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村一垄垄灵芝长势正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巍巍 通讯员 朱灿义 许文婕
大溪村四面环山,地形狭长,占地面积31.2平方公里,是宜都市红花套镇版图面积最大的行政村。
6月17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驱车沿着一条柏油公路蜿蜒前行,两侧山峦起伏,满目葱茏;车到大溪村委会,豁然开朗——一个白墙黛瓦、颇具江南风情的恬静村庄展现在我们眼前。
“3年前这里还是省级贫困村,如今已变成远近闻名的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示范村。”村党总支书记陈长红乐呵呵地介绍。
大溪村是怎样实现了美丽“逆袭”的呢?
112人甩掉贫困帽
大溪村山大人稀,产业基础一度十分薄弱。“过去,全村291户、866人,其中贫困户就有43户、112人。”村党总支书记陈长红说。
58岁的林毓森是五组村民,曾住在大山深处,距离村委会约15公里。“路难行,车难进,人难出”,林毓森介绍,毛竹和柑橘是当地的主导产业,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在泥土里抠钱,忙忙碌碌一整年,收入却微乎其微。2015年,林毓森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6年10月,林毓森一家三口搬进村里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走出大山,林家的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走进林毓森的新家,记者看到屋里的设施与城里的家庭没两样——二室一厅的房子宽敞明亮,平板电视、电冰箱等一应俱全,摩托车直接开到家门口。
搬得出,能就业,收入还稳定。林毓森算账:他在村里的渔业养殖基地上班,每月收入2300元;妻子在村里做保洁,每月收入250元;家里4亩土地流转费每年2600元,参与分红600元,光伏补贴每年3800元……“我一个人的工资都赶上了过去全家的收入。”他咧着嘴笑了。
2017年,和林毓森一样,大溪村112位贫困户全部摘掉贫困帽。
脱了贫,还要加强巩固。在村委会的墙上,挂着“大溪村2020年脱贫攻坚作战图”,几个村民的姓名后分别标注着红、蓝、黑三色圆点。陈长红解释,红色代表预警,指即将返贫;黑色代表一般,还需巩固;蓝色,代表完全通过。今年疫情防控期间,村民邹庆华因不能外出务工而亮起返贫“红灯”,村里及时组织他参加技能培训。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后,邹庆华顺利找到工作,收入涨了一大截。
灵芝撑开幸福伞
农村要发展,产业是关键。大山里能干啥,曾让大溪村委会一帮人颇费思量。“大山就是靠山,发展产业还得靠大山。”最后,他们达成一致意见。
2017年9月,大溪村注册成立宜都裕农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大溪鲟谷上侧及龙洞湾流转35亩土地。在对口帮扶单位的帮助指导下,合作社建设50个标准大棚,种植羊肚菌。合作社负责人方秉华介绍,该基地年产羊肚菌干货300公斤,年收入约15万元。每年为贫困户人均增加务工收入1.5万元,贫困户每年可参与分红2万元。
很快,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方秉华说,羊肚菌每年种一季,3月底采收完毕,此后大棚闲置长达8个月,“土地闲一时,人就闲一年。”如何增加土地利用率、让农民增收?去年,经人介绍,合作社从当地一家菌业研发企业采购10万株灵芝苗试种,获得成功。
6月17日,习习凉风中,记者来到位于半山腰的一处大棚,一垄垄灵芝长势正旺,朵朵镶着金边,犹如撑开的小伞。技术管理负责人邹圣桥介绍,基地种植的灵芝每年可采割3次。除作中药材入药外,合作社还发展灵芝盆景种植,提高农特产品附加值。
目前,大溪村灵芝种植面积达12亩,预计年销售收入80万元。该镇还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形式推广灵芝产品,拓宽市场销路,逐渐打出知名度。
做足山水文章
小桥、流水、人家……群山环抱的大溪村,恬静秀丽,犹如世外桃源。2019年9月,该村入选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示范村名单。
沿着潺潺的小溪回溯,来到大溪水库。站在双曲拱坝坝顶,万顷碧波环绕绵绵青山,野鸟戏水,游人泛舟,美不胜收。“来到大溪村,整个人都安静下来了。”游客王斌赞不绝口。
陈长红介绍,今年,湖北多地解封后,宜昌等地的游客纷纷走出家门,来到大溪村呼吸新鲜空气,宽阔的柏油马路上车流不断。布满鹅卵石的河滩上,游客们烧烤、游戏,欢声笑语在山间回荡。
“绿水青山是村里最大资本,绝不能端着金饭碗讨饭吃,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陈长红说,过去,村里基础设施条件差,游客进不来,投资商不愿来。如今,他们已做好准备迎接新的发展。记者行走大溪村,道路四通八达,生态停车场已建成,可供游客自驾车和旅游大巴车停靠。
红花套镇提出,结合大溪村独特地理优势,以自然山水风光为主色调,利用大溪水库及流域湿地环境,集休闲游览、户外运动于一体,建设一条“路在林中,房在园中,四季有花,月月有彩”的生态走廊。
“这些天,不少人上门考察项目,已有投资意向。”采访即将结束时,陈长红兴奋地透露。