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今日香港
图为:路香港路22年前的模样(资料图片)
图为:单大年
楚天都市报记者望隽 通讯员沈建文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邹斌
岁月如梭,转眼22年过去。位于汉口的香港路,早已从当年一条破旧狭窄的道路,到如今宽敞整洁,楼宇林立,商铺兴旺,宛如“小香港”般向人们展示着繁华而迷人的姿态。
香港路,这个记录回归的特殊地标,也见证了22年来武汉与香港交流的日益频繁,成为两地拉近距离、增强互动的一座重要桥梁。
香港路的前世今生从狭窄破旧的棚户区到繁华商圈
住在汉口香港路265号香江新村小区的郭亮萍老人,每天晚饭后下楼转转,和街坊们聊聊天,坐在马路边看看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是几十年来养成的习惯。
“原来这条路可没有这么繁华。”老人眯着眼回忆说,1997年前这条路狭窄破旧,只有4米宽,两边有不少低矮的棚户。
有武汉“活字典”之称的徐明庭介绍说,在清代末年,香港路一带还是湖塘密布。后来,英国人开办蛋品加工厂,往湖里倾倒鸭蛋壳渐渐把湖填平,人们就将此处取名为“鸭蛋壳”。现在的香港路亚单角,其实就是“鸭蛋壳”的谐音。
1997年,香港回归,拉近了香港与内地的距离,内地众多城市纷纷将某一条道路命名为“香港路”来纪念。不过,连接解放大道与新华下路两条主干道的汉口香港路却有着自己的特色,因为它与此前已经命名的台北路、高雄路,以及后来命名的澳门路都在这一带“团聚”。
日历翻回到22年前那个举国欢庆的日子。《楚天都市报》这样记载当天武汉街头的喜悦场面:“宽敞整洁的汉口香港路张灯结彩,居民们乐呵呵聚在马路上,盼望着那个历史性时刻的到来。”
近日,在武汉市民政局,负责地名工作的刘群从档案室找到了尘封22年的文件,其中提到:“为了纪念香港回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球场街一段、西马路一段和唐家墩路一并命名为香港路。”
名字一改,这条路的面貌、人气随之改变。最具人气的莫过于香港路的酒吧“回归”。第二年春天,设计容纳400多人的“回归”,每晚都要接待一千多人。去回归酒吧“嗨一下”,是当时年轻人夜生活的时尚选择。
香港路也变成了美食一条街,众多餐馆云集。这里更具特色的是有香港元素的楼盘,从“香江新村”“香江花园”“紫荆花园”到“浅水湾”“香港路八号”,雨后春笋般地推出……
如今,紧邻金融一条街的香港路商圈颇具现代气息。华灯初上,沿香港路一路行来,高档西餐厅、中式特色餐馆等一家又一家,宛如“小香港”一般热闹。
汉港交流日益频繁两地大步迈入5小时生活圈
“几年前,我们主要是带武汉游客到香港观光。这几年,来武汉玩的香港客人越来越多。”在武汉一家大型旅行社工作20多年的导游廖佳佳感慨道。
廖佳佳告诉记者,香港一位梁女士,近几年几乎每年都会带亲朋好友坐高铁来武汉观赏樱花,“她跟我说,如今去武汉越来越便捷,不用去日本也可欣赏到浪漫樱花。”
“您知道吗?香港有汉口街,武汉有香港路哦!”廖佳佳的介绍,让梁女士十分惊喜。去年来汉赏樱期间,她还专程和家人找到汉口的香港路拍照留影。
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开始了解并喜欢上武汉,而在武汉,不少人也对有香港元素的生活方式情有独钟。家住武昌徐东的黄颖,每周末都要开车送孩子过二桥,到位于汉口芦沟桥路的武汉天地上早教。“他爸爸带他上课,我去逛壹方,之后再一起找家港式餐厅吃饭。”黄颖说,她喜欢这里的时尚气氛,带给人一种充满活力的感觉。
“如今在武汉,香港元素几乎随处可见。”近日在武汉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港澳处处长卢峰接受楚天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说,从早些年人们耳熟能详的汉港大厦、新世界商场、常青花园、亚洲大酒店、亚洲心脏病医院、东方马城,到近些年崛起的武汉天地、K11综合体、和记黄埔商业区,再到正在施工的恒隆广场、周大福金融中心,香港在武汉投资建设的地标性建筑越来越多、遍布三镇。
目前在武汉高校学习的香港大学生有300多人。
1997年以来,武汉与香港经贸往来日益频繁,香港是武汉第一大外资来源地,港资企业为武汉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8年底,香港地区在汉兴办三资企业3250家,投资总额370亿美元,港资企业数占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近45%。
与此同时,武汉企业也积极利用香港资金市场,在港交所筹集资金,目前已有长飞光纤等7家公司在香港上市。除了经贸往来,武汉和香港在社会、教育等方面的互动也十分密切。近年来,由两地携手举办的“香港时尚购物展”“香港美食嘉年华”“香港味道·融汇世界文化”巡回展览等活动,在江城都大受市民欢迎。
对市民来说,更重要的消息是2018年9月,汉港实现高铁4个半小时直达,武汉与香港真正进入“5小时生活圈”。早上在武汉吃热干面、中午到香港喝茶吃点心,已从梦想变成现实。
日历标签
据《武汉年鉴》记载:1997年6月25日,为纪念香港回归,经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命名香港路。该路东南起解放大道与球场街相连,截球场街一段,西马路的一段,并唐家墩路,抵新华下路,全长约3公里,宽20米至40米。
提案人单大年——
香港路的变化浓缩武汉巨变
近日在武汉市民政局,刘群还从档案室找到了一份特殊的文件:22年前的一份政协提案。
这份提案提出于1997年2月,主要内容是建议武汉市政府在当年7月1日前命名一条“香港路”。第一提案人是时任武汉市政协副主席单大年。
记者联系上单大年,老人正在武汉市一医院住院。提到22年前的这份提案,他仍掩饰不住激动。
这位80岁的老人回忆说,当时建议武汉命名一条“香港路”,主要出于几点考虑:一是抒发敞开祖国怀抱,拥抱丢失100年的孩子回家的喜悦心情,二是表达武汉改革开放的决心,三是香港回归为祖国和平统一提供了范例,建议在“香港路”后,在武汉命名“澳门路”。
这一设想,得到了武汉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1997年6月25日,“香港路”正式命名,单大年应邀出席了当时的开街仪式。“我对这条路很有感情,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单大年说,多年来,他经常会带着家人去香港路上走一走、看一看。
回首这22年,单大年感慨说,香港路的命名“表面上是换了一个路牌,实际上彰显了武汉改革开放的决心。”如今的香港路热闹繁华,“它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武汉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