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社会

改革赋能 乡村变美——探寻乡村振兴的“武汉密码”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18日10:10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张进 许旷 通讯员武改声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17年起,沿着党的十九大指出的路径,乡村振兴的探索在荆楚大地蓬勃开展。

武汉市将改革创新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动力,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以“三乡工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探索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12月上旬,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武汉的多个村湾,实地探寻乡村振兴的“武汉密码”。

改革先行

破败村湾变身“网红小镇”

紫色的马鞭草,粉色的粉黛乱子草,一片片花海环绕欧式小镇,仿佛置身童话世界。

12月5日,虽不是周末,位于武汉市蔡甸区知音大道的花博汇游客仍络绎不绝。“今年国庆假期,游客超过10万人次。”景区管理人员徐丽珊说。

这个武汉市民争相打卡的“网红小镇”,2年多前只是城郊的一个普通村湾——房屋破旧、道路狭窄、田园荒芜,村容破败。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武汉市先后出台“黄金20条”“钻石10条”等政策措施,在全国率先引导鼓励市民下乡,租用空闲农房休闲养老、创新创业。

在不改变农民宅基地所有权的前提下,武汉阅景汇公司一期投入4亿元,租用闲置农房178栋,流转土地1800亩,将天星村打造成“花博汇”——集花卉观光旅游、创意农业体验、田园养生度假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农民的老旧住房被改造成一幢幢法式小屋,吸引近30家从事音乐、陶艺、婚庆摄影等文创企业和近百名“网红”入驻。鲜花丛中,手持自拍杆、穿梭其间的网红主播,成了靓丽的风景线。

依托“三乡+直播+电商+旅游”的全新发展模式,花博汇打造的“景绿网红特色小镇”火了!开业2年多,累计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带动周边近500名村民就业创业。

2018年,蔡甸区、黄陂区、新洲区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试点。

“改革激活‘一池春水’,打通城市资源要素流向农村的通道,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武汉市委改革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该市签订空闲农房租赁协议9534户,建设共享农庄4349户,吸引社会资金270余亿元。

美丽蜕变

“空心村”重现勃勃生机

绿树掩映青墙灰瓦,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江夏区五里界街童周岭村小朱湾是“全国文明村镇”,不少市民慕名而来。

“猪屎牛粪淌,进村惹人愁。”童周岭村党支部书记罗刚玉介绍,5年前,仅有32户、157人的小朱湾还默默无闻,村民大都外出打工,是典型的“空心村湾”。

2014年,小朱湾作为武汉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由中国乡建院设计,在花海中打造一座洋溢荆楚民居风格的传统村落。

经过一年改造,小朱湾美丽蜕变,引来游人如织。外出打工村民周永珍回村,投资30万元开办了第一家农家乐“万里香农家菜”,并在自家牛棚改建起二层小楼,开起特色民宿。“刚开始心里直打鼓,怕投的钱收不回。”指着墙上挂的“致富发展示范户”牌子,周永珍笑着告诉记者,“如今年收入50万元左右,还想扩大经营规模。”

“三乡工程”启动后,小朱湾美丽的田园风光,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租房。武汉市民叶仙选定农户陈彩霞家的两栋农房和小院,改建成咖啡+民宿的沐楚客舍;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许刚租用村民范秀云的农房,成立新民文化书院……

目前,小朱湾有餐饮、民宿、培训等经营户21家,日均接待游客约2000人次。

据介绍,自2013年以来,武汉市级财政连续投入11.8亿元,引导社会资本和区级财政资金近80亿元,累计建成美丽乡村项目220个,营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宜居环境。

文化铸魂

偏远古镇成为创客乐园

小桥流水,柳条低垂,一栋栋青瓦白墙的村居整齐排列。12月6日,记者驱车来到距武汉市中心约50公里的靠山小镇,仿佛走进一幅乡村水墨画。

小镇所在的新洲区仓埠街,始名“骑龙镇”,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中华龙文化在当地深入人心。小镇的吉祥物“靠山龙”,憨态可掬。

吉祥物的设计者是来镇上创业的牛汇科技公司的年轻人。公司创始人邓琪是名“95后”,2017年大学毕业后来到靠山小镇项山村,租了一栋农房作为创业基地,从事农产品的文创包装、设计和网络销售。

为什么从城里来到偏远小镇创业?

邓琪说:“相比城里,这里生态环境好、创业成本低,镇农创公司不仅免了前5年租金,还提供5000元创业补贴。”

原来,回乡能人骆黎明等人投资成立“靠山小镇农创公司”,按一年6000至8000元不等的价格整体承租村里的42套空闲农房,通过招商转租给年轻创业者,打造农创产业。目前已有21家企业签约,10家入驻。

当地龙文化为创客们带来灵感。邓琪介绍,他们将农产品的外包装设计和“龙元素”结合,设计了“靠山伴手礼”——龙桂酒、白龙茶、吟龙茶,还将新洲特产的捶鱼面、手工油面、荞麦面、菠菜面包装在一起做成“四面埋福”礼盒等,线上线下销售火爆。“这些有创意的伴手礼,既让游客了解到靠山小镇的文化魅力,也成为推动乡村旅游文化发展的符号。”邓琪说。

“文化铸魂、乡风塑型,乡村振兴要彰显汉派乡村文化特质。”武汉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发掘乡村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传承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滋养和价值引导。

党建引领

山乡共奔致富路

灰瓦白墙、翘角飞檐的传统民居里,家具电器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穿着制服的管家站在门口向来客微笑致意。

黄陂区姚家集街杜堂村的特色民宿,让不少城里人住下就不想走。

位于大悟、红安、黄陂三地交界处的杜堂村,几年前还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小山村。2014年,本村能人武汉万中集团公司董事长葛天才回村投资2.4亿元,流转7000亩土地,打造木兰花乡景区。

“三乡工程”实施后,葛天才带领村民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村民将空闲农房按每平方米1600元的价格入股,一起发展民宿经济,年底按股份比例分红。

曾经闲置的农房成了炙手可热的网红民宿。“去年全村接待游客40万人次,村民分红580万元,户均增收6.2万元。”杜堂村党支部书记葛国兴自豪地说。

杜堂村村民腰包鼓了,但周边的崇杰村、柏叶村、北门村还不富裕。为带动这3个村发展,2017年姚家集街党工委将4个村和木兰花乡景区的党组织,组建为杜堂片区域综合党委,任命葛天才为党委副书记。

在区域综合党委引领下,按照“发展联动、活动联办、人才联培”的三联模式,杜堂村带动其他3个村共同发展、集体经济年增收60万元以上,帮助144个贫困户脱贫。

王正英是柏叶村村民,来景区打工前她一直在种田,每年两三千元收入,“现在一年打工收入过万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武汉的探索实践证明,实现乡村振兴,务必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省委改革办副主任江国志表示,要持续深化新一轮农业农村改革,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责任编辑:杨威】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