字文化创意产品的非凡文创品牌。

刘美松告诉支点财经,“不变卖一个收藏的铅活字”是他做文创的底线。那么,到底怎样的商业模式才能为活字真正找到活路?

把字做成一门生意

如今自称小商人的刘美松,就连名片都藏着“心机”。

名片上有一处留白,刘美松通常会根据情境,选择两个“字在”活字实木印章组合后盖于其上。到北京,是“京喜”;去湖南,是“湘遇”;在贵州,是“黔途”……

这种因设计别致带来的乐趣,在看“字在”的产品时,常会感受得到。“字帖儿”其实是根据趣味创作文字设计的纹身贴;看似临摹用的毛笔笔画,其实是回形针。刘美松觉得,这种“不能一眼看穿”,可以让传统汉字得到更多年轻人的喜爱。

在西西弗书店,一人多高的架子上密密麻麻码放了几千块活字。印章用铅锡锑合金制成,购买者扫码输入要找的字,就能立刻知道这个字在第几行、第几列。自由组合后,装进黑胡桃木的字盒中,成为随身印章或是摆件。刘美松还挑选了300个常用的汉字,制铅字镀金后做成“字在瓶”,成为销量冠军。

看似单一功用的铅字块,还被设计到了笔记本、笔筒、相框、镇纸、名片夹等文化产品上,但也不是简单的“1+1”。印有活字的笔记本,可以抚触到淡淡的浮突,那是活字印刷留下的独特压痕。

刘美松介绍,与西西弗书店的合作缘起于2017年深圳文博会。按照双方约定,至今年年底,“字在”将全面进入西西弗全国所有门店。除此以外,字在与蔚蓝书店、诚品生活也展开了深度合作。

而要想看到“字在”更多的创意产品,则要去位于深圳科技园的“字在空间”,这里被刘美松形容为“字在”的创想空间。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科技园黄金地段,斥资开设这样一座中国活字文化博物馆,与微软、百度、腾讯为邻,刘美松觉得值。“科技皮”亦需要一颗“文化心”,科技奔跑再快,也要有文化去加持。

市场确实慢慢做大了。刘美松表示,2016年,“字在”文创产品的销售额是200多万元,2017年就翻了一倍。2018年是1400万元,今年预计将达到4000万元,明年的目标则是一个亿。

购买是最好的传播

然而,文创小物并不是刘美松做文创的最终追求,因为它们极易复制。

在淘宝,搜索“活字”关键词,很容易找到“字在”同款的产品。刘美松告诉支点财经,前年参加深圳文博会时,有“友商”就在隔壁展位。看到对方有不少同款,连刚设计出来的新品也有,刘美松忍不住过去打了个“招呼”。到了去年的文博会,情况就好多了。

“有人模仿,甚至抄袭,至少表明我做对了。而且,有更多人一起推广汉字文化,这是好事”,刘美松将他们称之为“追随者”,这种“我是正宗”的自信,更多是缘于他最全、最大活字印刷设备收藏家的优越感。但他同时也有危机感:如果被后来者超越怎么办?

“所以,我要用更优秀的方式来建构我的未来体系。”刘美松说。例如,他请知名设计师朱志康操刀上海的字在店的设计。他开始盘点与字相关的其他资源。除了铅活字,还有泥活字、锡活字、铜活字、瓷活字、木活字。擅用汉字的书法家、艺术家们,也被刘美松签了下来,合作创作“人无我有”的文创产品。目前,“字在”已经拥有300多项专利产品。

“同样做活字和字文化,当你把维度拉起来之后,别人就很难再介入”,刘美松说。 

他继续做着文化的创新孵化,用“不能一眼看穿”的方式将具有文化底蕴的产品关联起来。

茶+字怎么玩?在刘美松手中,当然不是用活字印刷茶叶包装这么简单。在“字板”上,取出横撇竖捺,加水冲泡,笔画渐渐在水中化开,普洱茶的香味扑面而来。

刘美松介绍,这款“文字茶”去年5月10日上市,30天时间,在淘宝众筹大卖600多万元,并荣获多项世界级大奖,包括“2018德国红点设计大奖”、“2017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2018德国iF包装设计奖”、“2018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等11项国内外设计大奖。

刘美松透露,类似的活字创新孵化,将被运用到与更多企业的跨界合作中。

探路期渐渐结束,企业进入快车道,让刘美松有了点时间做他一直想做的另一件事——还原中国的活字印刷体系。

“我要把熔铅、铸字、排版、印刷等成书的路径全部呈现出来,做成一个动态博物馆。”

刘美松将这座“字在活字博物馆”规划在他的家乡——湖北咸宁赤壁,并在今夏邀请了多位建筑大师来到赤壁,为项目启动做准备。

活字被充分商业化,刘美松依然坚持自己是“文化守夜人”,“字在”是以字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服务商,做着文化的价值传播。

“文化产生购买才是最好的传播”,字在店的蓝图里,有微型的活字博物馆、小书吧、咖啡餐点、工坊,是一个综合型文字创意复合店,成为适合各种国籍、各种年龄受众的打卡地。

刘美松憧憬,未来,在有国家的地方就会有一家字在店。

【纠错】编辑:张依

Copyright © 2001-2019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