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科普

人工增雪躺枪空心菜中招 二月,辞别旧年和这些谣言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01日10:40 来源: 咸宁日报

二月里,有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农历新年,因此整个二月都似乎充满了热闹喜庆的气氛,就连谣言也赶着趟儿变着法儿地来凑热闹。

这不,当人们在大雪中尽情撒欢玩耍时,一条温馨提示:“有些地方由于久不降雪所以采取人工增雪的措施,这种措施会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让不少人心里怎么也温馨不起来;正值应季蔬菜扎堆上市时节,“空心菜重金属超标千万别吃”的传言也让主妇们的心里充满纠结;而30年后再也吃不到巧克力的消息又不知令多少吃货哭晕在厕所……

披上了科学的马甲,谣言变得颇具迷惑性。不过,别担心,我们请专家来粉碎谣言、还原真相,将你的疑惑、害怕和纠结一扫而光。

谣言一空心菜大多重金属超标

立春过后,许多应季蔬菜开始大量上市。空心菜作为代表之一,深受人们喜爱。最近有传言说,空心菜是空心结构,又长在污水中,很容易吸附重金属,所以市面上的空心菜大多重金属超标,在国外根本没有人吃。

专家表示,空心菜是空心结构没错,但污水中种植空心菜的说法是空穴来风,由于空心菜对水质的要求很高,如果水质不达标,空心菜根本无法生长存活。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空心菜是速生绿叶菜,旱地水田都能长,只是水生的空心菜比旱地里的粗大。”

“空心菜重金属含量是否超标,关键是要看种在哪里,怎么种的。”朱毅说,空心菜本身的重金属含量,取决于种植环境中土壤和水的重金属含量,洁净环境中生长的空心菜不会存在重金属含量超标的现象。相反,如果种植环境不达标,即便“不爱”吸附重金属的作物,估计也难达到国家标准。

而所谓的国外没人吃空心菜,这锅不能让空心菜来背。出于饮食习惯,外国人更偏爱西红柿、土豆、西兰花等蔬菜,因此空心菜在国外并不普及。但若仅依据这个,就把空心菜归属于有毒蔬菜,那就太冤了。

如果实在担心重金属的问题,那么空心菜就最好吃茎不吃叶。“建议消费者去正规场所购买,或者换着产地来买,也能规避重金属污染的风险。”朱毅说。

谣言二人工降雪危害人体健康

2月中旬,全国多地迎来了一次降雪过程,河北、山东等地抓住有利时机,利用人工增雪的方式来增加雪量。然而,微信朋友圈这样的一则消息被很多人转发:人工增雪用的炮弹是碘化银,雪中会含有,因此会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注意不要让小孩吃雪、出门要戴口罩……

据了解,在联合国环境保护署制定的清洁水法案中,碘化银被列为有毒物质。碘化银为碘和银的化合物,不易溶于水,但见光就分解为碘离子和银离子。人体长期接触碘和银的化学物质也可出现中毒现象。

但值得注意的是,离开剂量谈毒性和危害并不科学。虽然碘化银中的银离子是重金属,但人工增雪的碘化银用量极小,且分散在很大的区域范围,单位面积的含量微乎其微。

德州气象工作人员解释说,人工增雪采用发射火箭弹的方式,利用火箭弹中碘化银催化剂,形成凝结核。一枚火箭弹仅含碘化银几克,可以形成几十万亿个凝结核微粒进入云中,形成上百亿个冰晶产生降雪,对环境无影响,空气中也没有碘化银漂浮物。

济南市气象局也通过官方微博回应称,在人工影响天气中使用的碘化银,不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所以市民不必担心。

河北省气象台专家提醒,不建议小朋友或好奇心重的朋友吃雪,即便碘化银不易造成危害,但雪中还会有其他污染物和杂质,吃雪是很不卫生的。

谣言三景区山体被游客戳成“蜂窝煤”

近日,一段四川乐山大佛景区“丹霞山体被游客戳成蜂窝煤”的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有导游称,这些岩壁上的孔洞都是游人为了转运,用手指戳出来的。

乍一看视频,还真像那么回事,水滴都能穿石,何况丹霞山体本就土质疏松,经不住游客们的轮番指戳。不少人也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进行了批判。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很快,剧情反转。有媒体报道称,该短视频内容“不属实”,视频中的导游并非景区专业导游。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发布微博回应称,视频中的岩壁位于乐山大佛景区北门栈道入口处,但岩壁上的孔洞系天然形成,并非游客人为造成。

曾任中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副理事长的罗成德教授告诉媒体,这些孔洞是丹霞地貌的一种微地貌,名为“蜂窝岩地貌”。干旱沙漠中的湖泊或者水塘,在烈日照射下,储水蒸发,浓缩成咸水,最后干枯,盐分就保存在岩石中,导致红砂岩有的层位含易溶的石膏、芒硝之类的盐分就多,这样的岩石风化时,表面就会形成一些孔洞,这就是蜂窝岩地貌的成因。据罗成德介绍,全国以丹霞地貌著名的贵州赤水、四川古蔺黄荆和广东丹霞山等地,都有这种蜂窝岩地貌,它们的规模和孔洞直径比乐山大佛景区山体上的都要大得多。

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表示,由于岩壁并非文物,并无相关法律法规禁止触摸,同时游客的触摸是否会导致岩壁风化加速也无科学论证,因此管理难度较大。

虽然是一起乌龙事件,但也给我们提了个醒:眼见耳闻的并不一定属实,文明出游才是最美的风景。

谣言四30年后再也吃不到巧克力

一说到多少年后有些东西会消失,人们心中总会泛起一丝失落。最近,一些媒体带来了一则坏消息:受全球变暖的影响,30年后巧克力可能要走向灭绝。如果全球变暖的步伐持续行进,将导致生产巧克力的原料可可树在日益变暖的气候条件下越来越难以生存。

“可可树喜生在温度高、湿度大、土壤肥沃的环境。要求栽培地区年平均温度22.4至26.7摄氏度,月最低平均温度15摄氏度,绝对最低温度10摄氏度,雨量1400—2000毫米,怕大风和积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付鹏说,因30年间全球气候变暖便导致可可灭绝的说法未免过于武断。

他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对可可属物种产生影响,但更多的是干旱或洪涝带来的危害,气温本身不是问题。“其实,可可在我国广东、浙江、北京等地大棚内也有栽培,只要控制好温湿度即可。”

“这是美国海洋大气气候组织专家的一个预测,在未来30年里,全球变暖可能会导致需要大量水分的可可吃不饱水而产量大跌,最终会导致人类吃不上巧克力。”朱毅说,而科学家们已经先天下之忧而忧了,他们正在对可可树进行基因编辑,让它们能够耐热抗旱,所以吃货们应该不用太担心未来享受不到巧克力的甜蜜滋味。(本报综合)

【责任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