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熊先武 67岁 户部巷社区居民
记录人:长江网记者黄哲 通讯员李洁
长江网2月14日讯 以下是户部巷社区居民熊先武的口述:
我是老武汉,一直在户部巷生活。2003年,“汉味早点第一巷”开巷,我是第一批入驻个体户。在户部巷,我见证了武汉的发展兴盛,这座城市也为我带来了安逸的生活。眼下,我们的城市遇到困难了,除夕夜我重返武昌,央求社区书记“就把我当做社区的人用吧”。到2月14日,我已经和社区群干并肩作战21天了。
熊先武2月13日深夜护送重症病人入院 通讯员李洁 供图
除夕夜重返户部巷
“锅里有,碗里才有”
1月23日,武汉全城离汉通道关闭。
1月24日,过江隧道关闭,三环内(含三环)过江桥梁通行实施体温检测管控。
年夜饭时,我得知了以上两个消息,感到事情已经比较严重了,社区既是末梢又是前沿,可能已经在“打仗”了。而此刻,我已经被女儿接到了盘龙城,一家五口说好春节就在黄陂过。我放下筷子,决定立刻回户部巷。
有了户部巷才有了我们的今天,锅里有碗里才有——我这样和我的爱人和儿女解释。
时间回溯到2003年,原本负责建设银行洪山支行安全保卫工作的我下岗已数月,正愁如何养家糊口。那年年底,户部巷“汉味早点第一巷”开巷,我和老伴开了粥铺,成为第一批个体户。我们赚来人生第一桶金,从此找到了生活方向。
2012年秋,我家被大火烧得精光。仅仅过了半个小时,社区书记,也是我的老街坊沈晓妹,就为我家送来被褥和慰问金。那时,我打心底感激社区、感谢街坊邻居。 我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伢,一辈子在户部巷没挪过窝,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和发展的机遇。这时候,能出一份力就出一份力。
当晚,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以后,女儿便开车送我回武昌了。
熊先武在户部巷一带为居民量体温 通讯员李洁 供图
晚上8点钟才吃上午饭
为街坊邻居们出点力,累着也快乐着
不同于社区群干,我没有固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往往是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为此,我把手机调成24小时开机待命,随叫随到。我明白,我的动作迟缓一点,可能就意味着哪个邻居有生命危险。
1月30日早晨8点40分,我刚为一位居民送去酒精和眼罩,社区书记电话又打来了,“广福坊36号刘爹爹是失独老人,家中婆婆去世了,要联系火葬”。
协调运送车辆、开具通行证明、填单买单……这一系列事情忙完之后已经下午3点多了。刘爹爹又突然胸痛发作,需要服用头孢。我也顾不上吃午饭,又冲到大街上为刘爹爹找药店买药。步行一个多小时之后,才找到此药。4盒药100来块钱,刘爹爹正处于痛苦之中,我不能和他算这一笔小账。
把药送到刘爹爹手中,我松了口气,正准备吃午饭,此时,新任务又来了,“正在自由路7天酒店隔离的胡婆婆需要协调换房间,老人年纪大吵着要看电视”。
我原是街道在民间组织的“第三方城管巡查组”组长,有职务之便。我立刻赶往目的地协调。胡婆婆是疑似病人,我当然害怕,但是想到换间房就能够让婆婆在酒店安顿下来,还是尽力协调。
协调好房间,安慰好婆婆住下后,已经晚上8点钟了,我也终于可以吃上了“午餐”——一碗泡面。
从当好“采购员”为街坊邻居买菜买药,到担任“安全员”为社区大街小巷搞消杀;从扮好“心理疏导师”接待来访街坊,到负责“防护员”在司门口一带卡口蹲守……为街坊邻居们出点力,累着也快乐着。我想,这次,我来当一回社区的“大堂经理”,而不单单是“安保”。
熊先武为社区居民送菜送口罩 通讯员李洁 供图
他们都是我的老熟人
我平安了,他们也就有信心了
从正月初一到今天,我每天都要发朋友圈记录一下当天的感触,不为别的,就为了告诉我的亲朋好友,我此时平安无恙。我是行走的“小喇叭”,只要我平安,他们就有信心战胜疫情。
平日里,我是武昌区社区教育学院中华路街分校校长。说是校长,其实是一种志愿服务。因为这个身份,街坊邻居们都和我熟络。也正是因为熟络,所以我说话更好使。
住在广福坊的朱清清(化名)是我的一个老熟人。这次新冠肺炎暴发,她的邻居老两口一个确诊一个疑似,这把她吓得不轻。她高度紧张,这种紧张还在微信群里蔓延。
为了缓解她的思想压力,我每天忙完后都在微信上问问她家里的情况,跟她家人聊聊社区的消杀工作和政府的政策措施。从广福坊一带路过的时候,我会上门为她家送去一些消毒液,时常提醒她要少出门勤洗手多通风。社区受赠的萝卜白菜,我也会隔段时间为她家送上一些。
过了一段时间,朱清清的情绪算是稳定了。她还主动联系我,说要向社区捐赠资金。
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大家需要的可能只是一些陪伴和关心,我作为党员,义不容辞。
疫情暴发以来,我自己经历了由紧张、到恐慌、再到平静的心理战。如今,我已经全身心的投入到社区工作中来。我觉得,武汉抗击新冠肺炎,我们普通人也应该挺身而出,每个人分担一点点,助她一起渡过难关。
熊先武(右一)在社区巡逻 通讯员李洁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