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汤炜玮、通讯员喻锎、王婧)3月2日,武汉市第一医院一位医生来到该院门诊6楼“天使避风港”工作室,进行心理放松减压。一线连续工作一个多月,她说现在穿上防护服就头晕。经过30分钟“话疗”和VR放松,她表示轻松多了。
2月18日,作为新冠肺炎重症定点医院的武汉市第一医院,联合前来支援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江苏省人民医院等11支医疗队,在全市成立首家“阳光医院”,组建“圆梦心理睡眠联合干预工作组”(下称工作组),为患者和一线医护人员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心理疏导和睡眠障碍干预。工作组与病区医生一起,为患者定期进行联合查房,“天使避风港”工作室主要为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减压,综合干预。
据了解,武汉市第一医院对226人次住院新冠肺炎患者的睡眠、心理测评,发现高冲动风险占3.2%,中重度失眠占26.4%,中重度压力占10.5%。
对116名前线医务人员测评,发现高冲动风险占3.2%,中重度失眠占17.3%,中重度压力占9.5%。
“阳光医院”旨在通过心理治疗、身心同治,最终实现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完全康复。
据了解,工作组已开始对患者躯体、心理联合查房,建立三级或二级医生心理查房制、疑难病例讨论制、心理交班制等。对患者进行各项风险评估,给中度及以上失眠、焦虑、抑郁患者精神专科药物+心理治疗。还开展了线上公益科普宣传、心理讲座、心理咨询。
联合查房跟班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汤炜玮 蔡俊
3月2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随工作组进入隔离病房,探访心理查房到底怎么查?
见面握手拉家常
“水电有没有关好?窗户有没有关好?如果家里进了老鼠怎么办……”在武汉市第一医院感染7病区,9床,一位77岁的婆婆不停念叨。
该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心理睡眠联合干预组副组长梅俊华赶快走上去,一手搭在老人肩上,一手轻轻拍拍她的后背,婆婆慢慢放松下来。
“专家组每查看一个病人前,首先都会跟他握手、拉家常。”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心理睡眠联合干预组组长肖明朝说,心理开导首先是信任,信任的基础是对等。我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病人第一反应是害怕,如果见面握握手、拉拉家常,可以减少他们的恐惧感。
一名病人告诉记者,刚开始来时是绝望的,每天都担心自己会死掉,有很强烈的病耻感,害怕即使治好了回去依然会被嫌弃。起初,医生每次进来查房,她都躲得远远的,害怕医生嫌弃。心理查房医生拍拍肩、拉拉手,心里顿时有了莫大的安慰。感觉自己不是被抛弃的。
平均一个病人开导30分钟
早8时,记者跟工作组进到隔离区,看完病人出门已是中午12时30分,其间一共看了9个病人,平均每个病人的开导时间约为30分钟。
在感染10病区,72床,一位40多岁的男士,看到工作组到来,立马站起来。主动握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教授、联合干预组副组长李静的手。
这是李静来汉的第一个病人。起初,这个40多岁的男士不吃不喝、不睡觉,也不进病房,反复说“我要走”。李静反复与他沟通,情况没有任何改变。
他微信告诉李静,“我还有个2岁的孩子,我不想自己有什么事情,我怕,医生。”李静这才知道,他怕离开亲人,也怕在医院被重症病人传染,所以他站在病房门口,不吃不喝不睡,不知道怎么办。
李静告诉他,同病房的都是新冠肺炎,不会交叉感染的。但如果他回家,家人就会有被传染的危险。打败病毒最重要的就是好好休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增强免疫力。2月18日,管床医生给李静报喜:男子开始配合治疗了。
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医师、心理睡眠联合干预组成员龚雪告诉记者,现场心理查房耗时长、难以全覆盖。前期,工作组已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大面积进行了筛查,对于问题轻微的,直接通过电话、微信解决。情况严重的则定期现场查房。
心病除了,治疗更有效
“心理干预对有的病人甚至可以产生神奇的效果。”李静说,来汉前她曾在当地参与过一例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会诊。患者是个30多岁的年轻男子,当时已经出现呼吸衰竭。专家联合查房后认为,他的肺部疾病不至于这么严重的缺氧,如果他的指脉氧继续走低,只能考虑气管插管。
在和李静交流中,男子数次情绪崩溃大哭。他告诉李静,患病住院后不敢跟任何人联系,怕父母担心,怕亲戚朋友嫌弃,很绝望,不敢睡,已经写好遗书,准备放弃治疗。治疗组最后一致认为:导致他缺氧的原因50%是情绪问题。
李静鼓励男子给亲朋好友打电话;鼓励他接受面罩,男子照做,2小时后他的血氧上到了95%。不仅没有插管,10天后慢慢脱离面罩吸氧,转到普通病房。
在给一位插着呼吸机的病人查房时,李静也用这个故事鼓励他。
武汉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心理睡眠联合干预组组长陈国华,一直战“疫”在一线,从五医院到方舱医院,再回到一医院,他说,心理干预用上以后,明显感觉到病人有序了、平和了,大哭大闹的病人基本没有了。
据了解,工作组目前已完成患者现场心理查房60余人,电话微信干预100余人次。完成患者测评500余人次,医护人员8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