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社会

探访开国少将何德庆故里 跨越半世纪家书映照赤子情怀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07日07:23 来源: 湖北日报

何德庆将军

何德庆将军首封家书 (湖北日报资料图片)

“向你们提供一条新闻线索,在红安,开国将军何德庆的亲属保存着很多将军家书,内容非常感人……”

10月31日至11月12日,本报推出“与开国将军‘见字如面’”系列报道,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多名红安读者致电致函本报,邀请记者前往采访。

何德庆,开国少将,出生于红安县上新集镇余家岗村的贫苦农家。

12月2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赶赴余家岗。

在何德庆的侄子何泽香家中,一封封家书把我们带进鲜为人知的历史深处。

首封家书,“现时日寇未灭,何谓请假呢?”

“二叔的家书,我装了满满两大盒子。可惜,搬家时弄丢了一盒,另一盒也是虫吃鼠咬的,有不少已破损,不过保存下来的也有近百封。”

78岁的何泽香,捧出一大摞何德庆家书,在自家房前与记者面对面,追忆如烟往事。

这些家书,时间跨度达半个多世纪。

首封家书,写于1937年5月31日。

1930年,未满14岁的何德庆参加红军投身革命。烽火岁月中,直到1937年5月11日,远在陕北的何德庆才收到第一封来自父母的家书,欣喜若狂。回信中,何德庆把来信称为“金函一件”,说自己“如鱼得水”“如天开云眼”,字里行间,纸短情长,催人泪下。

何德庆告诉父母:“儿的名字改了,因为叫德碎不好听,出门时就改了,叫何德庆,儿不叫德碎了。”

父母盼儿心切,在来信中要他请假探亲。何德庆何尝不思念双亲,但忠孝难两全,他在信中回复:“现时日寇未灭,何谓请假呢?暂时是不可能的,然在书中常常通信。这事恐怕双亲大人梦想不成,因为时候不同,请大人不必时常将儿挂心间。”

何泽香的父亲何德潜,是何德庆的大哥。信中,何德庆附加了一页写给他,“弟更要百倍的努力,抗日救国。为要挽救中华民族生存,弟暂时只能救国尽忠勿孝子,要治平国家而安全矣!国存家存,国破家亡,家难安。现在国共合作了,全国人民已团结一致抗日。为中国不亡,彻底解放中华民族生存,誓死不当亡国奴!”

1938年春节前,在八路军中的何德庆又收到父母来信,嘱他请假回家过年,并且结婚。

何德庆复信表明心志:“大人来信叫儿回家完婚,因现在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时候,不容许此刻时间回来完婚,把日寇赶出中国,争取中国人民生存,再回家安慰大人及完婚。”

正可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闻此言语,怎不叫人动容。

智勇双全,淮海战役率部活捉黄维

在给父母的第一封家书中,何德庆特意落款“次子何德庆亲笔”。

这“亲笔”二字,显然是要自豪地告诉父母,这封信不是请人代笔,儿子在部队不仅会读书识字,而且还能写信了!

何德庆小时候没进过学堂,但勤奋好学。在大哥何德潜的辅导下,他学写毛笔字,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等启蒙书籍,参军时在报名册上能写出自己的名字。戎马生涯中,他一边打仗,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五旅政治部宣传队队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大队政治委员,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第三十团政治委员,豫西支队第六支队第七团政治委员。

1946年,中原突围打响解放战争第一枪。何德庆时任中原军区一纵三旅七团政委。面对强敌,他多次率部冲锋陷阵,冲破敌人封锁线,被誉为“拼命三郎”。

1948年12月15日,淮海战役接近尾声,被包围在双堆集的黄维兵团行将覆灭。黄维化装成士兵,带着一小队卫兵意图逃窜。时任中原野战军三纵七旅副旅长的何德庆,正在周庄一带指挥阻击,迅速将其截住。

何德庆发现,其中一人背着一只时髦的留声机,立即判断逮住了大鱼。连续两声喝问“谁是黄维”后,一名个头不高的中年人站出来回答,“我是黄维。”

勇猛顽强,机智过人,难怪邓小平曾当面夸何德庆“很会打仗”。

亲属请托,他说“我这个将军,不是属于小家的”

解放后,何德庆一直与家乡亲人保持频繁书信往来。

“泽香,今后要少招待人吃饭才对,要注意节约为好。”1985年8月20日,何德庆写信给何泽香时,在文尾叮嘱。

重读此信,何泽香不禁露出憨笑,感觉“有点不好意思”。原来,何泽香性格豪爽,常摆酒请朋友吃饭,传到了北京何德庆耳里。

何德庆很疼爱这位大侄子。何泽香回忆,1957年,二叔返乡探亲,住在家中。家里房间少,何德庆就在堂屋打地铺,和他挤在一个被窝里,睡了六晚。

“他很关心家乡建设,但从不用特权为亲属谋私利。”

曾担任村支书10多年的何泽香,本有机会跳出“农门”。没想到,何德庆听说后,直接告诉县领导,要求把他留在村里好好干,努力改变家乡面貌。就这样,他扎根乡土,再没挪过窝。

“他穿的衬衣打着补丁,吃饭时几粒米洒了,马上捡到碗里。我想求个好前程,他一口回绝说,‘我这个将军,不是属于小家的,一切都是国家给的’。”

何德庆的另一个侄子何泽高,36年前,在身居要职的何德庆家住了50多天。耳濡目染,他深深感受到了老将军以身许党许国的赤诚之心,艰苦朴素、廉洁治家的高尚情怀。

何德庆的侄孙、何泽香之子何裕生,大学毕业后长期在武汉市党政机关工作。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同事们对他的评价都是“想干事,能干事,有闯劲”。

“红色家风的熏陶,对我影响最大。”何裕生说,大别山革命先辈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精神,是将军“二爹”留给他最宝贵的财富。

不管时代怎样变化,初心永恒,本色不改。这也是透过家书的字里行间,走进开国将军的精神世界,记者感受的最大启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周志兵彭小萍通讯员云力)

【责任编辑:郭蔓】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