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明在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现场写下了2020新梦想:“希望鄂北人民早日喝上丹江水。”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李婷 通讯员付向东 康陆佳
1月2日上午,从渠首丹江口水库纪洪隧洞汩汩流出的清水,一路奔流,途经孟楼渡槽,“如约而至”出现在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首个明渠段孟楼镇。
为了这一刻,刘家明已连续50多个小时没合眼。心脏不太好的他,兜里还揣着速效救心丸。
刘家明,54岁,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与管理局工程技术部副主任,分管工程质量、安全和技术工作,是驻扎在一线年龄最大的技术专家。
“这是关键时刻,一定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安全啊!”巡线途经袁冲暗涵标段,刘家明反复叮嘱该标段现场负责人周志勇,要加强巡查,排除安全隐患。
走到明渠段,刘家明搓搓冻红的双手,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凝望着奔流的渠水。
“工程可谓历尽千难万险,作为建设者和参与者,看着顺利通水,我感觉非常自豪,一切辛苦都值了!”刘家明说。
自2015年10月工程开工以来,他把全线269公里的35个土建标段跑了个遍,哪里挖涵洞、哪里修渡槽、哪里建明渠、哪里挖隧洞,他都了如指掌。仅去年一年,他就有180多天驻扎在工地。
“我也想家,但工期紧、任务重,工程投资这么大,又是省里一号水利工程,作为一名建设者,按期把工程建设好,早日通水是我的职责。”刘家明说,这是造福于民的伟大工程,事关沿线482万居民的生活用水问题,不敢有一丝懈怠。
去年11月,纪洪隧洞全线贯通后,渠首取水口竖井闸门安装工作迫在眉睫,刘家明把驻地搬到渠首,坐镇现场督办指挥。
工地24小时作业,工程人员轮班进洞施工。负责督办工程质量的他,也是24小时连轴转,协调解决各种问题。
技术出身的刘家明,在工程质量安全把关方面,十分严苛。“当现场实况条件与设计有出入时,他是唯一敢拍板的人。”在同事包喆眼里,刘家明是“定海神针”,只要有他在,大伙心里就踏实。
2019年12月30日,离一期试通水仅剩2天,施工进入倒计时,刘家明紧盯施工单位关键工序,再也没有离开过现场。
“隧洞熄灯,施工人员清场,准备开闸。”1月2日,经过连续50多个小时奋战,刘家明最后一批离开隧洞。伴随着纪洪隧洞竖井闸门徐徐开启,汩汩清泉从丹江口水库注入隧洞,奔流而去。
1月5日17时20分,丹江水抵达随县封江口水库,6日,全长180多公里的一期工程顺利实现通水。刘家明一颗悬着的心落地了。
“终于能睡个踏实觉了。”刘家明露出质朴的笑容。
刘家明和妻子有个约定,每晚视频通话报平安。在隧洞督导施工这几天,他一直没顾得上联系家里,后来才知道妻子守着电话失眠了好几晚。“我对爱人心存亏欠,很感激她一直这么支持我。”刘家明说,2020年新年愿望是等工程全线通水,开车带着家人沿着工程转一圈,告诉他们工程背后的故事。
“作为一个水利人,我是幸运的!我曾参与主持设计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引江济汉工程,又赶上了湖北水利一号工程。”刘家明说,干水利30多年,虽然常年驻守工地,看似付出很多,但收获更多。得益于国家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让他在一个个工程的建设中,由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不久的将来,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将全线通水,届时丹江水将流经刘家明的家乡广水余店镇。“能为家乡人民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此生无憾!”刘家明满怀憧憬地说。
代表委员点评
这是实实在在受老百姓欢迎的民生工程。湖北重大工程硕果累累,不仅证明我国政治制度的行之有效,更凸显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省人大代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主任科员徐军
一个个重大工程如期竣工,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这背后凝结着广大劳动者的智慧和汗水。新时代是干出来的,我们要争做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奋力当好湖北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省政协委员、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电焊工代能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