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暖新闻

在自己亲手创办的村小,他坚守了18年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10日08:56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成都9月9日电(记者吴晓颖)九月的清晨,群山环绕的大凉山腹地,四川会东县拉马乡亢家村飘着小雨。身材瘦削的安世才穿着一件略显宽大的灰色西装,站在下村小学校门口接学生。在自己亲手创办的这所村小,他坚守了18年。

位于会东县拉马乡亢家村的下村小学坐落在海拔2500米的半山腰,距会东县县城20多公里。今年刚修通的水泥路,让亢家村这个有近900名村民的山村与外界的联系方便多了。

上午10点,铃声过后,下村小学开始上第一节课,琅琅读书声回荡山谷间。学校规模不大,实行隔年招生。贴着瓷砖的教学楼有3间教室,这学期共有34名学生,分别就读二、四、六年级。包括安世才在内的3名教师实行包班制教学,所有课程都上。

39岁的彝族汉子安世才家住拉马乡亢家村,是村里同龄人中唯一的中专生。安世才虽身形瘦小,但力气大。在村子没通公路前,学校每学期用的教科书、作业本、教学用具,学生们吃的营养午餐,很多时候都要靠安世才用背篓背上山、背进学校。

在亢家村党支部书记亢友钊看来,单枪匹马回村办学的安世才是让村里人竖起大拇指的英雄。

20年前,安世才从原西昌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母校会东县原鲁南乡中心校教书。原本可以过安稳轻松生活的他,却想回村办学,改变家乡女子不识字、辍学率高的教育落后面貌。

在乡中心校教书期间,安世才发现开学时学生人数不少,但上着上着有的学生就不来了。失学率高,除了家长不重视教育外,上学路远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会东县村落分散,有些地方同一个村域内还隔着一座山。学生要靠脚力走几个小时才能到学校,路上饿了就啃点玉米、土豆。山里娃上学有多难,安世才有切身体会。读小学时,他每天走往返五六个小时的山路,常常天不亮就出门,天黑才到家。

工作一段时间后,安世才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何不办一所离学生近一点的小学?他向乡中心校校长申请在亢家村建一个乡中心校的教学点。

安世才家境贫寒,读中专的学费都是借来的。缺少资金和人手,是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没有教室,他就借用哥哥家闲置的民房;缺少桌椅板凳,他就向政府、村民“化缘”;没有黑板,他就把木板用墨汁染黑;缺少书本,他就找同事及邻村高年级学生借;请不到代课老师,他就一个人教几个年级……

与简陋的教学条件相比,更大的“拦路虎”是当时落后的观念。有的村民认为读书不能赚钱,还限制了家中劳动力。安世才挨家挨户去动员:学生上学不用交钱、放学后就能回家干活,既能识字又能干农活两不误。

2001年,下村小学正式开学。第一批30多名学生中,最小的7岁,最大的14岁,被分成两个年级,背对背挤在一起上课。

“安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他手把手教会了我写自己的名字。”作为下村小学首届学生,耿向顺是近十年来村里走出的唯一一名大学生。

在耿向顺记忆里,安老师上课总是穿着整洁的西装,那身衣服就像个人注脚,承载着老师对教师职业的尊敬和梦想。“给自己一个目标,不管能不能到达,脚踏实地去做,做一个有温度有理想的人。”安老师的一席话,深深影响了他。

与初建时相比,下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如今已大为改观。2013年,学校搬进政府投资建设的新校舍,从此告别了在帐篷及土坯房上课、遇到大雨大雪就停课的岁月。乡里相继派来两名公办老师教课,学校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代课老师了。

但安世才的家却还是老样子,石板土坯房,没什么像样的家电。一些待遇更好的学校想“挖”他,他也没走。对此,安世才有他的想法:“如果我走了,这些学生怎么办?”

“最初几年,看着学生辍学离校,我也曾迷惘、消沉过,觉得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安世才说,希望在于,时代的进步,让这个偏僻小村庄里的家长越来越认识到文化的重要,送孩子读书成为主动选择,这让他觉得此前一切的付出都值得。

安世才说,他要做的是呵护孩子们的梦想,带他们走出大山。

【责任编辑:王会】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