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郭习松 通讯员 勾晓丽 李晓婷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时下,正是犁耙水响用肥旺季。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多个县市调查发现,昔日热闹的化肥农资市场,今年冷清不少。一些销售商更是惊呼,从未遇到这样的行情。旺季不旺,个中原因何在?其背后又释放哪些信号?
最差行情来袭
5月6日,突然的降温,让麻城市河东农资一条街更加冷清。
店面规模最大的湖北供销河东三农服务中心负责人曹洪说,往年这个时候,正是农资销售的旺季,忙的时候,饭都没时间吃;但眼前,可以锁门出去做点别的事再回来,压根儿不耽误。“销量至少比往年降了20%。”在农资圈里摸爬滚打了近20年的曹洪印象中,这样的行情少见。“至今,去年冬季囤的货都没有卖完;放在往年,都新进货好几回了。”和曹洪隔街相望的郭四农资店老板郭斌摇头说,这是他从事农资生意17年来压力最大的一年。他和人合伙的农资超市已于去年底被迫关门,目前的门店不足50平方米。
曹、郭两位农资店主的感受并非个案。
在新洲区李集镇农技服务中心,农资店老板李建兵用“抵不到往年的一半”,来描述今年开春以后的生意。在孝昌县农业农村局门前的农资一条街,诸多店主同样感受到市场的阵阵寒意。“剔除前期气温偏低等因素,该来的农资销售旺季还没到来。”“总体感觉,行情一年比一年差,今年尤为严峻。”在4月25日举行的全省农资行业协会年度工作会上,来自全省及全国在鄂化肥企业代表一致“吐槽”,去冬以来,渠道销量普遍较往年降了一到两成。为弥补利润空间,绝大多数品牌价格上浮了10%到20%。
深层次变化正在发生
价格上涨,显然不是“寒意”袭来的主要原因,因为落到每斤的单价,只涨了一两角钱。
“总的来讲,是种田效益低了,种田的人在减少。”同为河东片庄稼医院负责人的曹洪认为。据他观察,去年粮食托市收购价降低后,今年开年以来抛荒出去务工的人明显增多。
敏锐捕捉到这一现象的麻城市实安驾校老板姚启才,去年底开始有意在该市粮食大镇铁门乡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不愿意种田的人增多,流转起来相比前些年容易,价格也更便宜。”姚启才透露,开年到现在,他以50元/亩的价格又流转了100多亩,全部种起意杨等苗圃林木。
此外,即使用肥,在价格接近的情况下,农户更偏好进口肥料,这对本土化肥也是挤压。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都比不上当前种养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压力。
省粮食局一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稻虾、稻鳅、稻蟹、稻鱼等共作模式,在我省呈大面积推广态势,其中仅稻虾共作面积去年已达561万亩,今年预计要突破700万亩。“这些农田基本不会也不能用化肥,对我省化肥行业冲击不小。”省农资协会相关负责人说。
而更深层次的变化则在于,2015年2月我国提出化肥“零增长”行动以来,以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为代表的生态用肥理念和行动,在各地扎根并次第开花。“尤其是近两年,各地持续推进“双减”(减肥、减药)行动,并积极探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畜禽粪便利用等节肥增效技术,取得不错成效。”省农业农村厅土肥总站相关负责人介绍。
以全省第一粮食大市襄阳为例,自2016年实施“双减”行动以来,每亩每年少施化肥500克,农药减量1%。作为全国首批100个果菜茶示范县,秭归县近年来也在大力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每年亩均减少化肥使用量10%。
或迎历史性拐点
“婆婆,一次用一点即可,不长虫时不要用。”记者在新洲区龙腾大道农资一条街上看到,普春农资店年轻女店主给前来买果树种子的爹爹婆婆们,义务上起“病虫害防治课”。
与其一店之隔的史丹利直销店门口,2辆小型运输车整装待发。店主洪国华说,以前低于1吨,不会送货。现在超过10袋,就考虑送到家门口。“目前,大多数企业为争得更多市场,在成本线销售产品,并通过服务抢占阵地,在测土配方、送货上门、植保服务等方面,和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粮油加工企业深度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从种到收一条龙。”湖北祥云化工事业销售部副部长江曙介绍。
这一点,天门市华丰农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华平深有体会。在合作伙伴支持下,他为社员提供从种子到化肥、从种到销(含植保服务)“五统一”服务,用肥量年减15%到35%。“这些,都是农资行业迎来历史性拐点的信号。”在中化化肥湖北分公司总经理助理李涛看来,化肥企业不仅要生产适销对路的绿色产品满足市场,还应在综合服务、融入地方绿色发展等方面作出更多产业链探索。
李涛预测,2019年环保的压力会促使化肥行业洗牌再提速,传统农资零售店进一步受到挤压,厂家直销比重越来越高,微生物肥料将是2019大热品类。“这对湖北农资企业来说,是压力,也是机遇。”省农资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也将倒逼整个行业转型升级,持续助力我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