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康 通讯员 倪欢
大冶市茗山乡茗山村连片的西瓜田里,一朵朵小花争相绽放。“这种是冰糖瓜,皮薄瓜甜,人工授粉后坐果率更高。”5月2日上午,茗山村党支部书记许学志说。
去年年底,许学志当选村支书,带领村民走“产业强村”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许学志即将迎来43岁生日。他曾进过工厂,当过中学教师,办过企业。
当选村支书后,许学志把生意全部交给爱人打理。他不会开车,周一到周五,每天都住在村里,到了周末,才骑着电动车回到大冶家中,与家人团聚。
茗山村是贫困村,青壮年多数外出务工。许学志刚上任时,村里“一穷二白”,还欠着工程款等外债50余万元,村党组织软弱涣散,群众意见较大。“产业不发展,做什么都难。”上任第一天,他就召集村“两委”和群众代表召开会议,讨论村集体产业的发展思路。大家一致认为,发展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
茗山村“地上无企业,地下无矿藏”,但给村民留下了一片绿水青山。“我们要创新思路,发挥后发优势。”许学志认为,只要因地制宜选择好产业方向,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综合效益,一定能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自掏3万元作启动资金
许学志带领班子成员前往山东考察,结合本地市场行情、土壤特性、生产周期、投入成本等因素,最终决定从山东泰安引入冬桃种植。“本地的桃树果实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冬桃是反季节水果,11月上市,行情好。”
茗山村因茗山而得名。茗山海拔340米,山脚下的大片土地里,种的全是桃树。“以前这边都抛荒了,村委会把土地流转过来,改造成了桃林。”许学志说,桃树投资大、见效慢,“我们就在思考,怎么实现效益最大化,想来想去,决定在桃林里套种西瓜。”
这不是“拍脑袋”的决定。“村民许青松曾种过西瓜,收成不错,利润也可观。”有了能人牵线搭桥,西瓜种苗、技术都不成问题。
村里负债累累,拿不出启动资金。后经村“两委”商议,由许学志个人垫付3万元,采购种子、材料、平整土地,迈出了第一步。
“人心齐,产业才能兴旺”
菜薹收获时,正值隆冬时节。
凌晨4时,天色依然漆黑一片。寒风中,村委会副主任徐福全打着手电筒,带领村民来到菜园收割菜薹,确保蔬菜最短时间送到城里餐桌上。
村里由5名股东出资成立合作社,收益6成归股东,3成归村集体,1成归贫困户。
“书记都那么拼,我也不能落后。”许福全笑着说。
许学志说,发展产业,必须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人心齐,产业才能兴旺。“我们有明确分工,我负责统筹,村委会主任负责生产,大家各展所长。”
空闲时,许学志经常到群众家里了解诉求,解决困难。
村里要修路,少数村民不配合,征地工作难以开展,许学志不厌其烦上门做工作,“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总能把道理讲明白。”
如今,村里种了8000棵桃树,西瓜70亩,还在柑橘树下套种菜薹30余亩。
产业做起来了,村民多了增收渠道,村里优先安排贫困户务工。
村民评价
贫困户李环来:我今年60多岁了,儿子患有肢体残疾,经村委会介绍在大冶金属厂务工。以前,家门口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晚上漆黑一片,遇上下雨天,常常摔跤。现在,“户户通”修好了,路灯安装了,晚上出行更安全了。村里各家各户门前屋后,也比从前干净了很多。
村民段菊红:我丈夫身体不好,只能靠在镇上卖些果蔬维持生活,我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孩子。村里产业建起来了,我们这些无法外出的妇女,也能打工拿工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