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进 通讯员 李睿 张莉
长江之滨,江汉关大楼巍然矗立。
这座老建筑建成于1924年,历经风雨,已近百年。
6月27日上午10时,江汉关钟楼准时响起浑厚悠扬的钟声。这座曾是武汉海关及其前身江汉关的办公楼,如今已变身为博物馆,参观者络绎不绝。
当天的参观人群中,10余名身穿海关制服的参观者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来自武汉海关关税处、企管和稽查处两个支部的党员干部。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经过“以旧修旧”的改造,今天的江汉关大楼大致恢复了1924年建成时的原貌。一个个复原的场景,一张张黑白照片,让人们仿佛回到清末民初的大汉口——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的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等国签订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1861年,汉口被迫开埠。1862年,江汉关设立,英国人狄妥玛担任第一任税务司。江汉关曾与上海的江海关、广州的粤海关和天津的津海关并称为清代的四大海关。
指着一张江汉关大楼开工奠基石的照片,讲解员介绍,19世纪末,由于原有关署狭窄简陋,已不敷应用。1922年,江汉关选择现址兴建大楼,1924年1月建成。“江汉关见证了中国海关和武汉近百年沧桑巨变,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通过参观,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历史教育,非常有意义。”武汉海关企管和稽查处副处长游先洪说。
在一门19世纪英国制造的大炮前,武汉海关关税处青年干部李景标感慨地说:“海关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中国近代海关都被洋人税务司所把持,是丧权辱国的体现。我们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抚今追昔,认清职责
随着武汉近代商贸及航运业的繁荣兴盛,1865年至1928年的64年间,江汉关的间接贸易额有42年仅次于上海,水陆航线可达海外诸国,汉口赢得“东方芝加哥”的美誉。
展厅墙上,一份资料显示:在汉口茶叶贸易的全盛时期,其出口量占全国的比例最高达80%。
在二楼展厅,按原貌复原的报关大厅引得参观者拍照留念。老式算盘、机械式计算机,与真人比例一致的铜雕人像和报关员,再现了当年办理进出口报关业务的繁忙景象。
对着一份1930年制定的《中华民国海关进口税税则》,武汉海关关税处征管二科干部王玲看得十分仔细,她说:“关税对经济发展主要有财政、保护和调节三大作用。作为一名关税征管工作人员,这次参观,让我进一步了解了中国海关关税发展的历史,也更加认清了自己肩负的职责使命。”
勇担使命,守好国门
1949年5月16日,江汉关钟楼上,升起了第一面由地下党组织连夜赶制的红色镰刀斧头旗。武汉解放,海关主权也回到人民手中。次年10月,江汉关更名为武汉关。1956年,武汉关奉命撤销。
1980年2月,国务院决定开放南京、张家港、南通、武汉、芜湖、九江、城陵矶等7个港口,并同时成立海关。当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恢复设立武汉关。
乘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武汉进出口贸易额迅速增长。复关30年时,武汉海关监管进出口货运量由1980年的5.01万吨增长到2009年的1002万吨,增长了199倍。
展厅中,一份份翔实史料,展现了江汉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后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武汉海关企管和稽查处干部梅小燕说,要坚定理想信念,一辈子一心一意跟党走。
武汉海关企管和稽查处副处长黄斌峰参加海关工作30年,曾在江汉关大楼办公多年。此次故地重游,心中百感交集。他饱含深情地说:“此次重温江汉关历史,作为一名海关人的职业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在新时代,我要时刻践行‘人民海关为人民’的理念,当好国门卫士,为促进湖北高质量发展、早日建成内陆开放新高地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