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夏中华
“我丈夫拉肚子,现在虚脱了,快来帮忙看看。”2019年12月11日8时许,武汉青山区青和居社区,网格员李文丽刚走进党群服务中心,就接到求助电话。
来电话的是社区19栋24楼的租户曾女士。她幼时不幸罹患疾病致高位瘫痪,丈夫毛先生有些智力残疾。因情况特殊,李文丽平日敲门入户时格外关注这一家。
接到电话,她火速往社区卫生服务站跑,带着一名护士赶到曾女士的家。
护士初步判断,毛先生是急性肠胃炎发作,推测他是吃了隔夜没热透的饭菜,吃点药就能好。李文丽认真记下护士说的药名,买来药品让毛先生服下。
几个小时后,毛先生症状明显好转。当日中午,李文丽还特意买了两份中餐,送到曾女士家里,让夫妻俩感动不已。
青和居有19栋居民楼,公租房5235套,常住人口8200多人。60岁以上老人占25%,其中独居、空巢、80岁以上老人占比近七成。
天天敲门,敲开百姓心门。如今,除了专职网格员,一大批党员群众志愿者加入到“天天敲门组”队伍中。
72岁的蒋桂梅是一位独居老党员,几年前家庭出现变故后搬到青和居。陌生的环境、生疏的邻里关系,让她十分不适应,习惯闭门不出。“天天敲门组”多次上门探望后,她决定加入志愿者队伍。去年8月,76岁的老党员李万云和老伴儿毕旺娣入住青和居不久,就在网格员发动下,先后当上第四网格、第五网格党支部书记。
德润人心,法安社区。作为武汉最大的纯公租房小区,青和居社区租户不光来自青山区内,部分还来自区外,且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多。结构复杂,矛盾多发。
2018年6月,青山区在武汉率先推行社区律师周一到周五“坐堂问诊”,社区“顺顺吧”由“相约星期四”变“律师天天见”,居民享受家门口的法律服务变得更加便利,社区矛盾纠纷及时化解,一股“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蔚然成风。
专家点评
打造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有益尝试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地方政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刘伟
社区治理最基本的目标无非两个,一是化解冲突,二是促进合作或互助。
青和居基于居民参与和互动形成“守望相助”的治理共同体,是社区治理一大突破。该社区作为武汉最大的纯公租房小区,居民多为弱势群体。社区“顺顺吧”让律师天天坐班,使居民能享受到家门口的法律服务,有力推进了法治。社区网格员主动上门,有求必应,“天天敲门”做法很有温度,拉近了网格员与居民的距离,激发彼此的善意。更难能可贵的是,社区还能吸引一大批党员群众志愿者参与到网格治理中,不经意间使网格这种“他治”的手段变成居民参与的“自治”空间。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决定》,提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从陌生人社会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转型并不容易,除了法治的保障和党政机关的引导,更需要激发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互动和互助。青和居社区在这方面无疑作出了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