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热点

那些如此不可战胜的中国人,到底是什么人?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8日07:55 来源: 共青团中央

来源:微信公众号“侠客岛”(ID:xiake_island 作者:点苍居士)

“这些人在总体上竟如此地不可战胜,是什么使他们那样地战斗?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是什么希望、目的和梦想使他们成为难以置信的顽强勇士?

他们经受了无数次战斗、封锁、缺盐、缺粮、疾病和瘟疫,最后进行六千英里的长征,跨越了中国十二个省,胜利地进入西北新的根据地,他们到底是什么人?”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埃德加·斯诺与毛泽东在延安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陕北,就深藏在黄河“九”字的弯弯里,沟壑纵横,黄沙掩映。

1936年,一位美国记者为寻找“东方魅力”,冒险深入“红色中国临时首都”——陕北小镇保安,进行了为期数月的实地采访。

那时的人们都清楚,若想了解红色中国的情况,就必须到红区去;而各人也都心存畏惧,长达九年的新闻封锁不仅不易打破,一旦“以身试法”,大半“有去无回”。

在如是风险下,这位记者还是上了路,自言“怀着‘杀身成仁’”的心情。直到很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人仍因他向世界真实报道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情况而亲切地称呼其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

1928年,斯诺自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毕业后,经日本来到中国,任上海《密勒氏评论报》编辑记者。其后两三年间,他先后结识了宋庆龄、鲁迅,并因这些中国革命的拓荒人,“对红星照耀下的黄土地产生了神往之情”。

1936年夏,通过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周密安排,其与医学博士马海德一同踏上了保安的热土。

在保安,这位远方来客见到了当时名震遐迩的“赤匪”,国民党政府悬赏25万元银洋予以“缉拿”的第一号人物——毛泽东;对待远来人,后者也给予其前所未有的殊遇,向斯诺系统性介绍中共中央政策,还打破了其时共产党领导人不谈一己之私的习惯,对自己的生平经历作了仅此一次、以后再也没有过的详细叙述。

斯诺后来也将这份“挑灯夜述”概括为“整整一代人的一个丰富的横断面,了解中国国内动向的原委的重要指南”。

主席之外,周恩来、朱德以及诸多红军将领、甚至普通士兵的情怀坦露都跃然于斯诺笔下。

三年之后,斯诺又于1939年到访了圣地延安,对于“赤匪”的“真身”,眼见耳闻,他有了自己的判断,并“激动地想尽快将见闻报道给全世界”。

“这并不是什么昙花一现的东西,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根本活动。不论有什么异乎寻常的地方,都是产生于对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这些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贫穷饥饿、受剥削、不识字,但又宽厚大度、勇敢无畏,如今还敢于造反的人们——的迫切要求作了综合和表达,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

至于后来,历史的现实发展证实了这位外国友人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作出的结论。

而这些陕北之行的见闻也经由1937年《红星照耀中国》的出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据当时的资料,该书英文本出版后短短几周就销售10万册,每天平均收到600张订单。

“红星照耀中国,甚至还照耀世界。”

电影版《红星照耀中国》剧照

村庄、窑洞、信天游、秧歌、金黄的稻谷地、辽辽黄土高原上“正在变红”的中国……

这位红色中国的宣传者和推介人,以他独有的记叙与激情并存的笔触,为几代人再现了当年中国陕北的地域与精神语境。

几十年来,人们透过他笔下如临其境的见闻,追溯到的不仅是中国红军筚路蓝缕的现实历程,更是一种人类共通的精神力量。

1938年,斯诺原作在上海被翻译成中文本《西行漫记》,顿时抢购一空。有两位当时在上海的读者回忆,或可一证抗日烽火中人们从这小薄册中揽下的精神稻草:

“我一连几天看完了,看到了中国存在一个新世界,过去只听说‘朱毛’,看了书后,知道这所有人都是当代的英雄。”

“什么是真正的真理和光明?就在这里我找到了。看得见,摸得着,不再是抽象的了。我也要做这样的人,我看到了自己应该走的路。”

在美国,总统内政秘书连夜读罢此书,推荐给了总统罗斯福;时任美国驻华使馆秘书的谢伟思,听取斯诺对该书的内容介绍后,参加美军延安观察组,后续对八路军和陕甘宁边区采取了当时罕见的“公正”观察立场。

一个时代的“红色秘密”,由此引得异域而同时的“精神依恋”。

如今,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斯诺及他笔下的故事还被搬上了电影银幕。

“这不是一部应景之作,是从我心里流出的东西”,导演王冀邢说起该片从酝酿到拍摄历经30余年,在思想深度、现实语境没有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从来没敢轻易开机,也从未放弃溯源。

老一辈艺术家李雪健则在影片首映礼时讲起“西行长路”上斯诺、白求恩、马海德等难忘的中国“老友”形象:“这些人于我们有恩”。

在电影中,他饰演的鲁迅也有一句台词道,“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流血奋斗的,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

电影版《红星照耀中国》剧照

83年前,斯诺踏上前往保安的长途,不禁自问,“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共产党人)如此不屈不挠地坚持危及他们生命的政治观点?中国共产党人是什么样的?他们与别处的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者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

在宣传和反宣传之中,这位“公正的观察家”以切实的走访为“疗治中国一切痼疾的良药”的说法找到了根据、探到了答案。

而历史上划过的问号从来不止于过去,更关乎现实与未来。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何在、信仰何在、中国共产党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点出了当代以影片形式重述“斯诺式求索”的本质意义。

对于影片叙事而言,经由美国记者视角来审视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一方面,核心人物斯诺口中的“客观、真实、公平、公正”成就了个人正义。

与此同时,透过“老朋友”的镜中之镜,人们也可纵横于时空、寻找中共止住历史周期律中“不幸堕落如飞矢”的金钥匙——初心。

“它是当前‘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优秀教材范本,理应受到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喜爱”,北京大学教授王一川对此加以强调。

【责任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