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辟谣

转发次数不够导致筹款无法到账? 朋友圈传的这个信息是假的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18日16:40 来源: 大河网

“不需要捐款,只需要转发。”近日,朋友圈流传着一个链接,称因为转发次数不够导致在轻松筹平台筹到的款项无法到账。这是真的吗?9月19日,大河网记者就此事展开了调查。

朋友圈流传的该信息内容称,“骨癌侵袭11岁的小女孩为爱抗癌渴望活下去”,并加上“轻松筹、紧急救助”等前缀,该条信息转发内容出奇一致,均为“不需要捐款,只需要转发。这个孩子钱已凑齐,因转发次数不够导致筹到的款无法到账。举手之劳,救救这个孩子,别忘了附上这段话”。

大河网记者联系到了朋友圈内该信息一名发布者,他说:“看到同学转发了,就顺手转发了一下,也是做件好事。”

为什么钱筹齐了,不够转发量钱就不能到账?网传说法是真的吗?大河网记者发现,“爱心筹款因转发次数不够无法到账”的消息存在多个疑点:首先,微信朋友圈转发上述内容,根本无法计算转发次数;其次,该信息中诸多用语符合网络谣言的特征,可信度不高。

更加能确定该信息为虚假信息的证据是,2018年1月19日,轻松筹官方平台已发布微博对上述传言进行辟谣:“近日,在网络上流传轻松筹项目‘因转发次数不够导致筹到的款无法到账’属严重虚假消息。”此外平台还表示,在轻松筹平台筹款的所有用户,无转发次数限制,无论筹集金额多少,所有筹款项目均可顺利提现到账,随时提现。”

大河网记者联系了轻松筹平台的客服,工作人员明确表示,“只要发起的筹款信息通过平台审核,就能顺利提现到账,不受转发次数的影响。筹款根本没有通过转发的次数来规范能不能提款。因为筹款只要确定项目的真实性就没有问题。平台不会强制要求转发次数多少来提现。”

大河网记者同时获悉,“平台会建议项目发起人多多转发,转发的次数多,筹款的金额也就相应增加。但转发次数的多少对轻松筹平台没有影响。”至于为何会出该虚假信息,该工作人员并未回应。值得关注的是,工作人员经过查询确认,“骨癌侵袭11岁的小女孩为爱抗癌渴望活下去”这条轻松筹的内容为真实的。

河南浩盈律师事务所律师葛瑞告诉大河网记者,2017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对“网络实名制”作出明确规定。相继出台的《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也对网络谣言等乱象对症下药,网络造谣将承担相应的责任。

郑州市公安局一位洪姓警官表示,随着水滴筹、轻松筹等众筹互助平台越来越被网民知晓,互联网上类似“只求转发,不需捐款”的信息有泛滥的趋势,求转发的动机和目的不便揣测,但不外乎为求关注和爱心被蒙蔽,也不排除有人别有用心。

“建议网民在动手转发别人发送的信息前,先根据常识判断一下,避免善意爱心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同时也避免给真正的筹款求助人造成困扰,后果严重的甚至会被平台追究法律责任。公安机关对于利用互联网编造、恶意传播谣言,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不法行为,也将依法严肃查处。”

那么如何辨别网络上流传的消息是不是谣言?警方也给出了鉴别的一些方法:

1.标题或导语喜欢危言耸听。谣言之所以把标题写得如此危言耸听,就是希望读者关注,甚至都不需要看文章内容,单凭一个标题就能二次传播出去。所以,大家以后看到很奇怪的标题,切记不要头脑发热。

2.标题或内容有很强的煽动性。标题或内容里含有大量“激素”,读者刚刚看到的时候,会有点震惊。这样的内容,主观性极强,且“盖棺论定”,极具煽动性。

3.内容喜欢提及大V或媒体,但“信源”往往只有一个。选择知名度颇高的媒体或者大V,造谣者是希望借此来提升谣言的可信性,但往往此类证据只有一个,不符合新闻操守里“必须至少有两个不同信源”的要求。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因此,小编建议你看到可能是谣言的内容时,注意去查找第二个“信源”,有时候百度一下,几秒的功夫,你就能攻破一个谣言。

4.刊发的载体都不是官方渠道。有些谣言都是不知名的账号所发,有点像三无产品。一定要看认证的媒体账号,且文章有明确的来源。

5.夸大甚至歪曲事实,喜欢添油加醋。有些谣言可能确实来自一个真实的信源,但经过造谣者的加工、夸大甚至歪曲,使得谣言内容已经远远超过事实。

6.错误的信息和行为是谣言滋生的“温床”。这种情况,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往往很难判断真假,但由于像微博这样的社交平台都有自净能力,只要你持续关注某一个话题,相信真相很快就能浮出水面,你要做的是在无法判断真假之前,尽量只看不说。

记者手记:

人们常用“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来形容谣言传播之迅猛,辟谣之艰难。身处“信息如海,传播如风”的网络时代,网络谣言更是如同“病毒”一样令人防不胜防,网民纷纷中招,甚至误成“传谣者”。网络谣言不仅耗费了高昂的社会成本,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谐。

然而,网络造谣成本却较低,以“贵州儿童被性侵”这个谣言为例,造谣者曾说:发布不实内容,仅仅为了在网络上“刷存在感和猎奇”。这原因实在令人咋舌。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谣言必须被严打,才能以儆效尤,防止造谣者屡屡出现、一再消费社会信任和公众的善意。(记者 宋向乐)

【责任编辑:李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