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 > 财经

让企业“宁交罚款不愿整改”成为过去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31日10:02 来源: 工人日报

环境资源审判聚焦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平衡——

让企业“宁交罚款不愿整改”成为过去

本报北京7月30日电 (记者卢越)一面是企业“宁交罚款不愿整改”,一面是环保执法越来越严格,罚单不断增多——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环保执法 “排污—罚款—继续排污—继续罚款”的怪现象引发人们的关注。如何处理企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让企业“宁交罚款不愿整改”成为过去?最高法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在具体个案中努力找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之间的平衡点。”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王旭光说。

上海翟氏混凝土有限公司噪音曾困扰村民多年,当地环保部门接到举报后,对该企业处以罚款,中央第二环保督察组在上海期间,推动企业投入近700万元对厂区进行整体升级改造,使得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控制。相比环保部门开出的14万元罚款,该企业在环保达标升级改造方面投入的资金是前者的49倍。

“过去,我国环境违法成本低,建设项目违法最高罚款20万元,与水电等大型工程几百亿元的投资相比,罚款尚不及一天的设备租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表示。类似的情况时至今日仍让一些企业“宁交罚款不愿花钱整改”。

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绿色转型升级和加强污染治理的任务。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政府上海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李光勤曾表示,民营中小企业资金实力相对较弱,加上技术能力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会遇到技术方面的难题。“一味罚”显然不解决问题。

环境违法不能“罚不痛”,也不能“一味罚”,《工人日报》记者注意到,最高法今天发布的135个环境资源典型案例中,“协同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成为一大特点。

如今,继“两高”出台解释、“最严环保法”生效、按日计罚等措施实施以来,一些违法企业已尝到“罚痛了”的滋味。

另一方面, “惩罚是手段,挽救修复才是目的”。为了平衡企业良性发展与环境保护,法院在修复治理手段上有了新尝试。

江苏泰州“天价”环境公益诉讼案中,泰兴锦汇公司等6家企业非法排放危废液体造成水污染。法院判决6家被告企业赔偿环境修复费用1.6亿余元。

“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以保障经济发展反哺生态环境改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王旭光在今天的发布会上说。

卢越

卢越

企业 违法 环境 上海 罚款 【纠错】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01-2019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网站地图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