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施工队在山谷中艰难施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屿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屿 通讯员 杨志国 朱建青
山连山,山叠山。雾霭环绕中,险峻陡立的高山,宛如一道横亘眼前的绿色屏障。这山有多高?谷城县庙滩镇水沟村的乡亲们说,仰头才能看到天!
多年来,山高路陡,吃水难。6月20日,水沟村党支部书记许顺武说:“多亏了市里的扶贫工作队,我们终于用上了干净水。”
盼水盼了数十年
从谷城县庙滩镇集出发,驱车20多公里山路,才到水沟村。“以前说庙滩镇有三怪,水沟无水便是其中之一。”谷城县科技经信局干部万昌明介绍,很早以前,水沟村门口有一条水沟,也不缺水。但这里的山一下雨就容易滑坡,大量砂石冲入,将水沟抬高近3米,细小的溪流被埋成了地下水,直到村口下游1公里开外,潜流才从砂石中沥出,且流动不畅。
水量稀少,加上沿线生活污水及农业污染物排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在水沟下游,沟内长满绿藻,污浊不堪。用玻璃杯舀上一杯,水体浑浊,放置十来分钟,底部便会出现一层絮状沉淀物。“以前村民就吃这样的水。若不烧开,人喝下去立马拉肚子。”万昌明说,严重缺水,导致水沟村陷入深度贫困;周围十里八乡的姑娘被介绍对象,到村里一看,就断了念想,扭头就走。
许顺武回忆,上世纪50年代起,水沟村就开始打井,但没出水;村民们随后修渠,在悬崖峭壁间挖开山体,炸出山洞,用了10年,在上世纪60年代接通十几公里外的魏家沟河。遗憾的是山体砂石极易渗水,渠水在沿途就渗完了,根本流不到水沟村。上世纪70年代,村民在渠首筑坝,试图增大渠道供水量,让水能够流到村里。可是,一夜暴雨,土坝被山洪冲垮,大家的努力再次付诸东流。
这是必须打赢的硬仗
转机出现在2018年3月。襄阳市经信局扶贫队经深入调研、准确把脉,提出重修引水渠的构想。“几十年都没成功,这次能搞成?”“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哪里去找人?”“这个工程耗资大,钱从哪来?”……扶贫队的思路一提出,村里炸了锅。
75岁的村民高知县告诉记者,他曾组织并参与上世纪60年代的引水渠施工。当听到重启引水工程的消息,他找到扶贫队队长、水沟村第一书记张端生问:“你们确定这次能干成?不会让村里人又空欢喜一场吧?”“老人家,现在政策好了,科技进步了,还有我们各级部门、施工单位和乡亲们一起通力协作,一定也必须打赢这场硬仗!”张端生承诺。
一系列措施快速实施。襄阳市经信局承诺的首笔50万元工程资金迅速到位,通过招投标争取到襄阳优质管材公司、湖北统领塑胶科技有限公司的加入,谷城县科技经信局、电力公司等多个部门相继参与建设……“我们决定自魏家沟河上游引水,在原有引水渠的基础上,铺设专用引水管道。采取公司技术人员+村民的施工模式,只需要30名左右的劳动力即可开工。”统领公司董事长李正国公布施工方案。村民们心里渐渐有了底。“我年纪虽然大了,但身体好得很,一定要为工程出一把力,干到通水为止!”高知县主动向施工队请缨。
2018年9月,水沟村引水工程开始施工。面对陡峭山体、坚硬的岩石和难以见底的悬崖,李正国感叹:“工程难度真是大啊,管材用车运不上去,得靠人工往上拖十几公里,而且还有塌方危险。”
村民张道元带着帐篷,和大家一起住到施工现场。有一次下雨施工中,他看见身边不远处猛地突然塌方,惊呆了半晌才回过神来。“只要乡亲们能喝上甜水,我们再苦再累再险也值得!”如今,他已能笑说往事。
随后的3个月,施工队在悬崖边开辟出1500米的施工道路,炸穿300米的塌方山洞。今年春节前,耗资140多万元、落差近400米、总长16公里的饮水管道全线完工并通水。
清水带来新希望
“哗……”当清甜的山泉从水管涌出的一刻,49岁的村民张秀清激动地张大嘴巴,半天说不出话来。“打我记事开始,一晃快50年,家里就没吃过清水。”张秀清激动地说,“这水真甜啊,甜到心里了!”
张秀清家通水后,立刻增加了养猪和养鸡的数量。“等以后旅游公路修通后,再开家农家乐。”张秀清憧憬着。
在襄阳市经信局驻村扶贫队帮扶下,水沟村迈开大步脱贫。目前,该村自来水管网升级13公里,全村234户、713人吃上了干净水;硬化公路7公里,拓宽3.5公里,为旅游业发展奠定基础;160千瓦光伏发电站建成联网,每年可增加10多万元的村集体收入;实现网络通讯全覆盖,村民打手机有了信号……
有了水,发展产业不再是空谈。“初步决定发展特色养殖和循环农业,种植猕猴桃、中药材,养殖野蜜蜂、黑毛猪、土鸡等。”许顺武说,“我们正准备召开全体党员大会,确定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正在帮助村里筹集资金建设葛粉厂、粉条加工厂;建立电商平台,更好地为村里的优质葛根、红薯找销路。”张端生说,一张蓝图干下去,水沟村一定会变成幸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