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干部带了头,群众有奔头——“惠何以来”,听听浸满汗水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15日09:52 来源: 湖北日报

张保平(左一)、张渊平(右二)、付国平(右一)做客湖北日报全媒体访谈,共同聚焦脱贫攻坚。(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 摄)

悬崖峭壁上的取水路。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婧

嘉宾名片:

省政协委员、黄石市扶贫办主任张保平

省人大代表、建始县县长张渊平

省人大代表、江陵县东李村党支部书记付国平

三句话说“惠何以来”

尽锐出战、因地制宜、社会联动——张保平

政策很给力、干部很用力、群众很努力——张渊平

大力发展产业、落实结对帮扶、推进乡风文明——付国平

拿“镇店之宝”、秀产业“肌肉”、唱脱贫之歌,1月12日晚,张保平、张渊平、付国平三位代表委员来到湖北日报全媒体演播室,共话“惠何以来”。

“苕书记”“自行车书记”“饮水尖刀班”“猪倌儿”的故事,生动感人。

没有做不好的事,只有不想挑担子的人——悬崖边,“饮水尖刀班”签下生死责任状

“鉴于施工场地势险要,施工难度巨大,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达成如下安全责任生死状……”现场,张渊平拿出生死责任状,上面是建始县铁厂村“水源尖刀班”成员鲜红的手印。

曾经,建始县茅田乡铁厂村没有饮水来源,群众的生活用水全靠一桶一桶从数公里外背回家。唯一一个泉眼在悬崖上,解决人畜饮用水问题是村民们的期盼。

“2017年,我们投入90万元饮水项目资金,但没有施工单位愿意承接项目。难度系数太大、太危险。”张渊平拿出照片,陡峭的绝壁没有道路的痕迹,另外一张是村民自己用树枝绳索拼接成的天梯。

“当时,村支书徐芳清率铁厂村5位‘饮水尖刀班’成员站了出来,说‘只要村民有水吃,就是搭上性命也值’。”张渊平说时,语气中带着坚决。

成员们自愿签下生死状,买下意外伤亡保险,借助天梯,人工将水泥和沙石料、水管背到水源洞口绝壁上方,由施工队在悬崖上方施工。历时9个多月,终于引来甘泉水。

“通水当天,村民们给水管戴上大红绸子,向“饮水尖刀班”成员竖起了大拇指。”张渊平说。

“脱贫攻坚战就是一场战役,我们都是战场上的兵。”记者连线采访徐芳清时,他说。

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共产党。

“你真心对百姓好,百姓就会很感恩。”张渊平回忆,去年12月29日,83岁的曾银秀拉着中央巡视组“回头看”考核组组长的手说,一定要来家里看一看,我们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感谢党、感谢干部,说着说着就泪流满面。

真心真情,群众就会信任你、支持你、喜欢你——“自行车书记”的故事很走心

“扶贫是大事。把群众需求的各项小事都真心做好,做到百姓心里去,扶贫这件大事就做好了。”张保平说,大冶市朱铺村第一书记严强华的破旧自行车,记录着他真心走过的每一条扶贫路。

严强华来自武汉一家单位,2017年主动请缨到基层扶贫。为方便联系群众,他买了辆自行车,到哪都骑着,与见到的每个群众打招呼,创造“偶遇”机会,交流了解工作。

“大冶话其实很难懂,严书记不是本地人,但是现在他完全克服了语言关。”张保平说,这说明严强华真心想把根扎下去,拉近与群众之间的感情。

现场,张保平回忆他曾去朱铺村调研时的一个细节:临走时,贫困户问严强华感冒好了没,需不需要药。“当下就觉得他是真心走到群众中去了,和贫困户就像亲人朋友一样。”

对一方水土的真心真情,最是动人。

到朱铺村,严强华扎扎实实做了两件事:办合作社解决“钱袋子”问题,建特色书屋补“精神食粮”。

规划研究后,严强华决定流转土地打造吃、住、采、游、研学“五位一体”田园综合体,前期先种植水果蔬菜,引进消费扶贫,实现种植、培训、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着力复原废弃的小学,打造特色书屋,联系志愿者给村民做各种接地气的讲座。

“如今,村集体收入一年可达10万多元。贫困户不仅就近就业,还能获得股息分红。大家都说‘自行车书记’是贴心好书记。”张保平说。

“刚驻村时不懂方言、不懂风俗,村民自然不会打开心扉。但只要是真扶贫、扶真贫、做实事,群众看到效果了,就会信任你、支持你、喜欢你。”严强华的话很朴实。

只有落后的工作方法,没有落后的群众——“酒麻木”变“猪倌儿”的故事引起共鸣

“只有落后的工作方法,没有落后的群众。”张渊平说。

“你帮困难群众一把,他看到希望就会有奔头、有方向。”张保平说。

“村干部一句温暖话,可以挽救一个人。”付国平说。

访谈现场,“酒麻木”变“猪倌儿”的故事引发共鸣,探讨如何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嘉宾们金句频出。

建始县鹿鸣塘村贫困户卢宗楷曾因生活失意,整天喝酒,浑浑噩噩,是远近闻名的“酒麻木”。

“起初,工作队到他家反复鼓励他创业,他一直拒绝,消极应对。”张渊平说,村里没有放弃,想尽办法做通思想工作,帮忙贷款,提供养猪技术,将他家门前4亩多闲置空地建成养猪场。张渊平介绍,预计卢宗楷今年收入可达10多万元,还带动3名贫困户就业、20余户村民分散养殖,现在是远近闻名的“大猪倌儿”。

“发展产业,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培训指导,路会越走越宽。”付国平深有同感。

“村民们其实很淳朴,你给他引了一条路,他就会慢慢沿着这条路往前走,往好的方向走。”付国平介绍,村里通过发展草坪基地吸纳贫困户就业,以前无所事事的闲散人员现在主动想着自主创业,不仅口袋变富了,思想也变“富”了。

“这也是驻村工作队的效用之一,单靠说教没用,要带着贫困户一起干。”张保平抢着说,以前工作队也反映有些贫困户“等靠要”扶不起来,我们说,不能归责于贫困户,因为他们没有看到甜头、看到方向。

“精准扶贫,一个巴掌拍不响。党员干部要主动作为,带领群众一起干、奔小康。”张渊平说。

【责任编辑:雷榕】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