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张茜通讯员朱彦实习生丁晓丹
今年全省制造业预计减税135.2亿元,占所有行业预计减税总规模的65.9%,且所有子行业都将实现税负只减不增。
这是省税务局对全省制造业进行专项分析得出的数据。这项专项分析认为,我省制造业发展总体平稳,高端制造业占比不高,借力税改新机遇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享受六成以上减税“蛋糕”
4月1日起,国家实施新一轮深化增值税改革,增值税降税率幅度和减税力度前所未有。
省税务局货劳处处长王泽民认为,增值税改革将降低制造业的税费成本,较大幅度减轻制造业运营成本,为制造业应对经济下行、更好地生存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这种支撑力度有多大?
据省税务局测算,4月至12月全省落实深化增值税改革将释放减税红利317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值税税率降3个百分点。测算显示,全年全省制造业预计减税135.2亿元,占所有行业预计减税总规模的65.9%,且所有子行业能实现税负只减不增。
对企业而言,这既是减轻税负,更是增加企业利润的真金白银。显然,降低增值税税率将为制造业带来更充裕的流动资金,有利于“放水养鱼”,提升企业和市场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据介绍,去年增值税税率降低1个百分点,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增长8.3%和12%;今年增值税税率再降低3个百分点,改革首月制造业实现净减税14.4亿元,减税幅度近29%,减税规模占所有行业首位。今年1月至4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8%,同比加快2.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3.6个百分点。
除了增值税率由16%降为13%,此次增值税改革还对为制造业配套的研发技术、信息咨询等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实施加计抵减政策,改革首月抵减增值税额近4500万元。省税务局人士分析,这将大大激发制造业相关配套产业的市场活力,制造业发展将获得更多优质配套服务能力。
“先进”太少令人忧
然而,减税红利下的湖北制造业并非高枕无忧。
一组数据引人深思——
去年,制造业税收占全省税收的33.2%。其中,烟草制品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加工业等传统行业税收占制造业税收的2/3,成为当仁不让的纳税主力。而通用设备、铁路等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器材等先进设备制造业缴纳的税收占比仅为2.7%。
从技术产出看,去年全省享受增值税免税备案的技术开发合同中,先进制造领域成交金额38.6亿元,仅占技术开发合同成交总额的17.4%。
从产品生产看,电信设备、汽车、电气器材等高端工业产品的增值税贡献呈下降趋势,高附加值成套设备和产品集成创新的生产能力不足。“这说明我省先进制造业占比仍然不高,高端装备产业亟待培育和发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庞凤喜认为,我省制造产业结构亟须优化,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在面临结构之忧的同时,我省制造业还面临开放水平不高的尴尬。去年全省制造业办理出口退税近185亿元,占全国退税总额的比重仅为1.2%,占全省税收总额的比重仅为3.6%,低于全国均值5.2个百分点。从省际贸易数据来看,2018年内销大于外销,而外购大于内购。此外,从区域看,武汉市预计减税97.2亿元,占全省预计减税总额的47.4%;减税额排名第二的为十堰,减税额为17.6亿元,分别高于宜昌和襄阳7亿元和3.1亿元。从县级看,税收减少必然影响财政减支,部分财政负担能力较弱的市县,往往是产业发展问题较大、结构性减税负担较重的地方。
以改革倒逼转型升级
面对“先进性”不够的尴尬,专家建议,以增值税改革倒逼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增值税改革为制造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湖北要围绕智能、创新、转型、绿色和开放等重点,全力加快制造业向中高端发展方向迈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李波认为,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提升全省高端制造业在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以落实促进小微企业、科技型初创企业发展等优惠政策为契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制造业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庞凤喜认为,湖北身处内陆,尤其要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鼓励鄂企以及湖北制造“走出去”。通过深化开放合作,进一步落实“一带一路”以及内陆地区开放新格局的战略部署,大力拓展制造业发展新领域和新空间。另一方面,要继续深耕国内市场,增强湖北制造企业在省际贸易间的竞争力。“一方面落实好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增值税即征即退、增量留抵税额退还等政策,根据环境容量‘红线’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另一方面,积极落实资产重组免征增值税等优惠政策,支持制造业高耗能产业通过股权转让、兼并收购、资产置换、资产剥离等方式加速转型升级。”
王泽民表示,省税务局将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打造制造业成长的洼地,吸引更多各类资本投向制造业发展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