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感”激发新动力(财经观)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让发展成果被更充分、更广泛地分享,不仅体现了发展的目的,也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中国经济“半年报”近日出炉。众多数字中,有一个数字的变化颇为打眼: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6.5%,比经济增速高0.2个百分点。这从一个角度体现了经济增长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
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不断跃上新台阶的同时,改革发展成果也在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和人民整体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从今年以来的情况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让发展成果被更充分、更广泛地分享,不仅体现了发展的目的,也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获得感强不强,直接影响着公众对经济形势的预期。预期是人的主观判断,却对经济运行有着客观影响。预期乐观,人们的经济行为就会更加积极,社会活力洋溢,进而为发展增添动力;反之,如果预期不佳,形成“羊群效应”,众多市场主体的行为相叠加,就可能影响整个经济增长。理性稳定的预期如何形成?一方面,需要有效引导,让社会公众了解全面信息、准确把握形势、客观看待问题,但另一方面,就是要看大家的获得感如何。有了获得感,真真切切体会到发展带来的好处,干事创业的心气儿也会水涨船高。市场预期稳定,社会信心增强,经济发展就能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激发更多内在动力。
增强获得感,给经济增长带来的不仅是“精神动力”,还有实实在在的支撑力。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210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对于这个增速,很多市场人士表示“超预期”。这一增速不是凭空而来的,需要诸多条件的配合。如今,中国经济增长已越来越多地依靠内需增长,越来越多地依靠消费壮大。而这背后,如果没有收入的稳定增长,没有社会保障的不断完善,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不断增强百姓的获得感,才能让消费“主引擎”作用充分发挥,这不仅有利于稳增长,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题中之义。
不只是对个人,对于企业来说,获得感如何也同样重要。今年以来,宏观政策强化逆周期调节,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货币政策松紧适度,通过更大规模地减税降费,以及着力化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为实体经济注入活水。这些举措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助力解决发展难题,让企业在谋划投资项目、加大研发投入以及扩大再生产时更加有信心、有底气。今年前6个月,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有所加快,制造业投资增速近两个月也有回升,很大程度上表明减税降费等政策已经在发挥作用。由此可见,一点一滴的获得感,都能为企业注入正能量,并汇聚成为经济持续向前的巨大动能。
展望下半年,很多经济政策的效力将开始发挥,政策红利将持续释放。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对宏观政策的获得感会越来越真切。把百姓和企业的获得感建立在牢固坚实和可持续的基础上,与经济增长同步,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中国经济就能积攒更多后劲,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向前。
午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