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讯(记者肖敏、通讯员张春斌、杨洪霞)“我和丈夫都在深圳打工,我干家政每月6000元,他做保安月薪4000元。”1月5日,返乡探亲的郧西县关防乡周家坪村村民曹德梅告诉记者。4年前,她家被纳入贫困户,刚好赶上郧西县被列为全国贫困人口劳务协作工作试点,夫妻俩远赴深圳,收入一年多过一年,2019年顺利摘掉“穷帽子”。
劳务协作扶贫,是郧西县“立体就业”的一个侧面。4年来,该县与广东四市开展劳务协作,后又延伸至武汉、天津、上海、北京等地,劳务输出从以往的无序变为有序对接,像曹德梅夫妇这样脱贫的人越来越多。
在就业空间上,该县统筹推进县外转移、县内安置和居家就业。城关镇红庙村李永重度肢残,干不了农活,又无法外出打工,加入村红小帽刺绣专业合作社后,他学会为帽子钉钮,每月收入两三千元。而在红小帽合作社,这样的扶贫对象有19人。
在就业时间上,该县突出长期稳定就业,兼顾短期就业、灵活就业和临时就业。郧西县县长查宏介绍,该县将竹藤编、织女绣、铁扫帚、鱼钩等纳入精准扶贫特色产业,大力实施“三乡工程”,鼓励乡贤领办经济合作组织,现已建成产业扶贫车间(作坊)619个,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不少贫困户在家门口打起了“短工”。
在就业方式上,该县坚持能人返乡创业、扶贫扶智技能就业、托底安置保障就业等多措并举。去年初,该县安排60名贫困青年到达贵州安顺市紫云职校,他们将接受为期一年的制鞋技能培训,达到中层管理干部水平后结业,回到落户郧西的亚洲鞋业巨头米高龙鞋业公司上班。
“就业工作突破原有界限,人社部门牵头抓总,调动社会优势资源和各部门力量,形成‘劳务输出就业、吸引能人返乡创业、发展产业居家就业、扶贫扶智技能就业、托底安置保障就业’的大就业格局。这既是一种多层次的就业模式,也是一种全方位的扶贫模式,转变人们传统择业观的同时,也较好地撬动了创业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让‘长效脱贫’成为可能。”郧西县委书记张涛说。
在这一模式刺激下,被誉为“湖北淘宝第一村”的涧池乡下营村,打造绿松石电商平台,全村开设淘宝店、微店500余家,带动700多人就业;“一把小扫帚”带富众乡亲的恒达扫帚合作社,辐射带动14个乡镇、1万多农户种植加工铁扫帚,帮助500名贫困户实现脱贫。
数据显示,去年,全县转移外出务工就业达16万人次,包括4.3万名贫困户,加上县内安置的9000余人,全县已解决5万余名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