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暖新闻

他放弃百万年薪来到这里 唯一的要求竟是……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09日20:32 来源: 新华网

杭州市学军中学校长陈立群要退休了, 作为全国重点高中校长、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他在全国教育界都广获认可, 有民办高中开出年薪两百多万挖他, 但这个“名校长”却做了一个决定, 让很多人看不明白。

2016年,他来到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当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唯一一所中学的校长。

这是所高考成绩在全州垫底的“差校”, 而他开出的唯一条件是:解决吃住,分文不取。

陈立群的自我评价是, 不置一分钱房产, 不炒一分钱股票, 写过16本书, 当过5所中学的校长。

他要在这所“差校”实践平民教育的理想, 在苗族人口占比98%的“天下苗族第一县”, 给这帮苗族孩子开启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更要影响成千上万户苗族家庭的未来。

1

全国名校长在小地方遇难题

来台江前,他最放心不下90岁的母亲, 老母亲得知儿子要去支教,非常支持: “我身体好着呢,不信我跟你打赌。” 而台江县教育局局长龙峰不知道, 他大胆的邀请,能否得到陈立群的同意。

邀请说出口,龙峰自己都觉得不切实际,况且就算陈立群答应了, 台江这座偏远且贫困的县城, 又能拿什么招待好这位名校长呢?

然而陈校长没开条件,“解决吃住就行” 卸任浙江省的国家重点高中校长, 来到距离杭州1400公里外的贵州山区, 陈立群开启了他分文不取的支教生涯。

支教绝不是一次理想的浪漫之旅, 一身西服、打着领带、背着双肩包, 师生都被这位空降的校长“帅”到了。

但刚在学校转了一圈, 陈立群的眉头就皱了起来:这哪像学校的样子啊?

3000多名学生只有一个食堂,刚端出来的菜盆边上,密密麻麻停满了苍蝇。几十个人挤在一间宿舍,公共厕所气味扑鼻……

陈校长从硬件着手,改善食堂环境, 从一口锅,变成三个食堂六口锅。

学生搬进了六到八人、 带独立卫生间的宿舍。 偏远山区硬件条件不好能够理解, 可民中的教师状态和学习氛围之差, 才更让陈校长感到诧异。

校园本是宁静之地, 可是台江民中晚自习, 吵吵嚷嚷好似菜市场, 老师不管,学生不学。

刚来,他面对的便是险滩硬茬。 陈校长决定从课堂氛围下手, 他带着小板凳旁听一节高三语文课。 结果老师不负责任、照本宣科, 把作文的开头当作了结尾去讲。 还有教师迟到早退, 45分钟的课20分钟讲完就走了, 这让他感到诧异,并痛下决心, 准备改变。

不破,不立。对待“乱校”须用“铁腕”,他的“雷霆手段”接踵而来,直击学校沉疴。

随后,陈校长又将另一名老师调离岗位, 因为他上课没有教案,跟着感觉走。 不到一个月,两位老师接连被撤岗, 这件事震动了黔东南教育界。

很多习惯松散的老师, 一下子把精神都绷紧了。 课堂大于天, 这个理念唤醒了全县的老师。 陈校长制定新的规章制度, 把这所原本涣散的学校拉回正轨。

2

爱与责任

“一所学校最重要的学生是老师。” 他用“雷霆手段”唤醒老师们的责任心。 显然,一味“雷霆手段”也不是他的初衷,如何提振教师士气、激发教师潜能,成了陈校长急需解决的另一道难题。

新学期开学,他收到一封辞职信: “我是铁了心要走。” 这突如其来的辞职信是刘明老师写的。

陈校长赶到台江县人民医院, 原来刘明的妻子头天晚上生了第二个孩子。

刘明坦言, 3000元要养活家里六口人,难。 不得已才想离开工作了15年的民族中学, 去薪水更高的民办中学。

听了这,陈校长挽留的话实在说不出口。 他何尝不知道教师收入微薄的难处? 他只能说,学生们都很想你, 盼你能回来。 刘明听了眼睛一红“辞职信我收回吧……”

陈校长几乎每个月都要面临这样的挽留。 因为待遇跟不上, 台江民中每年都有十几位教师离职。 为了解决教师待遇问题, 他没少跟当地教育部门争取, 增设目标考核奖、教学质量奖等, 但当地财力实在有限, 到手的补助杯水车薪。

他把20多万元奖金捐出来,那是国务院特殊津贴和杭州杰出人才奖,在台江设立“奖教金”,每年奖励9名教师,每人5000元。

他拒绝了年薪200多万的高薪, 来到贫困山区,分文不取。 反而资助学生、奖励老师。 陈校长在贵州支教三年期间, 走访过100多名学生的家, 资助学生家庭的累计达10多万元。

他去过最远的一个孩子的家,需要先开车一个半小时, 再坐烧着柴油的小船45分钟, 最后走路半个小时。

更让陈校长焦虑不安的是, 另一座横亘在人心里的“大山”, 台江县至今仍然没有脱贫, 群众依靠外出打工赚取微薄收入, 留守在家的儿童数量居高不下。

当地流行的观念是 “读书无用论”、“早点打工好”: 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 喝酒、斗牛、打麻将; 等着别人送小康。

陈立群到任后召开家长会, 看到有的班家长还没老师多, 可见教育在当地人心中的位置。 台江民中作为全县唯一的高中, 过去几年,高考成绩在全州垫底。

一些学生靠着国家和社会的资助, 注重享受而不思进取, 学生对手机的迷恋超乎想象, 早恋、抽烟、沉迷游戏等现象频发, 每年都有百余名学生辍学。 面对这样的孩子和家长,他又能如何?

他打的第一张牌就是严格管理,宣布开展校园安静环境学习月。 原先像是四处撒欢儿野马驹的学生, 突然被新校长的这根缰绳一拉, 像是有一记无形的教鞭抽在了心上, 一盘散沙式的学习氛围在逐渐改变。 浮躁止于宁静, 惊雷响于无声。

如果说行为习惯可以刻意培养,那么对学生精神层面进行引导, 才正是陈校长大显身手的时候。 通过国旗下演讲、成人仪式, 他去激发学生的斗志。

这些学生们从没有听过的活动, 给他们打开了一扇人生的新大门。 经常有学生给陈校长写信:

“是您的到来,才让我有了走出贵州这个不平凡的想法。

3

他改变的不只是这群苗族孩子

因为陈校长,台江民族中学的一大批学生, 改变了生活的选择, 改变了命运的轨迹。

2017年6月,他带的首届毕业生高考, 全县人都把目光投向了这唯一的高中, 当揭开榜单看到成绩的那一刻, 从家长到亲友无不感到欣喜。 一本从40多个翻到100多个。

往年,台江中考前100名的学生中, 留在台江民族中学的只有十来个人,而2018年这数字翻了几倍,到95人,全县中考状元也第一次留在民中。

2019年,全校885名学生参加高考, 有561人考取了本科, 本科成绩完成率达到了183%。 老师们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得到老百姓的认同,尊严感就上来了。

无论是对学生,还是老师、家长, 他都重视“心灵唤醒”、“精神教育”, 通过激发学生们的进取心和责任心, 改变了很多贫困家庭的命运。 尊师重教的民风慢慢形成。

陈校长号召老师们走进寨子, 把社会最底层撬动起来, 让苗民们充分认识到教育的意义:

考出一个孩子,脱贫一个家庭,带动一个寨子。

陈校长的微信头像, 是台江县小江小学, 那是一所教室用木板钉起来、 四面通风的老旧小学。 陈校长以此激励自己, 争取给孩子更好的求学机会。 才能用教育阻断贫穷代际传递。

“给钱总是要花光的,给物资总是要用完的,唯有把农民的孩子培养好,才能使家庭的贫困不会成为世袭。 ”

——陈立群:《我的教育主张》

他谢绝了省州县一切奖金补贴,也谢绝了一切宴请饭局, 别人宴请时, 他总以“我是来支教的”来谢绝。 他要为台江培养一支不走的教师队伍。

所有的帮扶总是暂时的,所有的支教总是要结束的,关键在于增强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

台江县周边县城的小初高校长, 都是他的徒弟。 不仅仅是台江民中的老师受益, 全县老师都受益。

4

一批贫困生被扭转的人生

陈校长34年中当过5所学校的校长,面对不同的生源和起点, 他都把后进的学校带到拔尖的水平, 成就了响当当的“全国名校长”美誉。

19年前,陈校长在杭州长河高级中学 创办了浙江省首届宏志班。 2001年,正在一个小作坊打工的董永军, 突然接到电话让他回家,他还不知道, 家里来的人, 将是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人。

那天下雨,他没想到眼前这位是校长, 而陈校长也没有想到, 这个用泥瓦搭盖、多处漏风的土屋, 竟然就是董永军的家。 因为父亲常年赌博, 董永军家里几乎一贫如洗。 陈校长按捺着内心的诧异, 把录取通知书交给了董永军。

陈校长专程送给董永军的通知书, 是浙江首个宏志班的首届录取通知书。 宏志班招收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 为他们免除一切费用、提供补贴。

“人生而平等”, 带着这样的初心,陈校长摸着石头过河。 为了筹集资金, 他数不清敲了多少家企业大门, 走访了多少山区中学, 吃了多少次闭门羹。

这些宏志生们的性格问题逐渐显露。 体弱多病、内心自卑, 不愿意和外界接触。 为了改善宏志生们的性格, 他教学生怎么生活,不能死读书。

他提议成立铜管乐队、长跑队, 孩子们变得阳光、乐观、自信了。

陈校长对这些寒门学子的改变,不仅仅是命运上的,还有心理上、心态上的。

拥抱着这样的爱与责任, 浙江省首届宏志生交出优异成绩单, 首届宏志班51人中有45名上了一本线, 第一名被清华大学录取。

陈校长一共带出了12届宏志班, 招收的951名学生全部考上大学。 相比于成绩,他更坚信一句话:

“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其次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在董永军看来,陈校长给他最珍贵的, 是给了他“精神支柱”。 有一次高中放假,陈校长送他回家, 一眼看去房子没了, 他家变成了一片废墟, 墙全倒了,什么都没了。 董永军一下子崩溃了, 呆呆地站在废墟上, 眼泪止不住地流。 陈校长走过来拍着他的肩说,

这个家没了,你在杭州还有一个家。

董永军这辈子都不会忘记这句话, 此后放假,校长都会带他去家里住两天, 即便他的成长过程中缺失过爱, 但在宏志班,他得到的全都是爱。

5

反哺这个时代

当年的宏志生在回报

“儿去贵州,不为功利,不求功德,只为心愿。” 这是陈立群告别老母亲的话, 不止如此, 他还把一个人的支教, 变成一群人的勠力同心。

从创办宏志班, 到现在办好一所宏志校, 陈立群走过这么一条路, “爱与责任”的办学理念, 影响到更多学生和老师。 一批批宏志生已经长大成人, 将宏志精神传递到更多的土壤上。

朱华彬和宏志班的同学一起去看望校长时, 苗族孩子身上的那种无力感, 和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眼神, 直勾勾地戳进了朱华彬心里, 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他们决心像校长那样去帮助更多的孩子, 他们正筹备宏志基金,

以帮助更多的孩子实现求学梦。

陈校长当年用心呵护的幼苗已经长大, 他唤醒的不只是孩子们的宏图大志, 更是用爱唤醒了他们那份感恩的心。

这样的一种传递, 这样一种奇妙的命运相系, 跨越时间和地域, 让我们看到爱的力量, 人性的光芒, 以及这片土地的希望。

教育的最大魅力, 不仅仅是锦上添花, 让好的更好, 而是雪中送炭。

在《时代楷模发布厅》的现场, 中宣部副部长梁言顺颁发奖章和证书, 授予“时代楷模”陈立群以国家荣誉。

在很多学校都挑剔生源质量的今天, 那些聚光灯照不到的贫困家庭孩子, 那些所谓的“差校学生”、 基础薄弱的“留守儿童”, 我们如何给他们光明的前途?

他用“花甲之年入深山”的行动, 给了我们答案: 人,生而不同,禀赋不同, 成长的环境也不同。 教育的神奇, 就是千百万像陈校长这样, 有理想、敢担当的老师创造的。

在第3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 当年宏志班的前三届学生代表 和台江中学的苗族孩子们, 特意为陈校长送上节日的礼物。

首届宏志班班长陈水珠, 在浙江化工进出口公司任高级主管 第二届宏志班班长高坚强, 在华媒控股任董事会秘书, 第三届宏志班班长张巧月, 在自主创业。 他们代表陈校长带出的951名宏志班学生, 为校长准备了宏志生迈向社会后的成绩单,

教人无问贵贱,育人不分优劣,让我们一起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责任编辑:王会】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